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 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 传播。 (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 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 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 建筑成为风尚。
(4)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 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 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 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 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 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 《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 歌集。
批注:
5.阅读教材 P11“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 五重塔”两幅插图及其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插 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 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 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 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 “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就文字论,若简单零散,不成片段,而平易亲切,语语着实。
——钱穆《中国思想史》
思考:为什么只有佛教完成了中国化?
而伊斯兰教 基督教却无法完成?
必须的原因 传统文化成熟 :包容性、 人文性、 语言文字思维差 异等;
能够的原因 有相通的主张;又可以弥补的差异特质;
传播的时机;
云岗 北 魏 开 国 皇 帝
石窟
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供0万奉人的。是如来材佛料2: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
多少——南 朝晁《福林《中行国,古以代便史达祖(左》到,南手“佛侧边涅祖)(槃国的右为北”儒,手老侧境道即边子)界学“,。说苦②③佛高海佛统教超无教治这得边教者一多”义通套。。给过说提苦佛佛明出难教教苦超人麻认难脱民醉为和苦以人现解难精民实决的神,的苦办慰维一难法藉护切的是;统都学忍治是说耐;“完、苦全修” 楼 四 江 掩盖了阶级为压孔迫子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
阳 材料二: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 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马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寺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 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思考: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正史明载有不同记载:“伊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源自中 岳 嵩 山“禅”,静坐沉思,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 少 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 林 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佛教更适合 寺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禅宗祖庭
“第三空间”视角下华文教材出版与文化认同构建初探

“第三空间”视角下华文教材出版与文化认同构建初探刘 耕摘要:随着传统的华侨华人社会结构的改变,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代际危机,新移民面临着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其他族裔学习者进入了华文学习的队伍,这使海外华文教育有了新的内涵,教学性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此背景下,从文化认同构建的角度出发,华文教材的出版要关注学习者主体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文化协商的“第三空间”,帮助学习者摆脱狭隘的族群意识,超越族群身份,在国际交往中真正起到文化传播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第三空间”;华文教材出版;文化认同;选文策略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或风俗习惯等的认可和接纳。
[1]它是社会成员身份认同、民族及国家认同的基础,然而一旦同一主体内出现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就难免出现文化认同困惑,对自我身份产生疑问。
华文教育是维护族群身份的最有效途径,被称为“留根工程”的海外华文教育强调,华文教学需要在汉语学习的基础上保持并发扬中华文化情结,也是出于构建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考虑。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教材研发、出版和华文教师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努力全面提升海外华文教育的成效。
现在全世界有数百万的华裔子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而提供华文教育的华文学校也已有两万所之多。
但随着全球化时代华人社区分布的变迁、华人居住方式和子女教育方式的改变,华文教育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华文教育主要工具的华文教材出版,在文化认同构建上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华文教育文化认同构建面临的新挑战(一)文化认同代际递减语言是文化的表征,具有身份保护的本质特征。
华文是华人华侨确认自我身份的重要标记,华文的使用是中华文化沿袭的关键,也是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国外出生和长大的年轻华裔不同于其父母或祖父母辈,他们接受当地教育,从语言到思想观念都已经当地化,文化认同也有明显的“在地认同”趋势,新生代华裔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出现了代际减弱趋势。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每课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汇总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1 -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 6 -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 10 - 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 13 -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 17 -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21 -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24 -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28 -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30 -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 33 -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 37 -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 41 -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45 -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 48 -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 54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部编教材·读与考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精选史料,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自身独特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了解其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的有益启迪和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的有益启发。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主干知识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⑴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
⑵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⑶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⑷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⑸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⑴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⑵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⑶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
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⑷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理学;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⑴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⑵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代向西方学习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⑵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⑴社会伦理: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春秋战国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 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 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 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 要思想观念。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情境探究]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 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 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 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 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 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 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 800年前后,形成以 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情境探究]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材料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 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 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 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 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 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 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 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知识链接】▲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思 考 : 阅 读 课 本 P 4 - 5 , 概 括 中 华 优 秀 传统文 化 的 内 涵 。
