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心理学的不良会计行为探析5

合集下载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摘要】本文运用会计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调查数据,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和剖析不良会计心理,分析会计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会计心理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心理;心态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一、会计心理的必要性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或者数个社会角色。

会计也是一种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管理角色。

会计角色是由各种不同会计岗位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于是就出现了“角色差”和角色互补的心理作用问题,如出纳、会计具有与“顾客”打交道多的特点,分泌出的礼仪和社交心理必然要浓一些;而核算会计冠有“账房先生”的雅号,工作中的抽象思维自然多一些;主管会计、会计部门领导想事的方法和视野则表现得更为全面和开拓一些。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不但要面对最原始、最枯燥和最能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审验纷繁复杂的各类票据凭证,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谁准许报销的喜,不给报销的怒,会计的朋友不少,冤家更多,工作中要经受内内外外的压力。

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

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

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使某些会计人员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

浅谈会计心里学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会计心里学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会计心理学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陈晓玲摘要:本文拟运用会计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对会计人员特殊的职业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解读,意图探讨从会计心理学的各个层面改善影响会计人员的外部工作环境及内部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改善会计工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心理学;会计心理问题;会计工作水平改善一、会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会计心理学是研究人在财务会计活动中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心理学问题,根据会计主体的差异,会计心理的内容分为会计个体心理和会计组织心理两部分。

(一)会计个体心理会计个体心理主要研究个体的会计人员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由会计职业特点所产生的心理特性。

按心理学方法可分为会计心理过程、会计个性心理及会计劳动心理三类。

其中会计心理过程包括会计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会计认知是指会计人员认识、评判、感知所遭遇到的社会会计生活中的各种会计事物、会计事件、会计活动及其规律。

即会计人员对社会会计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情感过程是指会计人员会计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肯定与否定、满意与不满意、喜欢与厌恶等情绪,体现会计人员的是非观与爱憎感;意志过程则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解决问题过程中想办法、订计划、采取行动达到战胜困难的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会计个性心理是指会计个体长期在一定客观因素及主观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积淀。

个性既代表个体的动机、态度、信念、兴趣、理想等意识倾向,又体现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会计心理学研究的会计个性,是运用心理学的个性理论,从会计这个职业出发,分析会计管理中所要求的特殊个性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会计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认识及培养适合会计人员的个性特点及素质要求,并进一步调节会计心理,减少会计心理问题的发生。

会计劳动心理是研究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出发,引导劳动者用更具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生产劳动。

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分析

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分析

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偏差分析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决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决策者并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或不理想。

理解和识别这些心理偏差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过度自信”这一常见的心理偏差。

许多企业决策者往往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过于自信。

他们可能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高估自己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能力,低估风险的可能性。

比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度自信的决策者可能会忽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盲目地投入大量资金,认为自己的决策必定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会使企业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一旦市场情况不如预期,就可能导致巨大的财务损失。

与过度自信相对的是“过度谨慎”。

有些决策者在面对财务决策时,过于害怕风险,总是采取保守的策略。

他们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潜力但伴随着一定风险的投资机会,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例如,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如果决策者因过度谨慎而不敢投入必要的资金,企业可能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渐失去优势,被那些敢于创新和冒险的竞争对手超越。

“损失厌恶”也是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一种重要心理偏差。

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受往往大于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感受。

在企业财务决策中,这表现为决策者对可能的损失过于敏感,为了避免损失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比如,当一项投资出现了短期的亏损,决策者可能会因为害怕损失进一步扩大而匆忙止损,而没有综合考虑长期的投资前景和潜在的收益。

相反,如果是短期的盈利,他们可能会过早地获利了结,错过了更大的收益机会。

“羊群效应”在企业财务决策中也时有发生。

决策者看到其他企业采取了某种财务策略,如大规模的并购或扩张,就盲目跟风,而不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企业偏离自身的发展轨道,陷入不必要的竞争和风险之中。

比如,在某个行业中,如果许多企业都在追求多元化经营,而决策者仅仅因为看到大家都在这样做就跟风,而没有充分评估多元化对企业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资源分散,核心业务受到影响。

《2024年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会计舞弊是指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故意错误记录、隐瞒或篡改财务信息,以误导相关利益方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从而达到个人或团体的非法利益。

会计舞弊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会计舞弊的成因(一)内部因素1. 利益驱动:为了获取个人或团体的非法利益,部分企业或会计人员可能会选择进行会计舞弊。

例如,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避免责任或获取更高薪酬等,可能会通过舞弊手段调整财务报表。

2. 内部管理漏洞: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失效,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如内部审阅、内部审计等环节失效,为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外部因素1. 法律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2. 外部监督不足: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盲区。

