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拖延行为的心理背后

拖延行为的心理背后拖延行为是指人们在面对任务或责任时,无法按时完成,而选择拖延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家庭主妇,都会遇到拖延的问题。
然而,拖延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恐惧和焦虑拖延行为往往与恐惧和焦虑有关。
我们可能害怕失败、害怕被评判、害怕面对困难,因此选择拖延来逃避这些不愉快的情绪。
拖延行为给我们一种短暂的安慰,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这种逃避只是暂时的,随着任务的积累和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感到更加焦虑和压力。
二、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拖延行为可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或者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会导致我们对任务的拖延,因为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
然而,只有通过行动和挑战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三、缺乏动力和目标拖延行为还可能与缺乏动力和目标有关。
当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这种状态下,我们容易陷入拖延的循环中,无法找到行动的动力和方向。
因此,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激励自己是克服拖延行为的重要一步。
四、即时满足和自我控制拖延行为还与即时满足和自我控制有关。
我们常常会被各种诱惑所吸引,比如社交媒体、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诱惑给我们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满足感,而任务则需要我们付出长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往往选择满足即时的欲望,而拖延任务。
然而,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只会增加我们的焦虑和压力。
五、缺乏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拖延行为还与缺乏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有关。
我们可能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容易被琐事和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任务。
因此,学会时间管理和制定合理的计划是克服拖延行为的关键。
六、缺乏自我约束和纪律拖延行为还与缺乏自我约束和纪律有关。
我们可能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和规律,没有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管理。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拖延症,是指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职责或目标时,倾向于推迟或延迟去做,陷入懒散、拖沓的状态。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时间管理、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和混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拖延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个体心理、行为习惯、情绪压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一不良习惯。
一、原因解读1.个体心理因素拖延症的根源之一来自个人内心的心理因素。
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任务的恐惧或压力感而产生焦虑与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阻碍他们主动迈出第一步。
研究表明,拖延症患者往往担心自己无法做到完美,害怕面对失败和批评,因此选择推迟去面对任务。
实际上,这种心理因素对于拖延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行为习惯因素人们的行为习惯也是造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惯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形成了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以潜意识的形式指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个体长期形成了拖延的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任务时就会无法及时开展行动,而是无意识地选择推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拖延行为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情绪压力因素情绪压力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面临琐碎的、乏味的或复杂的任务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无力感、士气低落等负面情绪,这使得人们产生拖延的欲望。
在心理学中,情绪压力与高效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压力不断积累时,拖延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应对方法1.设置目标与规划面对拖延症的困扰,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规划。
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任务的关键,不容易产生迷茫和拖延的情绪。
同时,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步骤,并根据时间表逐一完成,有助于减少拖延的现象。
2.养成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
要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刻。
拖延心理学 (3)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拖延任务或行为的心理学领域。
拖延是指人们在面临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行为时,延迟或推迟去完成或进行。
拖延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机因素:拖延的原因可以包括缺乏兴趣、低自我效能感、任务没有明确的奖励、焦虑等。
人们往往会选择更容易获得满足感的活动,而将困难的任务拖延。
2. 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候人们会通过拖延来逃避情绪上的不适或压力。
拖延可以成为一种对抗焦虑或压力的逃避手段。
3. 自我调节能力:拖延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能够自我激励、计划安排和执行任务的人往往可以更好地避免拖延。
4. 习惯和行为模式:拖延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模式。
长期拖延会形成采取刺激控制策略的行为习惯,使人们更
容易陷入拖延循环。
拖延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拖延行为的原
因和机制,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或管理策略。
一些常见的应
对拖延的方法包括设置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日期、分解任务、建立正向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1. 简介拖延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拖延、拖延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的学科。
拖延是指在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责任时,人们选择延迟去完成或放弃完成的行为。
拖延心理学关注的是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和影响,并试图提供解决方案来帮助人们克服拖延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 拖延的原因人们拖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焦虑与压力、任务无趣或无具体目标、缺乏自我控制和自律等。
焦虑和压力是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们感到任务过于困难或者压力过大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拖延来缓解压力。
此外,无趣的任务也容易引发拖延,缺乏具体目标的任务让人们难以找到动力和兴趣去完成。
另外,缺乏自我控制和自律是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往往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和投入到任务中。
3. 拖延的心理机制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辨识、决策和执行三个阶段。
首先是辨识阶段,也就是识别出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接下来是决策阶段,人们需要判断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以决定是否要立即开始行动。
最后是执行阶段,在执行阶段中人们会面临选择是否去完成任务,以及如何有效地分配时间和资源。
4. 克服拖延的方法虽然拖延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拖延习惯,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4.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是克服拖延的关键。
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并设定具体的时间表和截止日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4.2 奖励自己给自己设定奖励是激励自己克服拖延的一种方法。
可以将完成任务后的奖励与任务相关联,这样会增加动力和兴趣,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完成任务而不是拖延。
4.3 找到时间管理方法人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管理时间。
例如番茄工作法和四象限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保持工作的专注。
4.4 寻求外部支持如果自己很难克服拖延习惯,可以寻求外部支持。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拖延行为的定义拖延行为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处理所接受的任务,而是放任时间流逝,将重要的事情延后或避免去做。
