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海外拓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制造申论8则

中国制造申论8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制造申论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申论||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范文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古语有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兼修。
当前我国的中国制造水平不高、产品低端、质量较差。
无论是德国车冲击国产车市场,还是日本小商品引发国人抢购,亦或是瑞士表抢占了国内市场,都使得当前中国制造步履维艰。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内外兼修;要实现“中国智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必须内外合力。
发展制造业要注重品牌建设。
目前制造业发展困境莫过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
当下企业品牌建设问题颇多。
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重点培育地方企业让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这让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品牌形象较低、存在质低价廉现象、国外品牌打压严重、国内同行竞价血拼、产品竞争非常残酷,这让品牌建设陷入困境;企业品牌意识低下、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存在同质化竞争、盲目抄袭模仿严重、缺乏品牌运作人才、品牌管理过于简单,这更让品牌建设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
应该从打造优势品牌、淘汰落后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开始。
发展制造业要强化企业精神。
具体来说,强化企业精神需要“精字当头、专字为本、聚字为要”.首先,“精”字当头即重视产品质量、追求工艺极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技术提升、增加设备投入、注重自主研发、提高客户满意率;其次,“专”字为本即术业有专攻;再次,“聚”字为要即成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人才。
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努力为之。
发展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下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乱象简单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因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产品工艺、不求产品品质、无视产品口碑、忽略用户需求、割裂市场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摘掉“中国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须从“工匠精神”开始。
中国的科技与创新从模仿到自主研发

中国的科技与创新从模仿到自主研发近年来,中国在科技与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过去仅仅是模仿国外技术产品,到现在能够自主研发并领先一些领域,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与创新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模仿阶段中国科技与创新的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来追赶。
这一阶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学习,中国的企业在模仿与生产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工厂,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却相对滞后。
中国模仿阶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起步较晚,丧失了许多发达国家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其次,高品质的技术产品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拓展的空间;再者,知识产权保护长期是一个挑战,让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创新投入。
二、独立创新的探索随着模仿阶段的积累,中国逐渐进入了独立创新的探索阶段。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与创新的重视程度,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这为中国科技与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开始瞄准高端技术领域,着力开展自主研发工作。
不再仅仅生产与制造,而是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例如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涌现出来,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
同时,一些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积极投入研发工作,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
三、从跟随到引领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与创新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从原本的跟随者逐渐转变为一些方面的引领者。
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一方面,中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与支持。
政府提出了"制造业2025"等战略计划,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速推进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提升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技与创新能够从跟随到引领,还得益于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的形成。
中国政府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在七个方面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在七个方面作者:木青来源:《国企管理》2017年第07期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用三个十年的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
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第三阶段,到2045年,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强国的核心,《中国制造2025》把制造升级作为重点,推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5月24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了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情况。
辛国斌表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要突破的十大重点领域: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上述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ARJ21支线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AG600水陆两栖飞机实现总装下线,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成功投产,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等一批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汇试验,160km/h城际动车组完成运行考核等。
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外商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中,外资的积极参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好作用。
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新任务及取得的新成就

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新任务及取得的新成就作者:黄奇帆来源:《全球化》2024年第03期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五个新特征: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从沿海开放为先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订。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中国下一阶段对外开放的五个新任务: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以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战略;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外经济出现了三个趋势性、结构性的亮点: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出口贸易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引进外资规模逐年增长。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外资制度型开放作者简介:黄奇帆,重庆市原市长。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
围绕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既有力有效地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又积极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在一系列战略组合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并在对外经济中呈现出三个不同寻常的亮点,这些亮点正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源泉所在。
一、新时代中国新发展格局悄然生成,并形成对外开放的五个新特征近十年来,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悄然生成。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如果进出口贸易额包括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
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60%以上,即是以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在40%以内,即是以内循环为主体。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原创版】目录一、中国制造 2025 的战略目标二、中国制造 2025 的具体规划三、中国制造 2025 的实施重点四、中国制造 2025 的预期成果正文中国制造 2025 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 2025 的战略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2015 年到 2025 年,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第二个阶段是从 2025 年到 2035 年,用十年时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个阶段是从 2035 年到 2045 年,在建国一百周年时,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 2025 的具体规划包括推动制造业创新、提升制造业质量、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创新是中国制造 2025 的核心,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此外,中国制造 2025 还将加强与德国工业 4.0 等国际先进制造业战略的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
中国制造 2025 的实施重点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国工业的浴火重生。
同时,中国制造 2025 还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
中国制造 2025 的预期成果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水平和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开拓

