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多发性骨髓瘤93例血常规及骨髓像检查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象及血象检查表现(附60例报告)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象及血象检查表现(附60例报告)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象及血象检查表现(附60例报告)刘爱国
【期刊名称】《医学检验与临床》
【年(卷),期】2010(021)005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在骨髓内大量异常浆细胞增生性疾病[1].同时异常增生的浆细胞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球蛋白)及其多肽链,并伴有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血清或尿中出现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其重链片段,骨质被异常浆细胞浸润破坏,导致骨骼损害,以腰背部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及四肢骨,易发生病理性骨折,X线检查可见骨骼有溶骨性损害或广泛性骨质疏松[2].由于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使血液黏滞度增加,引起头痛、头晕、视力障碍、意识丧失等多黏滞综合征症状.且异常免疫球蛋白重链或轻链合成失去平衡,过多的轻链从肾脏滤过造成肾功能损害,导致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由于浆细胞的恶性增生,抑制其他造血系统而引起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
【总页数】1页(P150)
【作者】刘爱国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人民医院,山东垦利,257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分析 [J], 陈曼娜;肖亮生;韩丽君
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分析 [J], 陈曼娜;肖亮生;韩丽君
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骨显像和X线检查对照分析(附20例报告) [J], 杨玲;哈力达·亚森
4.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象、骨髓象不典型表现分析 [J], 边红放
5.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象及骨髓象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J], 刘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发性骨髓瘤66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66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66例临床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其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0%-15%,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多为中老年。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正逐年呈上升趋势,为了更加重视本病,降低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现将我院1996年9月~ 2008年9月间收治的66例M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66例,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MM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3例。

男:女=1.87: 1,年龄35-82岁。

中位年龄58.5岁,初诊时中位病程5个月,平均病程14个月,IgG型39例(59.1%),IgA型14例(21.2%),不分泌型6例(9.0%),轻链型7例(10.7%),Durie分期:Ⅰ期 3例(4.5%),Ⅱ期8例(12.1%),Ⅲ期55例(83.4%)。

1.2方法统计患者的首发症状、误诊情况、X线检查、ECT、骨髓瘤细胞、骨组织病理、医院感染、治疗及死因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数据。

率的比较行x2检验。

2 结果2.1首诊常见症状2.1.1 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48例(72.7%)中,腰骶痛为20例(41.7%),胸肋痛18例(37.5%),肢体骨痛8例(20.8%)。

2.1.2 66例患者中病理性骨折28例(占42.4%),其中2人截瘫。

2.1.3 贫血12例(18.2%),高粘滞血症4例(6.1%),发热4例(6.1%),局部肿物1例(1.5%),周围神经病变2例(3.0%),肾功不全5例(7.6%),淀粉样变性1例(1.5%)。

2.1.4 初诊时伴出血症状9例(13.6%),淋巴结肿大6例(9.1%)。

2.2 误诊情况 66例患者中19例患者误诊为骨肿瘤,2例误诊为慢性肾炎,2例误诊为风湿免疫病,1例误诊为眶内肿物收眼科。

2.3 影像学检查2.3.1X线检查有完整X线摄片的 55例,其中出现溶骨性病变的 49例(89.1%),病理性骨折的28例(50.9%),骨骼破坏部位为脊柱45例(81.8%),骨盆30例(54.5%),肋骨27例(49. 1%),颅骨19例(34.5%),锁骨3例(5.5%)。

