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最新)

合集下载

《蜀道难》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全诗。

(2)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全诗。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特点。

(2)引入《蜀道难》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2)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全诗。

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注重课堂互动,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读后感评价: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独到性、论述逻辑性等方面,给予肯定和指导。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品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品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

(板书)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

奠定雄放的基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精选6篇】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精选6篇】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精选6篇】《蜀道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2、“诗仙”由来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一)初读《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2、指名朗读。

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

“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

“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道难教案(最新9篇)

蜀道难教案(最新9篇)

蜀道难教案(最新9篇)《蜀道难》教案篇一蜀道难【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

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

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

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蜀道难》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3)能够领会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人生的艰难与挫折;(2)理解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把握;(2)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3)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2)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3)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字词难题;(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2)分析诗歌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鉴赏能力;(3)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诗歌的启示。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理;(3)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诗歌,理解诗意;3. 选择一首同类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4.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蜀道难》中的具体词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蜀道难》教案一一、说教材《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

《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

(板书)。

(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三)诵读感知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

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2、蜀道“难”在哪里?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六)堂上总结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语文《蜀道难》教案二一.教材分析和处理:《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

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

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

,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

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

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一、教学过程: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四)学生初读课文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

(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五)探讨初读疑惑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六)吟诵诗文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

(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八)教师小结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