拖延行为既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广泛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消极影响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出现拖延行为,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拖延行为都会成为问题。
拖延行为的原因心理层面上的原因1.成就预期过高:当个体对完成的任务有过高的预期时,如果实际情况和预期差别很大,会出现情绪不佳,导致拖延行为。
2.情感不愉快:情感状态不好,例如内心充满焦虑、恐惧等压抑的情绪,也会让个体出现拖延行为。
3.自我监管困难:如果个体不能够进行有效地自我监管,也会表现出拖延行为。
环境层面上的原因1.目标不明确:如果个体对任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就会觉得任务有些虚无缥缈,导致拖延行为。
2.社交压力:社交压力同样也会诱发拖延行为,例如恐惧失败、担心别人的看法等。
拖延行为的危害拖延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甚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影响效率:拖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效率。
2.影响健康:长时间的拖延行为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引发焦虑、抑郁症等。
3.影响人际关系:拖延行为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印象,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应对拖延行为的方法1.制定计划:可以制定具体明确的计划,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和任务目标。
2.积极心态:在面对拖延行为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自己有信心,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够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有充分的了解。
3.设立奖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克服拖延行为。
总结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人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给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不好影响,个体可以从心理和环境两个层面上进行设计、改变思路和制定计划。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拖延症是指人们在执行任务时出现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推迟、拖延行为的心理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时间管理困难以及心理压力增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拖延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拖延症的成因1. 完美主义倾向拖延症与完美主义倾向有一定关联。
完美主义者常常过于注重细节和结果,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完美而拖延行动。
他们常常陷入“宁可不做,也不做不完美”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任务延迟。
2. 自我效能感不足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获得成功的信心。
拖延者通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任务,因此选择将任务推迟。
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3. 任务价值感缺失任务价值感是个体对任务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
当个体无法意识到任务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时,往往会出现拖延行为。
在没有明显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缺乏任务价值感会让人更容易倾向于拖延。
二、拖延症带来的影响1. 工作效率下降拖延症会使人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长期拖延会带来返工、临时抱佛脚等问题,增加工作量,降低工作质量。
2. 时间管理困难拖延者常常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导致任务积压,最终面临时间紧迫的压力。
时间管理困难会使人处于被动状态,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3. 心理压力增加拖延症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
任务的积压、时间的逼迫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都会导致焦虑、内疚等情绪的加重,从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拖延症的方法1. 目标设定与任务分解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将任务分解为可行的小步骤,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动力。
小步骤的完成会带来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持续行动的动力。
2. 设立奖励机制给自己设立奖励机制,当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自己一些小奖励,形成积极的反馈循环。
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拖延者培养自我效能感和增强任务价值感。
3. 解决完美主义倾向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并理解完美没有存在的绝对,接受事情可以有不完美的一面,这有助于减少完美主义对拖延的影响。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年来,拖延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拖延症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压力。
那么,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
拖延症是指个体无故延迟开始或完成任务的倾向。
拖延症的特征包括明确的任务,重要但是无法享受的行为,和拖延者内心的矛盾感。
拖延行为可能表现为逃避、分心、找借口等。
二、心理学原理之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是动机与情绪的角度。
拖延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内在动机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动机是指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驱动力。
当个体对任务缺乏兴趣或目标模糊时,动机将受到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容易陷入拖延的状态。
此外,情绪也在拖延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焦虑、恐惧和压力等负向情绪会引发拖延的倾向。
个体可能会因为对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或任务难度过高而感到焦虑和压力,从而不愿意着手开始。
三、心理学原理之自我调节与冲动控制除了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还与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关。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
而冲动控制则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
拖延症者往往在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常常倾向于寻求即时的满足,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
这导致他们往往将重要的任务放在一边,去完成那些对他们来说更加有趣、容易的事情。
同时,拖延症者也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四、心理学原理之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念和自信。
拖延症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们对任务完成的结果持有悲观的态度。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能够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拖延症者可能会陷入“好想法做不好”的困境,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标准感到怀疑。
拖延症心理学解释

拖延症心理学解释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许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它指的是在面对重要任务或工作时,由于一系列心理原因而持续推迟或延迟去完成它们。
拖延症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其心理学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症与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人们常常倾向于延迟或推迟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安、压力重,或对任务的要求感到不满意。
这些情绪和焦虑感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无法应对,因此他们选择逃避或推迟工作。
另一个与拖延症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任务的启动焦虑。
当人们面对一项新的或复杂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担忧或恐惧感。
这种焦虑往往会引发对任务的回避或延迟。
心理学家还指出,拖延症可能与个体的冲动控制有关。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缺乏对任务的集中注意力和长期目标的持续性关注。
这种冲动行为可能导致任务的拖延。
此外,社会支持和情感因素也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拖延任务。
缺乏支持和鼓励可能会使人们感到失去动力,难以专注于任务。
而高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对他人的期望也可能造成拖延行为,因为担心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而选择推迟任务。