人与社会 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人与他人 和而不同
家国情怀 人与国家
崇德尚贤
人与自身
自强不息 人与自身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治世之道
1.重视以人为本、倡导民本思想——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
思想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总和
反作用于
诸子百家
上 层 建 筑 经济基础
政治 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①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法律 ②上层建筑中各因素相互影 意识形态 响(特别是政治因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奠基
2.内容 (1)春秋: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仁 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顺应民心.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①批判“存天理,灭
主张 ② “天下为主 君 ②天下兴亡、匹夫 人欲”②均天下、反
为客” ③工商皆本 有责
专制、爱国理想。
共同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影响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发展不充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非
阴阳家 邹 衍
五行说,“相生相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儒家:“德治”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法家:“法治”
兵家 孙 《孙膑兵法》:知自知彼,百战不 膑殆
【链接高考】 (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 表记》) 论语: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天道远,人道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 知死?”(论语·先进)
8.讲授范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包括中国服饰、饮食、建筑、书画 工艺美术、医药、宗教等文化样式及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及影响。 二、课堂讨论。设计部分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提倡独立思考,不拘泥于 一家之见;开阔视野,多闻博思。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大致可分为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
世界四大文化系统
• 中华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系统),涵盖中国、日本、朝 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 印度文化系统(印度佛教文化系统),涵盖印度等南亚地 区。 • 阿拉伯非等地区。 • 西方文化系统(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 统),涵盖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2)包容性 融合、吸纳、改造了各种文化。 汉文化内部: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交流 融合; 境外文化: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文化与儒、道 文化的互摄互融。
(3)伦理性 值取向。
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
从天子至庶民都是道德教育的对象。强调个人伦理义 务:个人服从整体,个体利益服从家庭、宗族、国家的利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讲
王艳荣
导
论
1.课程名称:中华文化与传播
2.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3.教学对象及课程类别:一年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必修课。
4.周学时:2
5.考试方式:期末提交课程论文。
6.课程描述:
①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及其海外传播的系统学习,全 面深入地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在海外的具 体影响,提高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够将 相关知识熟练地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 ②教学内容:梳理中华文化主要发展脉络, 探讨中华文化的 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 流。 ③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
☻女人有七种恶报,“夫被蛇咬、儿被狼吃、溺水、
身患恶疾、父母被火烧、自食儿肉。” ——印度佛教中译本
“屡次嫁人”
(4)和谐性。“顺天”。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 景合一。知行合一。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 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管子·形势》:“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 天违之。”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孟子:统治者要有“不忍之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德价值取向居核心地位。
☻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 在其中矣。” ——《论语· 子路》 ☻ 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
7. 参考书
1、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三联书店, 2007. 2、阴法鲁 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5、朱耀庭《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图 书馆出版,1998. 6、贾春增《承传与辐射——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开明出版社,2000. 7、孙顺宇《中华文化与传播》 新华出版社,2003.
可称为“大文化”,包括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而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物资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 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
[美]福尔森: “文化是一切人工产物的总和,包括一切由人类发明并 由人类传递后代的器物的全部,及生活的习惯。” [美]林顿: “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 被公认为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整 个文化还包括诸如洗碗、开汽车等世俗行为,而且,对文 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行为与那些被认为是生活中高妙雅 致的事物相比,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没有无文化的 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每个社会,无论多么简陋 ,总有一种文化。”
梁启超: “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化者,人类 的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 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 ‘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 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 言。”
钱穆:
“文化即是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各个人 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 集合而成的人生,此当包括人生之各部门、各方 面。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 人生的总全体。”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性 中国文化从思考人类自身的存在出发,以人 为中心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本位。人是“万物 之本”,“最为天下贵”。 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上,不主张人去追求灵魂 的不朽,而是要求人们关注现实人生,把内在的道德修养 和外在的道德实践,即“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实 现理想人格。
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汉宣帝地节四年诏书
☻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外孙之妇、夫之 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唐律疏议》 ☻ “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 不证主” ——《大明律》
☻“子告父,若所告不实,即父无子所告之罪行,子当处绞刑;若所 告属实,即父确有子所告之罪行,子亦须受杖一百、徙三年 亲亲相隐 之罚。妻告夫,或告翁姑 ,同子告父之情况处理。” —— 《大清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