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的公共外交例子

中国的公共外交例子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国家在外交层面通过各种手段向国外的公众传递信息和理念,以达成国家的战略目标。
公共外交是综合性的、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中国在公共外交方面也有了一些成绩,下面就来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例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外交行动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
该倡议的宗旨是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扩大国际合作,加强经济联系,提高国际地位。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合作倡议之一,与80多个国家进行了合作。
该倡议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宣传和推广这一倡议。
中国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和会议,向国内外公众说明“一带一路”的优势和成果,宣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精神和态度。
同时,中国还向各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帮助和基建项目,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
二、“国际茶文化节”和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一项特色文化。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开始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和理念,如清静、平和、博爱、和谐、诚信等,这些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形态以及全球人类的文化形态。
而在现今中国,茶文化不仅是文化遗产,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自信。
为了向世界传递中国的茶文化,中国在国内外组织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如“国际茶文化节”,以及在海外多次组织的茶艺表演和茶叶品鉴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
通过这些活动,世界各国的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从而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三、智库和外交智囊团智库和外交智囊团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智库致力于为政府制定战略提供经验和建议,外交智囊团则是为外交工作提供各种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中国的智库和外交智囊团从全球层面出发,以全球视野,以建设和谐世界为己任,为中国公共外交建设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帮助。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传统庆祝方式以及如何国际传播等方面,探讨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
一、历史渊源元宵节,又称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它起源于中国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初是举行祭祀天地、祖先的重要节日,后来逐渐发展为庆祝丰收、祈福和欢庆的节日。
在唐代以后,元宵节逐渐演变成赏花灯、猜灯谜、观舞狮等传统庆祝活动。
二、传统庆祝方式1. 赏花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之一就是赏花灯。
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会去公园、街道或庙会上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
这些花灯形态各异,有的是动物、植物的造型,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描绘,每一个花灯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人们会把灯谜写在纸上,然后将其贴在花灯上,供大家猜解。
灯谜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通过巧妙的文字和谐来表示一个短语或成语。
猜灯谜不仅考验着思维能力,也带给人们欢乐和挑战,更是增进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
3. 舞狮表演舞狮作为元宵节的传统表演,可以说是给节日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氛围。
表演者化身为狮子,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穿梭于人群之间,为观众展现狮子勇猛和灵活的形象。
舞狮表演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丰收和平安。
三、国际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元宵节逐渐在国际上得到了关注,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其中。
1. 缤纷灯展中国的多个城市在元宵节期间会举办盛大的灯展活动,将传统的花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许多惊艳的作品。
比如位于广州的荔枝湾灯会,以及位于北京的世界花卉公园灯展等。
这些灯展不仅吸引了中国的游客,也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他们纷纷到中国来亲眼见证并参与这场视觉盛宴。
2. 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
6.4 祖国的首都——北京(课件41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新课导入
“帝京南面俯中原,王气千秋涌蓟门。渤澥东 波连肃慎,太行西脊引昆仑。”
这是明代诗人王廷相的《望京诗》,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北京作为帝京的雄伟地理位置,南俯中原, 王气汇聚,东边的渤海波涛与肃慎相连,西边的太 行山如脊梁般连接着昆仑。强调了北京在天下格局 中的重要地位。
保护?拆除?