同时,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内部管理1.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审批、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增强其对会计舞弊的防范意识。

(二)强化法律法规和外部监督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会计舞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力。

2. 加强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力度,扩大监督范围,提高监督效率。

同时,鼓励社会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三)提高信息透明度1. 公开透明:企业应定期公开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让投资者和公众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2. 第三方审计: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摘要】在当前我国会计行业,违法违规问题层出不穷,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会计人员的“诚信危机”。

对此,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会计人员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会计违规心理学当今世界,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会计人员的“诚信危机”。

国外2001年12月的安然事件以及后来世通、施乐、IBM等著名大公司所暴露出的严重会计失真问题;国内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以及最近的紫鑫药业等一系列的重大财务欺诈行为沉重的打击着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信心。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后果就是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人们不仅要问,会计人员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会计人员是会计违规行为的主要执行主体,面对会计违规行为时,会计人员经常受到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从研究会计人员心理入手,或许会有所收获。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的科学。

随着人类活动的领域、范围和层面的不断扩展,不断职业化和社会化,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上百个分支的心理学科,其内容涵盖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心理问题研究”的范围。

心理学,尤其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使我们再也不能对会计心理的研究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了。

管理心理学真正形成的历史并不太长,而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著名的“霍桑试验”使人们真正开始意思到人在企业效率提高上去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大大促进了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列文(Kurt·lewen)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自身“内立场”与环境“外力场”交互作用的函数。

“内立场”是指人内心的某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内驱力。

“外立场”是指一定的环境影响力。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调查和分析,阐明了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规范对策的重要性。

在会计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企业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不良会计行为是指企业员工在其职业实践中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对企业经济利益和名誉造成不可回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不良会计行为的出现,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对策,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会计心理,不良会计行为,规范对策。

一、引言会计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直接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因此在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方面需要极高的责任和权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增强,一些不良会计行为开始出现,直接威胁到了会计的尊严和企业的利益。

二、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的关系会计心理是指个人在会计实践中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会计心理对于企业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他的审计质量和报告准确性。

同时,不良会计行为也同样受到会计心理的影响。

一些员工可能因为过度的责任感、恐惧、利己主义和道德缺失等原因,而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种不良行为会直接对企业造成经济、社会和品牌形象上的损失。

三、规范对策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我们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建立一系列正规的规范对策。

这些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职业标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法律法规等。

通过这些规范,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的约束,提高其敬业精神和质量意识,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其中,道德规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和参考标准,并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社会约束力。

职业标准则是专门针对职业发展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措施,通过规范职业标准,可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也是规范对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奖惩制度可以鼓励员工积极进取,提高其责任感和参与度,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摘要:会计造假行为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会计造假行为具有严重性和广泛性。

本文试图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心理上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心理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减少造假行为,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会计造假心理对策以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相继攀发了“安然’、“施乐”、“世界通信”公司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以致美国股市遭到重创。

而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也是频频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具有严重性和广泛性。

一、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界定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

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和协同者。

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

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在造假过程中往往扮演替导演的角色。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

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是指拥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等资料,亲自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

它不仅包括有关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和统计人员。

造假的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

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之提供方便者。

如某些财会人员为造假积极出谋划策,提供信息及技术方法和手段,与领导共同设计防范检查的对策和措施:也包括在造假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

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和传播有着较为复杂的心态(一)“高指标”诱出假数字近几年,在各种利益关系的诱导下,一些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对症下药”:贷款时夸大资产,掩饰坏帐;报税时隐瞒利润,销售缩水;上报成绩时粉饰业绩,掩盖问题逃债时隐藏资产,虚列负担;改制时,资产剧降、利润变负。

私营企业则是千篇一律的造假模式,开“阴阳发票”、虚开增值税票、隐藏收入,惟一的目标就是逃税、逃税、还是逃税!经营者既深知造假之风有害无益,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和支持会计造假有的管理人员坦然地说,会计造假形成的不正之风使得公平竞争遭到破坏不是造假者深受其害,而是谁不做假谁吃“哑巴亏”,因而大部分造假者都是心存侥幸,相互仿效,只是造假的程度不同罢了。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偏差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偏差

财务决策中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偏差在财务决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基于客观的信息和精确的分析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大量的研究和实际经验表明,心理因素和行为偏差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导致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损失厌恶”这一心理因素。

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感受往往比获得的快乐感受更强烈。

例如,在投资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可能因为害怕进一步的损失而选择过早地卖出,即使从长期来看,继续持有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相反,当股票价格上涨时,他们又可能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迟迟不愿卖出,忽略了市场可能随时回调的风险。