多发性骨髓瘤实验数据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实验数据分析
得更 加牢 固 。
3 . 4 综上所 述 , 本术 式采用 卵 圆钳作 为初步分 离建 立腹 膜外 间 隙 的工 具 行 T E P, 具 有 切 口小 、 出血 量 少、 术后疼 痛轻 、 恢 复快 、 下床 活动早 、 住 院时间短等 优点 , 突出 了微 创手 术 的特点 , 而且 可 以探查 发现 隐 匿性疝 , 并 对 两侧腹 股 沟疝 , 对 侧斜 疝 、 直疝 、 股疝进
和降低慢性 疼痛 的发 生率 。
片置人时需要注意保持补 片平整贴 于前腹壁 内侧 面, 而且完全覆盖上述解剖结构 , 补片与精索间留有
与开放 手术 大小 的间 隙 , 避 免 精 索 受 压 。( 5 ) 放 出
二氧 化碳气体 , 要用 分离 钳压 住补 片 2个 下角 , 随着
间隙缩小 , 腹 膜 自下而上 逐渐 贴 于补 片上 , 挤 压腹膜 外 间隙表 面放 出残 留 的二 氧 化碳 气 体 , 让 补 片 贴合
韧带下方的肌耻骨孑 L 的薄弱区域并没有得到修补及 加强。T E P能将足够大的疝修补材料在肌耻骨孔的 后方进行广泛的覆盖 , 使该 区域薄弱 的腹横筋膜得
到加强 , 将补 片置于 肌耻骨 孔 内侧符 合压力 学原 理 ,
告[ J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 2 0 0 2 , 2 ( 6 ) : 4 0 4— 4 0 5 .
耻 骨后 间 隙 , 向下 达 C o o p e r 韧 带 以下 4 c m。 ( 4 ) 补
然复位 , 植入 的补 片 与 三 明治 一样 夹在 腹横 筋 膜 与 腹膜 之 间不 会移位 和卷 曲 , 从 而达 到手术 的效果 , 减 少 了因使用 钉合 器所 需 费用 , 避 免 了 因钉 合 而 引起 的神 经 和血 管损 伤 , 明显 减 轻术 后 腹 股沟 区不适 感

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分析

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分析

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多起源于浆细胞,以骨髓浆细胞克隆增殖和合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特征。

以下是我所了解到的一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的分析。

患者是一名62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进行性骨质破坏、全身乏力和无法解释的贫血。

他在近几个月内出现了明显的体重减轻和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

体格检查发现贫血和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有轻度白细胞增多、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血清蛋白电泳显示出M蛋白的峰值。

骨髓活检显示浆细胞浸润,占比超过20%。

根据这些临床和实验室结果,患者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与慢性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可能有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如胃肠道症状和体重减轻,这可能是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因素。

此外,年龄也是患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因为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对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综合治疗方案是常用的方法。

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和放射疗法。

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使用较低剂量的化疗药物,如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以缓解症状并控制疾病进展。

根据这个病例的描述,患者可能是在疾病的晚期就诊的,因为他出现了明显的骨质破坏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治疗方案可能会结合镇痛治疗、放射疗法和激素疗法,在控制疼痛和缓解症状的同时,延缓疾病的进展。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病,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骨质破坏以及相应的体征,如脾肿大等。

综合治疗方案可用于延缓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骨髓象检查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骨髓象检查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泛应用 , 我们利用 阴道探头频率高 、 接近盆底器官 的优势 , 可以 更清晰地观察 瘤体 的细微结构 , 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瘤体周边及内部血流情 况 , 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化技术参 数来判 断瘤体的 良、 恶性并与其他 卵巢肿瘤相鉴别 , 以大大 可
提高对本病超声诊 断的符合率。
出版公 司 ,9 7 3 5 3 7 19 :8 — 8 . [】 陈忠年 , 心谷 , 4 杜 刘柏宁. 妇产科病 理学[ . M] 上海 : 上海 医科大学 出 版社 ,9 62 7 22 1 9 :3— 4 . ( 收稿 E期 :0 1o — 0) l 2 1. 5 1
骨 髓象检 查 对 多发 性 骨髓 瘤 的诊 断价 值
以实性多见或呈 “ 破絮状” “ 、粗网格状 ” 中等 回声 , 瘤体 实性成 分或包膜有血流信号 , 频谱 R < .. I0 5 总之 , 腹超声对卵巢 畸胎瘤 的诊断符 合率高 , 经 在鉴别诊 断 中有很 高的应用价值。随着 阴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
意义信号所致 , 能调整增益条件 , 如 应能 发现瘤体 内的细小结
2 gLIM> 5 /, D 2g ,g > L 尿 中单克隆 /
轻链( 本周蛋 白) 1 2 h > / . 4 33 广泛骨质疏松和 ( 溶骨病变。 . 或) 符合第 l 和第 2 即可诊 断为 MM符合第 1和第 3 , 项 . 项 而 缺少第 2项者 , 属不分泌型 MM; 应除外 骨髓转移癌。可见骨髓
构, 避免误诊 。5例误诊为巧克力囊肿者 , 由稀薄的脂 质和黏液 构成 的畸胎瘤 , 脂液不分层而是 均匀混合 , 声像 图表 现为肿瘤
内呈 密 集 的 点 状 中低 回声 导 致 误 诊 。 能 考 虑 到 巧 克 力囊 肿 与 如

