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合集下载

拖延心理学对学业进展的研究及应用

拖延心理学对学业进展的研究及应用

拖延心理学对学业进展的研究及应用引言:拖延是许多人都会遭遇的问题,尤其在学业方面。

拖延心理学研究了为什么我们会拖延,以及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拖延心理学对学业进展的研究,并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部分:拖延的原因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缺乏动力、恐惧、焦虑和缺乏时间管理技巧。

研究表明,拖延与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有关。

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更容易拖延,而情绪管理困难的人则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拖延。

第二部分:拖延的后果拖延对学业进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拖延者往往在最后期限前匆忙完成任务,导致质量下降。

此外,拖延还会增加压力和焦虑,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困难和不愉快。

因此,了解拖延的后果对于改善学业进展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克服拖延的方法克服拖延需要一定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节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截止日期,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将任务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部分。

2.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浪费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3. 分解任务: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子任务,逐个完成,以减少任务的压力和焦虑。

4. 奖励自己:设定奖励机制,完成任务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以增加动力和满足感。

5.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部分:应用拖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拖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学业进展的改善。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拖延:1. 提供时间管理培训: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教授他们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制定计划。

2. 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学校可以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学习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拖延问题。

3. 教授自我调节技巧:学校可以教授学生自我调节技巧,包括情绪管理和注意力控制,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拖延。

结论:拖延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拖延的原因和后果的重要线索,并提供了一系列克服拖延的方法。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原因与干预方法研究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原因与干预方法研究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原因与干预方法研究大学生拖延症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因为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任务的懈怠和拖延。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原因以及可行的干预方法。

一、心理原因:1.1 自我效能感的不足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拖延任务。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无法完成任务,因此更容易拖延。

这通常是由先前的失败经历、家庭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2 任务过于庞大或无趣任务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复杂而庞大的。

此外,任务的乏味性也容易导致拖延。

遇到这些情况时,大学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选择拖延。

1.3 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大学生通常有很多课程和活动,因此需要合理地进行时间安排和管理。

然而,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懂得如何分配时间或者如何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拖延行为。

二、干预方法:2.1 建立目标和分解任务大学生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将任务分解为更小的子任务。

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减少任务压力,从而减少拖延。

2.2 增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他们可以寻求支持和鼓励,与成功的人交流经验,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减少拖延的倾向。

2.3 设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在完成任务后,大学生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作为激励,例如给自己一些奖励,让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

同样,他们也可以设立一些惩罚机制来避免拖延。

例如,在没有完成任务前,不允许自己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等。

2.4 寻求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他们可以找到学习伙伴,互相监督和激励;他们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的帮助,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2.5 学习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技巧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培训课程,学习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技巧包括制定优先级,设立时间表,避免干扰和分散注意力等。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治疗方法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治疗方法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治疗方法拖延症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普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然而,我们往往对拖延症的原理和治疗方法缺乏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拖延症的原理,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拖延症是一种心理行为习惯,可以被分析为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情绪调节问题:拖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节个体的情绪,比如对压力的逃避。

当面对一项任务或项目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不安,因此选择去做一些简单愉快的事情来缓解这种情绪,而拖延就成了最常见的选择之一。

2.决策困难:部分拖延者常常在做决定时陷入困境,对各种可能性无法做出有效的选择。

这种决策困难导致他们无法开始行动。

3.思维方式:某些人天性喜欢以过去的行为习惯来决定当前或未来的行为,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容易陷入惯性和拖延。

4.困扰性想法:有时,人们会想到一些对完成任务或项目产生妨碍的困扰性想法,如担忧失败、担心他人评价等。

这些困扰性想法进一步培养了拖延的行为。

二、拖延症的治疗方法拖延症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和心理技巧来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识别拖延行为:第一步是认识自己的拖延行为,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拖延时,要及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意识到自己正在拖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规划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设定具体的截止日期。

3.制定详细的计划:为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个步骤,将大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任务。

这将减少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你更容易开始和坚持。

4.设定奖励机制:为完成任务设定奖励机制可以提供积极的激励,以增强你的动力和抵抗拖延。

自我奖励可以是小的、实时的奖励,如休息时间、娱乐活动等。

5.找到合适的环境:改善工作环境也可以帮助你克服拖延。

找一个安静、整洁的工作空间,减少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大学生拖延症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工作任务时常常推迟,无法按时完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习惯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工作表现,还可能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