完全拆除或完全保留四合院、胡同等古建筑都是不可取的、片面的。在城 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保护和修缮重要的古 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使北京既具有现代风貌,又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例如将现有的四合院加以改造,保留其原有风貌,增加一些现代化功能。
课堂小结
北京
自然条件
知识讲解
知识点1 政治文化中心
城市职能
主要表现
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 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北京园艺博览会、科技博览会
政治中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人
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南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体现了北京是全 国的政治中心。
课堂练习
3.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一张家口举行。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北京气候特点 的是( A )
答案及解析
【解析】北京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平均气温超过20℃,高温,降水平均超过100毫米,多雨;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 ,寒冷,降水平均低于30毫米,干燥。A图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故A选项正确;B图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故B选项错误;C 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故C选项错误;D图夏季均温 低于20℃,为高原山地气候,故D选项错误。故选A。
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

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正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粮食安全、地区冲突、强权政治等问题也相当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矢志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一、推动国际粮食安全系数逐步提升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国际粮食安全紧密相连。
中国要通过提升自身粮食安全系数来积极参与到应对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当中。
首先,立足国内,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其次,通过参与国际市场,更有效地缓解国际粮食安全问题。
利用我人口优势,选择一些耕地资源较丰富、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购买、开发和租用耕地,建立国外粮食生产基地,提升粮食总产量;在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建立粮食保税仓库,吸引外资建设仓储粮,更好的从时间上调剂粮食余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要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免除部分贫穷国家债务,增加在贫穷国家的援建项目数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
从根本推动国际粮食安全问题解决。
二、推动国际经济向前发展中国应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进一步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纳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纳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承载着丰富的习俗和意义,如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
然而,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春节的传播和接纳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海外春节庆祝活动、文化交流和民间故事传播三个方面探讨春节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纳情况。
一、海外春节庆祝活动在中国留学生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举办春节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庙会、舞狮、舞龙、戏曲表演等,与中国传统庆祝方式相似。
例如,美国的唐人街往往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大型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本地人和游客前来参与。
而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也会举办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向当地人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二、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逐渐加强。
春节期间,许多外国人会参加中国大使馆和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中国传统习俗。
同时,中国的文化机构也积极向世界推广春节文化,如举办春节讲座、展览以及中国传统舞蹈、音乐等表演。
通过这些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接受。
三、民间故事传播除了上述春节庆祝活动和文化交流,许多中国的民间故事也在海外得到了传播与接纳。
例如,十二生肖的故事。
许多国家在春节期间会制作与十二生肖相关的装饰品,如鼠年纪念币、鼠年邮票等,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此外,一些中国童话故事如《白蛇传》、《孙悟空》也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春节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纳无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开始重视春节,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这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文化将继续在海外传播与接纳,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要点

安阳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题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本的竞争上。
显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还非常明显,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营销手段落后,特别是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怎样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生经济价值,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球化、走出去、竞争力、经济价值一、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首先是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个战略,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四大。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贸易多元化”、“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就是“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概念。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
在此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发展。
因而文化的重要作用被一再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
北京:国际国内比较视野中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建设

文 化之都 的文 化性质 、 文 化 内涵 和 文化 导 向 。其 战
略 目标 主要 体现在 两个 重要 方 面 : 一 是 国 内发 挥示 范 带动作 用 ; 二 是 国 际上 发 挥 自我话 语 权 的作 用 。