多发性骨髓瘤68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68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6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

方法对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1)MM 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多为Ⅲ期,分型以IgG为主,占50.88%,其次为IgA、轻链型,分别占21.05%、24.56%。

(2)初发症状以骨痛、贫血最常见;并发症以贫血、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病理性骨折最常见。

(3)有59例患者行骨髓形态学检查,有49例确诊,有9例局部病理活检确诊。

(4)MM被误诊为骨骼系统疾病最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其他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误治,MM的诊断中需综合考虑骨髓细胞形态学,病理活检等方法确诊。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症状;误诊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骨折、肾功能不全、贫血、出血、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等,表现十分复杂,容易误诊,误诊率高达69.11%[1]。

本文回顾了新疆医科大学血液科2002―2007年住院治疗的68例初诊MM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并发症、骨髓形态学、误诊等进行分析,旨在讨论MM的特点,提高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2―2007年,该院首次诊断的MM患者68例,男43例,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63岁;女25例,年龄47~81岁,中位年龄60岁。

诊断标准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

并排除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等。

分期标准按Durie和Salmon于1975年提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期标准[3]。

1.2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3.0统计分析。

2 结果2.1 年龄与性别发病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62岁,年龄小于40岁1例(1.46%),年龄小于50岁6例(8.81%),男女发生率约1.72:1。

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结果研析

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结果研析

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结果研析【摘要】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特点和临床诊断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年2022年9月期间诊治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回顾性总结。

结果:在尿常规结果中,蛋白尿率为82.00%,尿本-周蛋白阳性率为74.00%;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中,WBC异常率为24.00%,PLT异常率为6.00%,RBC异常率为92.00%,MCV异常率为22.00%,HB异常率为92.00%;在肾功能检查中,血清尿素氮异常率为62.00%,肌酐异常率为54.00%,尿酸异常率为70.00%;在骨髓涂片检查结果中,骨髓增生发生率为94.00%,在有核细胞中骨髓瘤细胞占比为16.89%至88.24%。

结论:若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贫血以及骨骼疼痛,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以及骨髓涂片等实验室检查,降低误诊率以及漏诊率,从而为治疗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属于恶性浆细胞病的一种,患者会出现贫血、精神症状以及骨痛等临床症状,老年人群较为多发。

对于典型多发性骨髓瘤而言,其诊断难度并不算大,然而因该疾病具备起病隐匿的特点,并且临床分析没有特异性,导致误诊与漏诊发生率较高,从而对疾病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多发性骨髓瘤在发病过程早期可无症状性,持续数年后进入加速进展期,发生急性白血病的几率非常高[1]。

本文基于提高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准确率的目的,对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验室结果进行了回顾分析,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对象为本院诊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其收治时间段为2021年1月至年2022年9月。

患者年龄46至81岁,均值(62.15±1.36)岁,男29例,女21例,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0.2至5年,均值(0.94±0.21)年。

所有患者临床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且在确诊之前没有进行过化疗等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首先,多发性骨髓瘤常常伴有骨骼破坏。

骨破坏与肿瘤细胞产生的特定细胞因子、骨重构紊乱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骨疼痛,尤其在背部、腰部、骨盆等易受影响的部位。

骨破坏还可以导致骨质疏松,从而增加骨折的风险。

其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贫血。

浆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占据正常造血细胞的位置,使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贫血的发生。

贫血的程度与肿瘤细胞的增生程度密切相关,有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再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高钙血症。