本文将对大学生拖延症进行心理分析,并提供一些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克服拖延习惯。

心理分析原因一:缺乏时间管理技巧大学生常常因为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而导致拖延。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掌握相关的时间管理方法。

对策:建立时间管理意识和技巧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明确目标、设定优先级和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例如Trello、Todoist等,提醒自己完成任务。

学习专注力管理技巧,如番茄工作法,提高效率。

原因二:缺乏自我激励大学生常常因为缺乏内在动力而导致拖延。

他们可能觉得任务无趣或者没有紧迫感,缺乏推动自己开始行动的动力。

对策:建立自我激励机制设定具体、可衡量、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增加动力。

和有共同目标的同伴合作,互相监督和激励。

原因三:恐惧失败或者恐惧成功大学生有时会因为对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惧,害怕失败或者害怕成功。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去面对任务,从而拖延。

对策:面对恐惧并积极思考对于失败恐惧,学会接受挑战并看到失败是成长的机会。

对于成功恐惧,认识到成功带来的变化是积极而有益的。

建立积极思维模式,培养自信心,并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对策实施建议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划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整洁、适合学习的环境。

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清单。

学会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根据任务难易程度和优先级制定合理计划。

利用番茄工作法等方法,保持高效专注。

增强自信心与动力树立积极自信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寻找同伴进行互相监督和激励。

克服恐惧与抵触情绪正视失败与成功所带来的变化。

积极寻求挑战并勇于尝试新事物。

结论大学生拖延症是一种常见但可以克服的心理现象。

通过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大学生可以提高效率、避免压力,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大学生拖延症是指大学生对于任务的拖延和延迟行为,常常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压力的增加。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拖延症的成因以及可行的对策,帮助大学生克服拖延症,提高学习效率。

一、成因分析1.1 人格特质方面大学生拖延症的成因之一是人格特质。

有些大学生天生就比较容易拖延,他们可能缺乏自律性和决心,更倾向于享受眼前的乐趣而忽视了长期目标。

1.2 功能性回避另一个成因是功能性回避。

当大学生面对任务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或不安,并试图通过拖延来回避这种情绪上的不适。

这种回避行为可以暂时缓解不适情绪,但却会进一步加重压力和焦虑。

1.3 缺乏获得感二、对策建议2.1 自我认知与目标设定首先,大学生应该进行自我认知,并设定明确的目标。

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存在拖延症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2.2 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其次,分解任务和制定计划是克服拖延症的有效方法。

将庞大的任务分解成小部分,为每个阶段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表,可以帮助打破任务的压力和焦虑感。

2.3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良好的时间管理也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大学生可以通过制定优先级和合理安排时间来高效利用时间,并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2.5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支持系统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家人或老师分享自己的目标和困惑,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社交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并锻炼自己。

结论针对大学生拖延症问题,从心理分析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

通过自我认知、目标设定、任务分解、时间管理、动机激励以及建立支持系统等方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克服拖延症,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然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调整十分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有困扰的大学生,并促使他们迈向更好的未来。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故意推迟或延后任务完成的行为习惯,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或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当代社会,拖延症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一、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下的拖延症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判断出现矛盾的情境,而广义拖延者则是将自己置于这种矛盾情境中并无法解决。

拖延症的产生往往源于决策的不确定性、心态的不稳定、任务价值与难度的矛盾等因素。

1. 决策不确定性拖延症的患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存在困惑和焦虑。

他们可能对任务的结果产生担忧,担心自己完成任务后评价不佳,或者任务的结果不能满足期望。

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他们选择拖延,以便推迟面对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2. 心态不稳定广义拖延者往往具有情绪化和情绪调节困难等特点。

他们可能遇到一些情绪困扰,如内疚、焦虑、情绪低落等,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使他们远离任务,并以此来逃避情绪困扰。

3. 任务价值与难度矛盾拖延症患者往往对任务的价值产生质疑,怀疑完成任务能否带来真正的效益。

当任务难度较大或者其认为任务无趣时,他们可能会逃避任务。

这种价值与难度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更易选择推迟。

二、自我效能与拖延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价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拖延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 低自我效能感导致拖延拖延症患者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并倾向于将任务的困难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这种低自我效能感的存在,使他们感到任务难以完成,进而选择拖延。

