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下排钢筋根数
钢筋计算公式总结

钢筋计算公式总结(个人总结)一、框架梁(一)首跨钢筋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以上三种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 ae,0.5Hc +5d}。
(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 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3)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 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1)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2)拉筋根数:(1)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1)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2)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 m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跨钢筋计算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梁上下钢筋根数及梁纵筋并筋的要求

原则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2.1条第3款: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的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的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这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根据上述,梁上部钢筋一排能放最多根数n应满足:2*c+2*D+n*d+(n-1)* max{30,1.5d}<b梁下部钢筋一排能放最多根数n应满足:2*c+2*D+n*d+(n-1)* max{25,d}<bD——箍筋直径C——保护层厚度b——梁截面宽度梁一排钢筋数(箍筋直径10,环境一类,保护层厚度20)关于并筋的施工方法:原则依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2.1条第4款: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2.7条: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
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
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2.7条条文说明:相同直径的二并筋可取为1.41倍单根钢筋直径;三并筋等效直径可取为1.73倍单根钢筋直径(其实明白说就是二并筋算两根钢筋的总面积,三并筋计算为三根钢筋的总面积)。
二并筋可按纵向或横向的方式布置;三并筋宜按品字形布置,并均按并筋的重心作为等效钢筋的重心。
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56页,梁上部下部钢筋的纵筋间距要求。
钢筋工程量基本算法

钢筋工程量基本算法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L=. 4x=%%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 o8:K6 y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nXD U 8|"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 ;=40d+2*1.414d+b+0.1 ≤800mm夹角=45=40d+2*1.155d+b+0.1 >800mm 夹角=60°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板、梁、柱钢筋的计算公式

板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板底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板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板负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轴线长度-轴线两边内梁的宽度)(参差长度是分布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板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1板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的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1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参差长度是温度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温度筋根数(梁一跨中间的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温度筋间距-1马凳筋∏型长度=L1+L2*2+L3*2马凳筋∏型双层双向板马凳筋根数=板净面积/(间距*间距)+1马凳筋∏型负筋马凳筋根数=排数*负筋布筋长度/间距+1马凳筋一字型长度=L1+L2*2+L3*2或L1+L2*2+L3*4马凳筋一字型根数=排数*每排个数梁上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架立筋长度=净跨-两边负筋净长+150*2(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受扭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下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边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中间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箍筋长度=2*(H-2*25+B-2*25)+(11.9*2+8)d二-四级抗震箍筋根数计算加密区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 (一跨分左加密、右加密)非=(净跨长-左加密区-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总根数=加密*2+非加密梁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新规范梁宽放置钢筋根数

注:新规范保护层厚度定义为箍筋保护层厚度,表内数据格式:梁顶根数/梁底根数
注:新规范保护层厚度定义为箍筋保护层厚度,表内数据格式:梁顶根数/梁底根数
注:新规范保护层厚度定义为箍筋保护层厚度,表内数据格式:梁顶根数/梁底根数
梁顶或梁底单层钢筋最大允许根数(一类环境,φ10箍筋)
梁宽b 150 180 200 240 250 300 350 400 10 3/3 3/4 4/4 5/5 5/6 6/7 8/9 9/10 7/8 8/9 5/5 6/6 8/8 12 2/3 14 主筋最大直径d 16 18 2/2 3/3 3/4 4/5 4/5 5/6 6/7 7/8 3/3 4/4 4/4 5/5 4/5 5/6 6/7 3/4 3/4 2/3 2/2 2/3 20 22 25 梁宽b 150 180 200 240 250 300 350 400
二b类环境梁单层钢筋最大根数
梁顶或梁底单层钢筋最大允许根数(二b类环境,φ6箍筋)
10 3/3 3/4 4/5 4/5 6/6 7/8 8/9 5/6 7/7 6/7 7/8 4/4 4/4 5/5 6/6 7/7 12 14 2/2 2/3 3/3 3/4 3/4 4/5 5/6 6/7 主筋最大直径d 16 18 20 1/2 2/2 2/3 3/3 3/3 4/4 4/5 5/6 22 1/1 2/2 25
梁顶或梁底单层钢筋最大允许根数(二a类环境,φ8箍筋)
10 2/3 4/4 5/5 5/5 6/7 7/8 9/10 8/9 12 14 3/3 3/4 4/5 4/5 6/6 7/7 5/6 6/7 7/8 3/3 4/4 4/4 5/5 6/6 7/7 3/4 3/4 4/5 5/6 6/7 5/7 主筋最大直径d 16 18 2/2 20 2/3 22 2/2 2/3 3/3 25 1/2 梁宽b 150 180 200 240 250 300 350 400
梁的配筋计算

梁的配筋计算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15dx2)2、端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0.4Lae+15d);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0.4Lae+15d)3、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4、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0.4Lae+15d)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①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②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5、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6、拉筋①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②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拉筋直径为8mm③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7、箍筋(P35)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梁上下钢筋根数及梁纵筋并筋的要求

原则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2.1条第3款: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的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的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这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根据上述,梁上部钢筋一排能放最多根数n应满足:2*c+2*D+n*d+(n-1)* max{30,1.5d}<b梁下部钢筋一排能放最多根数n应满足:2*c+2*D+n*d+(n-1)* max{25,d}<bD——箍筋直径C——保护层厚度b——梁截面宽度梁一排钢筋数(箍筋直径10,环境一类,保护层厚度20)关于并筋的施工方法:原则依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2.1条第4款: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2.7条: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
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
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2.7条条文说明:相同直径的二并筋可取为1.41倍单根钢筋直径;三并筋等效直径可取为1.73倍单根钢筋直径(其实明白说就是二并筋算两根钢筋的总面积,三并筋计算为三根钢筋的总面积)。
二并筋可按纵向或横向的方式布置;三并筋宜按品字形布置,并均按并筋的重心作为等效钢筋的重心。
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56页,梁上部下部钢筋的纵筋间距要求。
梁的配筋计算

梁的配筋计算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15dx2)2、端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15d);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15d)3、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4、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15d)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①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②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5、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6、拉筋①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抗震弯钩值)+2d②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拉筋直径为8mm③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7、箍筋(P35)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