从 国 内文 化建 设发 展 的坐标 上 看 , 首 都 文化 建 设发 展应 该在 当 代 中 国社 会 主义 文 化 建 设 发 展 中发挥 引领示 范 的作 用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之 都 的建 设 , 尤 其 要 重 视 首都 文化 的价 值 建设 , 发挥
义 的先进 文化 , 这充 分表 明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先进
重视 。巩 固和提 升首都 国家文 化 中心地 位 , 发 挥 首
都全 国文 化 中心示 范作用 , 成 为新 的历 史 时期 首 都 文化 建设 发展 的新 要 求 。北 京 市 “ 十二五” 规 划 提 出提 升北 京全 国文 化 中心 地 位 。2 0 1 1年 1 0月 , 党
作用。 ( 二) 坚持 社会 主义 文化 方向 , 建设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之 都
响 力 的 文 化 中心 城 市
( 一) 立足 首都 , 服 务 全 国, 推 进 全 国文化 中心
建 设
2 0 1 0年 8月 , 习近 平 同 志 在北 京 调 研 时 指 出 , 努 力 把北京 打造 成 “ 五个 之都 ” , 其 中包括 中 国特 色
J u 1 .2 0 1 3
V o 1 . 1 1 N o . 3 S u m N o . 4 1
北京 : 国际 国 内 比较 视 野 中的世 界 文 化 中心城 市建 设
李 建盛
武术国际传播的三重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实践探索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孟涛 唐磊武术国际传播的三重形式及其发展路径【内容提要】武术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武术国际传播三重不同形式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武术国际传播宜借助大众文化层面“功夫”的品牌效应及其背后的市场化经验,大力推广标准化、系统化的健身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国际培训,在武术修习人群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推动武术“入奥”进程。
【关键词】武术 国际传播 传播形式 发展路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多个领域提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规划。
武术同中医、影视、文学等一道成为拓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
武术“走出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辨清我们向国际社会传播的“武术”其内涵包括哪些层次与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顶层设计。
国内已有学者提出要在武术总概念下进行分层辨析,并区分了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和虚拟武术三个层次。
①也有学者注意到武术国际传播的不同形式,并将其区分为竞技传播、传统传播、教育传播和演艺传播。
②本研究将武术国际传播区分为三个层次(三重形式),即传统中国文化、现代竞技运动和当代大众文化,基于此探讨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武术国际传播的三重形式(一)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武术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文化形式彼此渗透,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互通格局,例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旧相传,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这种说法有似是而非处,例如“起于易”(即受到易理启发而创制),显然是一种附会——传统武术更有可能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与宗教活动,但也显示了武术与古代易理思想、中医、艺术等文化形式的消息互通和相互借鉴。
武术文化研究者阮纪正提出:“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一个独特的人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全息元’,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1年12月31日 09: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建设快速推进,目前正式开放的已达9个。他们在所在国常态化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有读者想了解这些文化中心是怎样的机构、主要开展哪些活动、如何与之接洽等,本报记者日前就上述问题对文化部外联局侯湘华局长进行了访谈。
——编者 为什么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 侯湘华局长介绍说,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需求,是对外文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国家文化地位、扩大其影响力和软实力、加深相互文明对话和认同的传统而有效的做法。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中心的建设,多次考察文化中心或见证其奠基仪式、文件签署等,并对此项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文化中心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起步和发展的。1988年,我国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了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与埃及、法国、马耳他、韩国、德国、日本、蒙古、英国、印度、意大利、西班牙、泰国、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罗马尼亚、土耳其、塞尔维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匈牙利等21个国家的政府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目前共有9个文化中心正式运营。
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它是在驻在国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国家文化中心 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文化节、影视周、图书节、旅游推介会、体育赛事、产品展示会等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介当代优秀艺术成果。配合驻外使领馆举办各种活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进入驻在国主流文化视野,进入驻在国社会生活和公众的情感世界。
它是向驻在国提供全方位资讯的国家信息服务中心 与国家图书馆等权威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数字多媒体向驻在国公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科技发展和当代社会生活等;定期组织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影片欣赏等活动,增进驻在国公众对中国文化作品、社会现象以及价值观的了解、理解和认同;与驻在国开展图书、信息交流与合作,向公众提供中国信息咨询与服务。 它是推广和教授中国文化及其技能的国家培训中心 与国内外教学和文艺机构合作,运用文化中心的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平台,面向公众组织国家水准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培训项目,培养驻在国文艺骨干、文化管理人才和本土师资力量。
它是促进思想研究和项目开发的国家文化研究开发中心 以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为依托,发挥文化名家的影响力,在文化中心开设短期专项工作室,开发合作项目;定期举办沙龙、研讨会和专题学术交流会,发展客座创作、联合制作等长期学术合作项目等。
如何为文化系统搭建平台 文化中心作为承接平台,与国内文化部门联合举办展览、演出、文化节、电影节等活动;作为活动组织机构,邀请国内相关机构、专家学者赴驻在国举办活动;作为承办单位,为国内相关机构举办推介活动。例如:
巴黎:2011年,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法国中国电影节在巴黎举办,产生了广泛影响。
柏林:国务院新闻办运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资源成功举办了“感知中国——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引起当地公众的广泛关注。
开罗: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参与“开罗国际书展”并组织“中国作家和埃及读者见面会”活动,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和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