肿瘤细胞释放的骨吸收因子和钙贮库释放的钙离子进入血液,导致血清钙水平升高。

高钙血症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例如恶心、呕吐、便秘、体重减轻、精神状态改变等。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容易发生感染。

由于浆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易受感染。

特别是对细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还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细胞因子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出现尿蛋白增多、肾小管功能障碍等。

肾功能损害也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最后,多发性骨髓瘤还可引起系统性症状。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全身性症状。

这些症状与肿瘤自身的毒性效应、代谢紊乱和免疫异常有关。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骨破坏、贫血、高钙血症、感染、肾功能损害和全身性症状。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胶海棉封堵治疗肠瘘12例经验交流刘继军 许杰(广饶县中医院外科 山东 广饶 257300) 肠瘘是腹部外科中较难处理的疾病,多由于腹腔严重感染、手术或外伤引起。

近30年来以引流加择期手术的方法,结合肠外高营养与生长抑素的应用,使治愈率达90%以上[1]。

但昂贵的费用及漫长的病程仍然是当今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采用明胶海棉封堵法治疗肠瘘,方法简单、实用、可靠,价廉,利于在基层医院中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收治肠瘘患者12例。

无引流管的可适时行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已放置引流管的肠瘘病人,待肠瘘时间超过两周,引流管周围至肠瘘处形成完整致密的粘连性包裹,即形成管状肠瘘后,即可应用明胶海棉封堵法进行治疗。

1.2 方法 ①明胶海棉的制备:在无菌状态下,将医用明胶海棉5~10包(根据用量大小调整数量),用医用剪刀剪成细颗粒状;并用生理盐水浸透,放入50m l注射器中,向无菌器械盘中反复推注,直至可以顺利推出全部明胶海棉为止,吸入50m l注射器中备用。

②封堵:引流管消毒后,将1%利多卡因20m l注入引流管中,夹管15m in,然后将明胶海棉一次性注入引流管中,再用50m l生理盐水快速冲洗管道,接无菌引流袋并开放引流。

待引流管中无引流液3~4d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采用明胶海棉封堵法治疗肠瘘病人12例,均获成功,未见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5例为胃肠手术后吻合口瘘,封堵2~3次后肠瘘治愈;3例为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后十二指肠瘘,共用此方法封堵3次成功治愈;3例为阑尾炎术后阑尾残端瘘,均一次性封堵成功;另1例为腹部刀刺伤后肠瘘,共计封堵5次治愈。

3 讨论肠瘘经腹腔引流管引流两周后,由于结缔组织的生长,在肠瘘与管壁周围形成一层厚实的包绕,此时,仅有肠瘘处与管腔相通,明胶海棉颗粒经管腔注入后,填塞于瘘口处,因而可起到封堵的作用。

封堵后3~5d,引流管大多可以引流出少量的胃肠道液,随着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逐渐长入明胶海棉内,并形成坚实的疤痕样组织,肠瘘随之闭合。

其中1例病人,11个月后因“黏连性肠梗阻”行再次手术,术中见胆瘘处已为坚实的结缔组织包绕,并与周围组织形成致密黏连,注入的明胶海棉颗粒已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1] 任建安,黎介寿.肠瘘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32-33.(收稿日期:2006-06-03)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93例血常规及骨髓像检查结果分析经验交流王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检验科 北京 10005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 p le myel oma,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骨骼疼痛,出现病理性骨折;瘤细胞分泌M蛋白引起反复感染,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骨髓瘤细胞增生引起贫血等[1]。

诊断多以骨X线改变为确诊依据,实验室检查为辅助诊断。

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并确诊的93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初诊血常规及骨髓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0~2005年来我院就诊并首次实验室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93例患者。

男性5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8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初诊时的血常规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 LT)结果,骨髓象中骨髓增生程度,粒/红比值,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以及形态特征。

1.3 诊断标准 依据目前国内诊断标准:骨髓中浆细胞> 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球蛋白(M蛋白)或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1.0g/24h;无其他原因的溶骨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2]。