2. 拖延增加自我效能感的损害拖延行为往往会带来任务未完成或质量下降等负面后果,进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这种循环作用下,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愈发减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拖延症与情绪调节的关联情绪调节是拖延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引言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行为,它可以表现为推迟完成任务、拖延拒绝行为或者拖延决策。

大学生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诸多负面影响,如压力增加、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

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并不充分,大部分的研究仅限于个体层面,缺乏对大学生整体拖延行为的系统研究。

本文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原因、对策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1. 特殊阶段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处于转变期,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都非常大。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他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巨大,产生拖延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减轻心理压力。

2. 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大学生面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经常会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导致拖延行为。

他们可能会被各种娱乐活动或社交活动所分散,进而无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

3. 缺乏目标意识和自律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缺乏对学习任务的自我驱动和自律能力,导致任务无法及时完成,产生拖延行为。

4. 行为习惯的形成久而久之,大学生形成了拖延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

一旦形成了拖延的行为模式,将对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表现1. 时间管理混乱大学生可能会长时间玩游戏、刷手机、看电视等,而忽略了重要的学习任务,时间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2. 对任务拖延大学生会出现拖延完成作业、复习考试、准备报告等现象,导致任务无法及时完成。

3. 决策拖延在面对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犹豫不决、消极拖延的行为,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后果1. 学业成绩下降由于拖延行为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学业成绩将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压力加重拖延行为会导致学生在最后期限前面临大量的工作,增加了心理压力,造成紧张和焦虑。

3.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拖延行为导致个人时间管理混乱,可能会影响到与他人的约定,难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任务或决策时,故意延迟或推迟行动的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工作压力增加、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下降等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拖延症的本质。

一、进一步了解拖延行为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

许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任务需要完成,但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手。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包括心理动机、情绪调节和认知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二、心理动机解析拖延行为1. 成就动机有些人会拖延任务,可能是因为他们追求完美主义或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过于苛刻。

他们倾向于将任务看作是一种“考验”,希望取得最好的结果。

然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他们担心失败,进而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

2. 异质性动机另一种可能的心理动机是异质性动机,这种动机是指个体对推迟行为产生某种程度的喜悦。

通过拖延,他们可以获得更长的休息时间、追求更加有趣的活动或探索其他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这种心理动机可能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形成。

3. 自我调节动机拖延行为也可能与自我调节动机有关。

个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无意识地寻求压力,以迫使自己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个体的自我激励机制,将拖延视为一种激励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应对拖延行为的策略1. 清晰明确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是克服拖延行为的关键。

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并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的时间管理对于减少拖延行为至关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设置提醒和优先级,以及克制对社交媒体和其他诱惑的依赖,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3. 进行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在应对拖延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寻求社交支持以及运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增强内在动力,提高自信心,更好地克服拖延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拖延心理浅析》
摘要:综合来说,拖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与时间管理和道德无关。

本文首先介绍拖延的概念及其来源,并探讨人格特征、家庭背景、任务性质、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以及拖延行为的后果,最后针对拖延行为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拖延行为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1 什么是拖延
一般认为,拖延是指这样一种行为倾向:即个体在时间和精力都充沛的情况下,不断延迟执行任务的时间。

Milgram 等①认为拖延是一种人格特质,具体表现为执行任务或做决定时总是“慢半拍”。

owell 等②研究发现:自我报告为拖延者的人对时间的敏感性显著较低。

Chu 等③区分了两种拖延:被动拖延与主动拖延。

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拖延,具有消极性质;后者则指人们通过拖延将自己置于压力情境下,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效率。

2 拖延的根源
2.1 拖延的情绪根源
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受情绪的引导,且这种引导往往是无意识的。

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感受中,譬如恐惧、怀疑、焦虑、抑郁时,则往往会利用拖延来逃避这种内心失衡的状态。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疲惫也是学生列出的三大拖延原因之一。