毛里求斯和贝宁:中国体育总局健身气功协会在毛里求斯和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推出的短期教学培训,大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如何为地方文化搭建平台 各省、区、市利用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推出了“地方文化周”、“地方文化月”等富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大型综合活动。2011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计划”的启动,更是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例如:2011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了以“上海文化月”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准文化活动,让上海在巴黎民众心中的印象更为立体和深刻,同时促成了上海与巴黎有关机构的合作关系。(张燕萍)
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1/12-31/3573910.shtml 让世界感知中国——记发展中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2011年10月09日 09:2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金秋十月,从非洲之角的毛里求斯穿越地中海的马耳他到欧洲的巴黎,从柏林经欧亚大陆到亚洲的乌兰巴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国庆品牌活动,表达对新中国成立62周年的深深祝福。
1988年,首批中国文化中心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落成。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紧筹建。
2010年9月,由文化部制定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二五”专项规划名录。根据这一规划,至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将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网络,对外文化工作的主导性将进一步加强。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飞跃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建成的8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举办文化活动近3000起,参加中心汉语、武术、舞蹈等各类教学培训的学员约3万人。2011年春节,8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积极配合国内在全球发起的“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在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利用国内派出的团组,并充分调动当地资源,组织了50多场系列节庆活动。
“文化中心把中国文化送到当地民众的家门口,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次质的飞跃。”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说。
文化中心扎根当地,更好地服务大局,在特殊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典肆虐时期,人员交流处于停顿之际,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仍然照常开放;今年埃及发生骚乱,国内无法派遣团组赴埃及进行文化交流,开罗的中国文化中心照常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毛里求斯、马耳他、首尔等中国文化中心播映了由韩国KBS拍摄的《变化中的中国共产党》等纪录片。
文化中心每年还举办“奖学之旅”等活动,把各个中心的优秀学员、当地的艺术家请进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参加“奖学之旅”的柏林中心学员诺伯特说:“我真的很喜欢这次活动,让我们通过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搭建可靠平台 在法国,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电影节今年年初在巴黎成功举办;在德国,国务院新闻办的“感知中国——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在柏林的文化中心展出;在毛里求斯和贝宁,体育总局健身气功协会的教学培训大受欢迎。
2011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计划启动,参加该计划的各省市可以利用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有计划系统地推出自己的优秀文化。上海今年以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准的文化活动,让上海在巴黎民众心中的印象更为立体,也更加深刻,同时促成上海与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关系。
多年来,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不间断地开展对外工作,活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艺术、教育、影视、体育、卫生、旅游、新闻出版等诸多领域,为国内文化领域各部门搭建了可靠的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社会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层的思想交流。据不完全统计,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众多中国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讲座近160场,听众累计超过12000人。
持续推进国家间深层次交流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未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全面而非片面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化。”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配合中国整体外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发展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访问中多次视察文化中心。2010年至今,中国文化中心配合领导人访问多达14次。中国领导人在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环境里,与驻在国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展现了中国政府和平、友好、开放、自信的姿态,深受到访国公众的欢迎。
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在驻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驻在国政要出席中心活动的频率也明显增加。近两年来毛里求斯总统贾格纳特、总理拉姆古兰,贝宁国民议会议长纳戈,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前总理拉法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均出席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各种活动。 毛里求斯总统贾格纳特高度评价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中心为在毛里求斯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开办汉语、舞蹈、武术、烹饪课程,吸引了毛里求斯各族民众去了解中国文化,在此我要感谢中国政府、中国文化中心为毛中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记者 李舫)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09/3373538.shtml “台湾书院”VS.孔子学院 较劲不如牵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06:39 台海网 台海网5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 林江琳)台湾“文建会”近日透露,落户在美国的两所“台湾书院”已在筹备阶段,年内有望挂牌招生。
在海外设立“台湾书院”,是马英九两年前的竞选承诺。马曾表示,要让“台湾书院”能够与大陆的孔子学院相抗衡。
但与大陆六年兴建近300所孔子学院相比,台湾两年多才办起2所 “台湾书院”,这样的进展太“牛步化”了。外界不禁质疑,“台湾书院”将拿什么与孔子学院相抗衡?“台湾书院”和孔子学院均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两者是竞争还是联合,对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影响深远。
竞争中华文化“话语权”? 大陆近些年在全球广设的孔子学院,以及台湾筹建的“台湾书院”都有一个重要使命,即华语在海外的教学与推广。
事实上,台湾在海外华语推广起步比大陆早很多。在马英九提出“台湾书院”之前,台湾在日本、东南亚、美洲等华人社区就曾设有“中华学校”。“中华学校”除招收华人华侨子女之外,一些对汉语感兴趣的当地人也可以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