了解拖延症的心理学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现象,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克服它。
例如,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培养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此外,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也可能对克服拖延症有所帮助。
总结起来,拖延症是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与自我调节能力、情绪管理、任务焦虑和冲动控制有关。
理解其心理学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应对策略,以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如果你是一个常常拖延任务的人,不要担心,采取一些行动,你将能够逐步克服拖延症,提高自己的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论文关键词:拖延人格动机自尊论文摘要: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
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
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
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
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
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
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
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
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
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
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
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
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
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
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
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拖延既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不是个体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出了问题,事实上,一些拖延者对时间估计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拖延呢?我们可以从任务性质及个别差异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任务性质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为什么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
首先是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
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即任务厌恶)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timing of rewards & punishments),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3,7]。
Mazur的研究发现:给鸽子同样的奖励,鸽子会选择工作量大但奖励及时的工作,而推迟那些工作量虽小但奖励延迟的任务[3]。
同时有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眼前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7]。
(二)个别差异1.人格。
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发现,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2]。
严谨性降低拖延的心理机制在于:(1)严谨性促使个体在任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拖延势必会减少;(2),严谨的人执着地追求目标,这种精神也会降低由诱惑或困难导致的拖延的可能性;(3)严谨的人会回避那些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拖延常常是因为目标太高,无法企及。
2.动机。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8],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9]。
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3]。
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
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10]。
3.自我效能与自尊。
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11]。
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12]。
Haycock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13]。
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
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
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
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4.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disorganization)。
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擅长此道,他们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
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
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14]。
三、拖延的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
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来表示,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
但是用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拖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能解释情境性行为,没有考虑时间这个变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任务的期望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
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无法对回避行为和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区分。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
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
时间对于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可用一个公式表示[9]:名义价值主观价值=----------+k×延迟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perceived value)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
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nominal value)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
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k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
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
时间折扣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对于拖延现象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但是有关研究自我效能(期望)与拖延有密切关系的结果却没有在折扣理论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期望价值理论和折扣理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上加入一个期望成分变成:期望×名义价值主观价值=---------------1+k×延迟整合后的理论[3]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第四,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四、对拖延研究的评价与展望人们对拖延现象的研究,可以套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句话即“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从目前拖延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这些不足也可以看作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首先,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拖延上,对状态拖延研究得很少。
我们需要知道情境以及任务的特征、个体对任务的知觉等变量对拖延行为有何影响,这对建立拖延行为干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样本和行为种类都是很有限的。
只有个别研究对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如是否及时交付账单,是否及时返回问卷做了调查,有关工作场所的拖延行为研究尚未见到[15]。
第三,现有研究针对的是个体的拖延行为,没有考虑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拖延在群体水平上是否存在?群体对其成员的拖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吗?在本质上,拖延是否与社会性懒散(social loafing)相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