2.2 拖延的认知根源
这主要涉及对时间、任务目标与自我概念的认知。

拖延者常以一种“期望式思维”来看待时间,这种态度激发更多的拖延。

同时,若认为任务“没有意义”,就会产生“何必去做”的价值取向。

此外,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务有一个基本评价,而消极的评价则导致拖延。

2.3 拖延的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大脑面临消极刺激时会决定回避,而回避行为又会影响到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4 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
这主要是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地位。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而每一角色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位的。

如果个体不能处理好这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就会导致拖延。

除此之外,对自己在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上的忧虑或许也是构成拖延习性的一个因素。

3 拖延的成因
3.1 内部因素
1人格特质――责任感。

Judith.L.Johnson发现,五大人格中的责任感的缺乏最容易
导致拖延行为。

Steel Piers也发现,若把责任感从五大人格中剔除,则其他四种特质与
拖延均不存在相关。

Watson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责任感得分低的小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

2不合理认知。

这主要涉及对任务成败的过分关注以及自我管理的缺乏。

过分关注
任务成败,容易导致害怕失败或完美主义的倾向,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会导致个体逃避现实,具体表现就是将任务不断延迟。

而糟糕的自我管理不仅会推迟任务的开始,在任务过程中
也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中断任务,进而影响任务的延续性。

3动机。

研究发现,受外部动机
驱使的个体更易表现出拖延。

而就内部动机而言,害怕失败动机较高的个体会有更多的拖
延行为。

Schouwenburg和Lay就认为,失败恐惧能够很好地预测拖延。

3.2 外部因素
1父母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专制的教育方式会导致拖延。

如Pychyl 等研
究发现,专断程度越高的家庭,其孩子的拖延程度也越高。

此外,Ferrari 等研究结果表明,淡漠的家庭也会导致更多的拖延。

2他人期望。

Gregory Schrawh和Theresa Wadkins 研究发现,教师期望和学生责任感呈正相关,而责任感是拖延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见,若个体感受到的他人期望很低,则可能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去完成任务,从而导致拖延。

3
物理环境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来自外界的干扰会增加个体的拖延行为。

干扰物分散个体
的注意力,从而导致拖延行为。

如Haycock研究发现,干扰物是导致学生拖延的主要因素
之一。

4 拖延的影响
4.1 消极影响
首先,使个体的学习、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拖延导致时间的浪费,个体最后不得不在
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交差,则往往是敷衍了事,成果自然也不理想。

长此以往,个体
的学习、工作能力也会下降。

其次,容易产生焦虑、内疚、挫败感等负面情绪。

个体的行
为与情绪是互动的,情绪引导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强化情绪,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个
体充满悲观,极不利于身心健康。

最后,拖延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拖延从外在抑制了
个体成就的大小,从内在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个体自暴自弃,最终
一事无成。

4.2 积极影响
Chu等区分了“主动拖延”与“被动拖延”。

他们认为,主动拖延者有更高的自我效
能感和时间控制感,并且作业成绩也和非拖延者一样好。

5 拖延的应对措施
5.1 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
一份详细、合理的计划书是个体顺利完成任务、减少拖延的重要保证。

既然拖延的成
因之一是糟糕的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那么制定计划来明确目标、分配时间,一方面可
以产生内在动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善自我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目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应处于个体需要通过一定努力而能够达到的水平。

此外,严
格按照计划执行还能够有效排除外界的干扰,进而减少拖延。

5.2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改善心态
包括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多读书,少抽烟喝酒等。

人都有对积极、美好事物的向往,糟糕的生活习惯反馈到大脑中,就会产生糟糕的心态,从而引发糟糕的行为,包括拖延。

所以,应大力激发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出健康的心态,
从根本上消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不仅能减少拖延,更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5.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回应和认同的需要,他人的反馈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状态,
进而影响行为。

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反馈机制,其关键就在于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


们对于一个整日嬉戏玩乐的人是没有期望可言的,相反,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人们的
期望除了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还会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驱使个体追求有效率的行动,从而减少拖延。

注释
① Milgram N,Mey-Tal G,Levison Y. Procrastination, generalized or specific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Pers Individ Dif 1998.25:297-316.
② Howe ll AJ, Watson DC, Powell RA.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he
pattern and correlates of behavioral postponement.Pers Individ Dif2000:1519-1530.
③ Chu AH,Choi JN. Rethinking procrastination: positive effects of "activ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n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J Soc Psychol 2021.1453:245-26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