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怎样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途径以及其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藏。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中国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等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前来了解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成为了吸引外国人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增加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再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社交媒体平台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渠道。
中国文化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得以快速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采取了多种途径进行全球推广和传播。
首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中国文化周、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中国的春节文化活动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外人士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遗产认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列为世界遗产,如中国长城、敦煌莫高窟等,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不仅保留了它们的原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再次,外国语言教学与汉语推广。
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和外国语言教学,设立孔子学院和外国语学校,为外国学生提供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高中作文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高中作文800字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它涵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书法、国画、京剧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
其次,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情况。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例如,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外,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和价值观,如和谐共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国画、京剧等,也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外,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医药文化等也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将其推向世界舞台。
让我们携手共进,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并非易事,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会对传播造成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和民间组织举办展览、交流、演出等活动;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例如汉字与动画的结合,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等;三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
以下是关于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分析:(一)政府和民间组织举办展览、交流、演出等活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2014年8月,中国国务院文化部、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联合举办“情系中国,文脉相承——中国文化遗产加拿大展”;2016年12月,中国国家文化出版基金会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了“文化中国,新春伦敦”系列文化活动;2017年4月,中央文化宣传部联合泰国文化委员会在曼谷市共同举办了“文化中国,2017年泰国主题年”系列文化活动等。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
例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等组织在海外举办音乐、戏曲等文艺表演和讲座,以及音乐会、画展等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不仅得以传承,还能得到全新的生命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结合了被广泛使用的键盘输入法,让各地人民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学习汉字书法;传统乐器音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时尚感的古风音乐,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良的方式,在国际上经常获得好评,成为中国文化向国际化的有力突破口。
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规律

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规律1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始于古代,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中国的技术、商品和文化已经开始流向外国地区,务实精神使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
秦朝时,中国语言、知识和哲学也延伸到印度、中东和越南。
汉朝时,伟大的诸子百家在国内大行其道,同时也开始指引海外文化发展的方向。
光绪统治时期的中国贸易活动使中国文化进一步渗透到东南亚地区,同时中国也接纳了美洲传教士以及西方商品和文化。
2 海外传播的规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受动传播、强势传播和主动传播。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也有不同表现。
受动传播时期是中华文化外传史上最为明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济落后,只能从中外文化交流中获益而不是宣扬自己的文化,在尘世之中一路飘零。
强势传播时期,是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开始主动介入海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在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强大。
主动传播时期,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且成为海外国家所崇拜的文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包括了演艺领域中的流行文化,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播。
3 结论中国文化在古代就开始将其务实精神投射到海外,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承;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其影响力不断升级,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相互交流。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化传播的大致脉络,使中国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其独特与神韵。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
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
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
文化的不断更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是通过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形式进行的。
近年来,中
国电影在国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功夫熊猫》《长城》等,都在国外获得了巨大的口碑,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此外,在国外也有很多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三
国演义》《西游记》等,都被海外读者熟知,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其次,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也很大。
首先,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外
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更加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拉近了中外文化的距离。
其次,中国文化在
国外的影响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
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学习
中国语言,学习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
总之,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已经非常显著,它不仅拉近了中外文化的距离,提高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繁荣
昌盛。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1. 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中国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夏朝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华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涵盖了包括哲学、文学、音乐、绘画、写作等在内的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内的文化遗产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2.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历史悠久。
早在汉朝的时候,中国的贸易船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带到了印度、东南亚等地。
唐朝时期,随着唐朝的繁荣,中华文化逐渐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当时海上航行和陆上商业交往发达,商人和官员带着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今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3. 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非常悠久。
随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国货物和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商人就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开展贸易活动,文化交流也随之展开。