2、省级注协研发新业务拓展手册,编写新业务拓展指导意见。 3、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相关新业务技术软件。 五、持续加强新业务拓展所需人才的培养 1、中注协组织定期开展新业务培训需求调查,进而针对性开展专项培训 2、各省注协要制定计划,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在承办的新业务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3、会计事务所结合本所新业务拓展战略制定新业务人才培养和储备方案,加大培训力度。 六、开展新业务拓展理论研究和操作指导 1、中注协定期组织开展新业务拓展理论、做法经验的交流 2、中注协将定期组织对国内外新业务项目的梳理工作,编写《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 3、跟踪研究国家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发展重点等政策规定,编印《注册会计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业务拓展参考文献》
中注协主要工作措施
一、大力提升全行业对拓展新业务必要的认识 1、组织新业务拓展必要必要性的研讨和宣讲活动 2、为社会各方寻求行业新型服务提供便利。 3、会计师事务所要自觉发挥拓展新业务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推动鼓励扶持新业务拓展的配套政策 1、推动新业务相关立法 2、研究出台行业鼓励扶持政策 3、协调政府部门出台鼓励支持措施 三、组织做好新业务示范基地建设和试点工作 1、组织各地分工重点推动,确保新业务项目拓展和开发成效 2、搭建多方合作平台 3、拓展新业务试点和示范基地建设,实现新业务拓展新突破 4、会计师事务所要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新业务拓展试点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四、组织制定新业务相关执业准则和指南 1、中注协确定新业务执业标准或技术指南的制定项目和时序
目前行业状况
山东省468家收入结构
财务报表审计85.77%
会计服务1.82%
管理咨询11.56%
其他服务0.84%
目前行业状况
行业状态: 江苏省注册会计师行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 。。。。。。。。。 目前,我省行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事务所做大做强动力不足、注册会计师业务单一且新业务开拓力度弱、注册会计师总体待遇不高行业吸引力下降、事务所高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行业领军人才不多、事务所间低价竞争严重、执业环境治理力度不够、行业信息化建设尚不到位、协会对会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完整版)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2.0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
从70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
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升级是指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从简单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则是指消除过剩产能,加强新兴产业培育,优化产业布局,同时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一、中国制造业进入升级转型阶段中国制造业在过去30年中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出现了问题,太多企业仍停留在简单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领域,比如传统纺织、玩具、家电等行业,无法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中国制造业进入升级转型阶段的必然性日益凸显。
制造业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同时实现将制造业挺进全球制高点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制造业。
这些新兴的制造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二、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从2016年开始,中国政府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在钢铁、煤炭等行业,切实加大去产能力度,提高企业效率、消除过剩。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着力推进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未来极有可能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展开大规模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这将使我国制造业逐渐朝高技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升级转型。
此外,中国制造业还将从“国内卖向世界”向“世界提供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转变,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三、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面对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面对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首先,中国制造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转型面临很多难题,对企业技术等方面要求更高,技术创新更显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海外拓展进入新阶段
日前,全球著名的财务咨询机构德勤有限公司发布了题为《中国装
备制造业海外拓展新阶段》的最新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的
海外拓展已进入由装备制造业引领的新阶段。2012 年前 3 个季度,中国装备
制造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占据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 45%,海
外并购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中
国装备制造企业还关注全球化战略目标,在海外打造完整的产供销经营链,
形成在海外的第二生产基地,以实现在短期内搭建全球生产和销售渠道的目
标。在这个阶段中,被并购企业的选择地除了西欧、北美以外,开始出现波
兰、捷克等东欧国家的身影。
德勤中国制造业组联席领导人杨莹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曾主要以
小商品和纺织制品为主,但是从 2000 年以来,机械以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快
速增长并大幅超越纺织制品,到 2011 年底已经占据中国出口总额的 47%。这
见证了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与成熟,中国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的趋势。
钢铁业面临借船出海机遇
装备制造业与钢铁行业密不可分。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用钢量最大的下
游重点用户之一。海外并购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中国
装备制造业海外生产基地以及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快速搭建,无疑会给钢
铁企业借船出海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带来机遇,从中长期看,或将拉动对国
内钢铁的销售量。
2011 年以来,全球经济颓势加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钢铁市场的需
求增长明显减弱,加上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使
以往靠直接大量出口钢材消化过剩产能的做法已不再可行。钢铁产能过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