蜀道难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品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品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

(板书)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

奠定雄放的基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的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篇1【文本解读】《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1.了解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蜀道难教案(最新9篇)

蜀道难教案(最新9篇)

蜀道难教案(最新9篇)《蜀道难》教案篇一蜀道难【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

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

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

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推荐】《蜀道难》教案4篇

【推荐】《蜀道难》教案4篇

《蜀道难》教案【推荐】《蜀道难》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蜀道难》教案5篇

《蜀道难》教案5篇

《蜀道难》教案5篇《蜀道难》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好,和老师所想的差不多呢,诗人在这里换了个角度来对蜀道之难进行描写,想行人的感受来感染我们,让我们感同身受,好像我们也处在蜀道的巅峰一样,我想同学们也是能够感受到的。(板书:行人感受)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一段课文,我们有哪一句没有涉及到啊?
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两句被我们忽略了,那老师来给大家做个补充,同学们想一想,虽然这两句在用历史传说来写蜀地的历史隔绝,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蜀道的艰难,但是蜀地既然隔绝了这么久,何尝不是在写蜀道的艰难呢?(板书:历史隔绝)
这一句是烘托,下一句就成了实打实地写蜀道之险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啊,也就是青泥岭,这是入蜀的必经之路,诗人用“盘盘”写出了青泥岭的回旋曲折,道路只能是盘旋而上。其后的“百步九折萦岩峦”描写的每百步之内就绕着山峦转好几个弯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将山路的崎岖表现到极致。
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和井都是星宿,透过这一句,你们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接下来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的什么啊?
不错,诗人在这里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注释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这个典故,为迎接秦惠王送来的美女的五位壮士一不小心使山崩裂开来,将自己和美女全部压死,这是个多么悲剧的故事,但也由此秦地和蜀地之间才有了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也由此行人才有了通过的可能性。这个神话在这里增添了浪漫色彩,当然,这个浪漫并不是只送爱人一束花那样的浪漫。(板书:传说)
直抒胸臆
生2:用一系列的感叹词来表达自己的惊叹之情,对蜀道的高感到震惊。
生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我就觉得是用了夸张的写法,用太白山只有鸟能通过来衬托蜀道之难。
生:(齐)蜀道的来源。
生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生5:前两句是用了夸张,后两句是烘托。
好,时间到,有哪位同学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发现,第一段中有哪些句子描写了蜀道之难?又是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
那么这种直接表现内心感受的写法叫什么啊?
对,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诗人在开篇就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这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咏叹了蜀道的艰难,这一句出现在篇头,也由此就奠定了全文的一种高昂的基调。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在朗读的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
同学们读得很好,字词的读音读得很准确,如果能更有感情地朗读那就更好了。现在我想问问大家,在读完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全文最有气势的是哪一句?
英雄所见略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也在全诗反复吟咏,第一段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段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以及最后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诗人多次提到“难”这个字,可是诗中是怎样描绘“难”的呢?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找到写蜀道难的句子,想想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在叙述了蜀道的来源后,便开始了对蜀地山川的描写,哪几句是对山川的描写啊?
回答得完全正确,那么诗人是用了什么手法写的呢?
大家赞同他的说法吗?
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认为前两句是夸张,后两句是烘托呢?
很好,说得很通俗易懂,请坐。老师也很赞成你们的观点。诗人在这儿再次用了夸张来描写,引用“六龙”这个神话表现了蜀地山川的高峻足以挡住太阳神六龙车行进的路途,又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描述的波涛汹涌、曲折回环的川水之险衬托山高,既够高,也够深,两者一连起来,也的确是高达巍峨了。后两句以黄鹤、猿猱反衬,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不得通过,敏捷轻难吗。(板书:烘托)
诗人从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绘了蜀道之难,同学们在学习了《蜀道难》的第一段后,蜀道在你们心里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
很有画面感,请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在心中所构想出来的画面也会有所不同,在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心中的图景。也正是因为诗人精湛的笔法才能给我们展示了蜀道的景象,然而无论是从我们刚刚所归纳的历史、烘托还是夸张的写法,都少不了诗人天马行空、非凡的想象,诗人在诗中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诗歌在第一段中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和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图景的展现,又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诗人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也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除此之外,诗人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课下作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在文中,那么这三次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来探讨。
好,下课。
提问
板书
说明
提问
提问
提问
说明
说明
生:(齐)《行路难》
生:(齐)李白
生:齐读课文
生:(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生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发表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此来表达蜀道的难。
生:(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生5:与世隔绝多年、只有鸟儿能够到达的蜀地终于在某一天被五壮士给打开了,蜀道既成,但仍非常艰难,上有巍峨高山,下有百丈深渊,道路也是蜿蜒曲折、直达云端,让人觉得呼吸都停止了。
蜀道难
李白
直抒胸臆
夸张
传说
烘托
行人感受
历史隔绝
蜀道难
李白
直抒胸臆
学校:
年级:高一
课题:《蜀道难》
主讲人:刘凤娇
时间:15分钟
训练重点
讲解技能、结课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蜀道难》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精炼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思路。背诵文章第一部分。
情感目标:着重体味文章第一部分诗人的所描绘的画面感
时间分配
教学行为(讲解、提问的内容)
技能要素
学习行为(预设的学生表现)
教学媒体
板书内容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7分钟
2分钟
我今天要讲的篇目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我这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蜀道难难在哪儿来总体感知整篇课文,体味诗歌意境,构建诗歌画面。
朗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这是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行路难》,大家还记得作者是谁吗?
说得很对,看来时间的长河并没有磨灭李白在大家心里的位置。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行路难》便是他的一首名篇,其中书写了人生道路的艰难,抒发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倔强和自信。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蜀道难》,感受他笔下的另一种“难”。好,请同学们翻到《蜀道难》一课,结合注释为重难点字词注音。
那么“噫吁嚱,危乎高哉”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说得很准确,老师觉得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就类似于在看到巍峨的高山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感慨一句“哇,这个山好高啊!”
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句子写了蜀道难啊?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用了夸张的手法从正面来写出了蜀道的难行,以太白山为首的崇山峻岭阻挡了行人前进的路途,路途狭窄得只有鸟儿能飞过去。而太白峰据文献记载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路途到底有多么难行。(板书:夸张)
生:赞同
生6:六龙回日本来就是一个神话传说,有六龙回日那么高的高峰本身就是夸张来说的,“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是这样。后两句就是黄鹤和猿猴都过不去的蜀道,只能靠两条腿行进的人更是过不去了。
生7:蜀道真的是很高,站在上面就好像能够摸得到星辰,行人走在上面一额因为山太高也感到紧张害怕,也忍不住要停下来感叹一下。
夸张行人感受
烘托
传说历史隔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