此外,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一些宗教信仰等,也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如今,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可以感受到许多饮食文化和思想方法上的相似性。
4.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自唐朝开始,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在中国不断发展的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国文化领域的绝活在欧洲市场上十分受欢迎。
中国的陶瓷、丝绸、书法、印刷术等文化元素也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成为了欧洲、北美等地的文化热门话题,一些中国名人的文艺作品在欧洲地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追捧。
现在,中国和欧洲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各自的文化,都对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 中华文化在拉美的传播中国和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文化特色也成为了拉美国家广泛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厚、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它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哲学思想以及其他文化要素。
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不断地融入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影响和未来展望。
一、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
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通过海上贸易被输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和欧洲等地。
随着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文化思想也得以传播到这些地区。
例如,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然后又被中国传入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
此外,众多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中文教学机构等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例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昆曲、京剧、杂技、字画等文化形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不仅仅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更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认知,增进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中华文化富于内涵、深邃玄奥,注重“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价值观,也有不少的精品文化和科技成就。
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增强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并提升世界对其文化的认知和认可。
一方面,中华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各国民间往来、人才交流以及中外文化的信息互通,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例如,中医、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以“一带一路”为例,中华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活动和组织,中华文化不仅有助于扩大国际影响力,更可以促进国际经贸往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三、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未来展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24日,传来“美国要求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限期离境”的消息,彼时,本刊记者正在泰国曼谷采访多元文化高峰论坛,论坛参加者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宗教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Katalin Bogyay亦在参会者之列。
一天前,Katalin Bogyay还在大会发言中强调“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信仰都有不同,必须互相尊重,才能更和睦相处。
”来自澳洲的净宗学院院长徐业鸿教授,则在发言中引用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一句话,“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境遇到底怎样?这成为采访的重心。
当北极熊遇到猎犬
当一只北极熊遇到一条猎犬,会发生什么故事?我们看到一张图片,图片上猎犬用前肢搂着北极熊的脖子,北极熊则把头歪向一侧,好像生怕因为自己体积太大,而弄伤了猎犬。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在北极跟踪了一星期才拍到的,他发现北极熊和猎犬就像好朋友一样,经常在一起玩耍。
“任何物种都有善意的种子,不仅是人类。
他们不是生来就冲突,他们也会分享友谊,和睦相处。
我的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印度人,祖母是天主教徒,我自己是伊斯兰教徒,现在为中国的佛学教育部门工作,我真的很开心。
”当汉尼夫在大会发言中,展示那张照片,并说出这句话时,听众席响起一片掌声。
汉尼夫,是澳洲净宗学院多元文化部的负责人。
净宗学院成立于2002年,创办者是来自台湾的徐业鸿教授,学院坐落在澳洲昆士兰省的图文巴,旨在弘扬孔孟之学与大乘佛法。
到图文巴之前,汉尼夫是新加坡政府的公务员,主要工作是协调各宗教之间关系,化解冲突。
2009年,汉尼夫受净宗学院之邀,辞去新加坡的工作,到图文巴开展新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协作。
图文巴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常住人口虽然只有十多万人,却有八十多个民族,一百多种语言,他们有着不同的血统与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汉尼夫至今记得第一次去图文巴的印象生活在那里的人很闭塞,只有你先伸出手,对方才会跟你握手,他们不会主动跟别人交流。
在图文巴工作两年多的汉尼夫收获颇丰。
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部门,每周六都举行“温馨晚宴”,当地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的人士,都可以自愿来参加。
他们的温馨晚宴吸引了很多以前不善交际的本地人。
今年3月的第二周,汉尼夫在周二的时候临时决定,当周周六的温馨晚宴要编排一场文艺演出,为此汉尼夫打电话给当地的居民。
在当地,如果有人很仓促地发出邀请,对方一般都会说,“没有时间”。
但是,汉尼夫却没有遭到拒绝。
那个周六的晚上,节目丰富多彩,有土著歌舞,也有年轻女士们的合唱团,以往只有一百人左右的温馨晚宴,当晚来了大约400
人。
汉尼夫还告诉记者,就在两周前,有一位当地警署的高级官员也主动来参加晚宴,他还带来了一个蛋糕,分给大家吃。
令汉尼夫都感到意外的是,蛋糕是那个警官亲手制作的!
我没有笑话他
5月25日,会议结束的当晚,宋宝兰女士作为参会者,承担了一些主办方志愿者的工作,忙前忙后,大约到了晚上九点的时候,等宾客散尽,她才坐下来吃饭。
她是华裔马来西亚人,上世纪30年代,她的父辈为了避开中国的战乱,到南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本希望挣到钱后可以回家,但是之后的战乱加上政治运动,让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好留在了马来西亚。
宋宝兰是第二代移民,她在马来西亚出生,但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已过中年的她短发齐耳,穿一套深色制服,态度干练又温和。
她现为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是2009年在马来西亚政府注册的教育机构,主要面对小学生,在学校之外,教授伦理道德补习课。
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前来,每星期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
宋宝兰教课的课本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启蒙课本,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正如它的总叙中所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
宋宝兰告诉记者,教育中心选择《弟子规》作为教材,为了熏陶孩子,化解冲突,培养他们与别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育中心在课下,让家长把观察到的学生的言行记录下来,然后与中心的教师沟通。
家长们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通常是琐碎的事情,但给了教育中心老师们很大的鼓励。
有一位家长告诉宋宝兰,当她的孩子经过他以前经常去玩的一家网吧门口时,低下头,走过去,然后跟妈妈说,“斗闹场,绝勿近”。
还有的家长告诉宋宝兰,他的孩子在学校拿着一支已经用得很短的铅笔写字时,其他同学笑话他,“你家里这么穷,连铅笔也买不起。
”他的孩子说道“要节俭。
不浪费。
”
宋宝兰告诉记者,马来西亚是个宽容的地方,作为移民,他们保留了自己中文的名字和语言,虽然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华文明的根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了下来。
“我父亲是客家人,他从小教育我们‘宁可人负我,切勿我负人。
’‘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
’‘年轻人要有骨气,不能有傲气,要自强不息。
’我的父亲虽然文化不深,也很少说话,但他说的都是传统文化。
”
在到教育中心做教师之前,宋宝兰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广播电台做播音员,为了来这里,她辞掉了播音员的工作。
“马来西亚本地人为棕色人种,中国人的眼睛和皮肤跟他们都不一样。
以前,讲到自己是中国人很没有自信,因为会被认为吵闹、没有礼貌、落后,所以,华裔都很想学英语。
但是,即使学了英语,染头发,甚至戴有颜色的隐形眼镜,在别人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黄皮肤的华人。
没有自己的文化,自己就没有根,会被人看不起。
”宋宝兰说。
“但当我们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越有自信,因为老祖宗原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在国外的年轻人学汉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来肯定有出路。
”宋宝兰说她将来还会深入学习《论语》《中庸》《老子》等。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家,马来西亚本地人一出生,自然而然就成为伊斯兰教徒。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会不会受到抵制呢?
“当然不会。
”宋宝兰回答说,“《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它是所有文化和民族的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其实,《可兰经》和《圣经》中都有类似的内容,只是比较零散,比如,伊斯兰教教导信徒不能对父母大喊大叫,在父母面前走过要低头弯腰,而《弟子规》把它浓缩在很短的篇幅中,把做人的抽象道理,具体为家庭中的仪轨。
”
在马来西亚,华侨占总人口的25%左右,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从2009年建立至今,已经培训过四五百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华裔学生。
当教育中心用英文上课的时候,也会有马来西亚的孩子来听课。
有一位学生家长还告诉宋宝兰她九岁的儿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对她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成绩考得不好,所有同学都笑他笨,但是,妈妈,我没有。
”
(摘自《嘹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