这种对于损失的过度恐惧和对收益的过度贪婪,常常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过度自信”也是常见的行为偏差之一。

许多人在做出财务决策时,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预测能力。

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频繁进行交易,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对风险评估不足,过于乐观地估计收益,从而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

“羊群效应”在财务领域也屡见不鲜。

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进行某项投资或采取某种财务行动时,个体很容易跟随大流,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分析。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人们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

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时,许多人盲目跟风买房,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市场的潜在风险。

“锚定效应”同样会影响财务决策。

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常常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

例如,在购买股票时,如果一开始听到的建议是某个股票的价格应该在某个较高的区间,那么即使后来有更多不利的信息,投资者也可能仍然对该股票持有较高的估值,从而影响买卖决策。

“心理账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人们会在心理上将不同来源和用途的资金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对待这些账户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用奖金去购买奢侈品,但对于工资收入却精打细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会计心理学的不良会计行为探析摘要会计心理是会计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交叉所形成的边缘会计研究领域,应该是行为会计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会计行为主体行为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心理。

进行会计行为心理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分析,分析就是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本论文运用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会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和剖析不良会计行为,通过对会计人员心理的研究,分析会计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会计心理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寻找规范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新方法和新对策。

关键词:会计心理学会计行为会计情绪AbstractMent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psychology cross the edge of the field of Accounting Research, behavior Accounting indispensable part.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accounting actors behavior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ccounting work, an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ccounting actors psychological. Accounting for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ies,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analysis, the analysis is the thing as a whole is broken down into partial or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aspects ofthe overall decomposition proces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conomy, culture, values and soci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peopl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ccoun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management aspects of micro-economic activities. Accounting personnel due to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ten unique performance. A long time,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accounting staff due to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nd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In other words, more of the social concern is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utilitarian -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accounting functions, titles, qualifications and rewards, thus ignoring the deep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a branch of the accounting discipline accounting psychology,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bad accounting, through mental accounting personnel research, analysis accounting act of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counting psychological and bad accounting, looking for new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norms of bad accounting.Keyword:Accounting Psychology Accounting behavior Accounting emotional目录1 综述 (4)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1 国内研究现状 (5)1.2.2 国外研究现状 (6)1.3 论研究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7)2 相关理论概述 (8)2.1 会计心理学相关概述 (8)2.2 了解会计心理的必要性 (8)2.3会计人员的心理压力及优化措施 (9)2.4 会计人员心理优化的途径 (9)3 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会计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 (10)3.1不良会计行为的会计心理障碍分析 (10)3.1.1 因群体压力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0)3.1.2忠诚心理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0)3.1.3 因从众心理而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1)3.1.4 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心理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12)3.2不良会计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12)3.2.1 个性体质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2)3.2.2 能力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3)3.2.3 价值观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3)3.2.4气质对不良会计行为的影响 (14)3.2.5 情绪对不良会计行为造成的影响分析 (15)4 缓解不良会计行为的心理应采取的措施 (15)4.1 客观地认识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财会工作 (15)4.2 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对待自身的需求 (16)4.3 树立会计道德信念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16)4.4 重视会计职业岗位的转换 (17)5 总结 (17)6 参考文献 (18)7 致谢语 (19)1 综述1.1 本文研究的意义会计心理是会计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交叉所形成的边缘会计研究领域,应该是行为会计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2010. 为了保证会计行为主体行为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心理。

[1] 于玉林.试探21世纪“人本会计学”的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1 进行会计行为心理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分析,分析就是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4] 叶一舵.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M].心理科学,2010 只有明确会计行为心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学工具进行会计行为研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意义:第一,会计心理研究是发展和完善行为会计理论的需要;第二,会计心理研究是推行人本主义会计的前提条件;第三,会计行为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监督;第四,会计行为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5] 凌文辁.工作压力探讨[M].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心理学的角度的对会计行为进行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毛伯林教授在《会计研究》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会计行为的研究。

在这之后,也有其他学者做过类似的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企业之间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也包括会计人才的竞争。

刘梅指出因为任何一个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都需要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核算的会计人才,他们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活动的运行与效果。

所以,近几年会计行为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具体涉及会计人员素质测评、会计教育、会计文化心理以及一些具体会计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和会计行为的优化等,会计心理学研究体系初步建成。

倪维芳认为会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工作者要与入打交道,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经受住内外的压力,由此可见,会计工作中也有丰富多样的会计心理问题。

会计犯罪心理的产生受到会计环境,个人对会计职业和会计角色的理解等多方面的影响。

邓子墨认为会计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有目的的造假犯罪活动,其造假活动的背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操纵着,这就是会计核算造假的需求、意识和动机,即其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