2 实验室检查结果2.1 血常规检查 93例患者的外周血检查结果:WBC5.92×109/L[(1.1~15.3)×109/L],结果异常者占35%;Hb77.6g/L [(31~128)g/L],结果异常者占91%;RBC2.51×1012/L[(1. 02~3.94)×1012/L],结果异常者占90%;P LT131.6×109/L [(34~290)×109/L],结果异常者占43%。

见表1。

2.2 骨髓像检查 除3例患者骨髓呈增生减低外,其余87份骨髓的增生程度均表现为明显活跃或活跃,另有3份表现为极度活跃。

粒/红比值为3.16∶1(0.25∶1~14.3∶1);骨髓瘤细胞占47.2%(13%~93%);骨髓瘤细胞多为幼稚型,双核或多核,胞体大,胞浆染蓝色,核染色质细致疏松,多有核仁,瘤细胞多呈聚集状存在,偶见超巨大瘤细胞。

表1 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项目结果异常率(%) WBC(×109/L) 5.92±2.7735RBC(×1012/L) 2.51±1.1290HbG(g/L) 77.6±23.791P LT(×109/L) 131.6±64.3433 讨论・831・Journal of C linical and Experi m ental M edicine V ol.5,N o.7 Jul.2006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23例经验交流廖玲 张泽莉 张士玲 王艳(明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安徽 明光 239400) 我院于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尿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腹部B超检测确诊筛选早期输卵管妊娠并无腹部手术史患者23例进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3例患者,年龄21~36岁,已婚15例,未婚8例,停经40~60d,多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妇检宫颈举痛,子宫常大或略增大,附件区触及包块,尿妊娠试验呈阳性,B超示宫内无妊娠囊,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小于5c m,其中2例有胎芽及心管搏动。

1.2 检查项目 术前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无合并症,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心电图检查。

1.3 处理方法 气管内静脉复合麻醉,头低臀高截石位,常规消毒置巾,于脐轮下缘切开皮肤1cm置气腹针充气形成气腹,tur2 car穿刺置腹腔镜,镜下置下腹部操作孔turcar(3mm,10mm),镜下证实一侧输卵管妊娠。

壶腹部妊娠12例,峡部妊娠6例,伞端见妊娠组织物5例。

合并盆腔粘连8例,对侧伞端闭锁4例,卵巢肿瘤8例,其中成熟性畸胎瘤3例,黄素囊肿5例,所有病人术后均病理证实,符合输卵管妊娠临床诊断。

2 结果2.1 术中情况 术中行输卵管切除术14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8例,输卵管伞端切开取胚术1例,切开取胚术患者病变局部注射甲氨喋呤(M T X)50mg,合并卵巢肿瘤患者行肿瘤剥除术,合并盆腔粘连同时行粘连松解术,合并伞端闭锁者行伞端成形术, 23例均镜下手术成功。

2.2 术后情况 术后禁食水6h,6h后自由活动,术后2周尿HCG均转阴。

2.3 随访 因随访时间较短,有生育要求患者术后妊娠情况不足统计,均正在随访中,其中1例已生子,另1例已妊娠。

3 讨论3.1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 输卵管妊娠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近年来腹腔镜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电视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易被病人接受而免受开腹之苦,并且避免了输卵管妊娠破裂腹腔内大量出血而致严重后果。

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清晰,易发现盆腔其它病灶,并将其一并处理。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是可行的。

有研究报道,对于保留输卵管功能,提高输卵管的复通率和妊娠率效果比较明显,复通率94.1%,妊娠率达64.7%[1]。

我院手术病人随访时间较短,术后输卵管复通及妊娠情况尚不足统计。

腹腔镜手术操作经验和技巧较开腹手术对于手术成功更具决定性作用。

我院经腹腔手术尚处以初始阶段,临床经验不足,我院严格筛选病人,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

23例筛选诊断早期输卵管妊娠病人均镜下证实并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疗效确切。

为预防持续性宫外孕局部注射MTX50mg,杀死残留滋养细胞,术后2周,复查尿HCG 均阴性,证实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报道,在有丰富手术经验及良好设备条件下,异位妊娠破裂,甚至休克病人仍可经腹腔镜手术。

急诊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是安全可行的。

3.2 手术方式 具体手术方式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及输卵管妊娠情况而定[2]。

无生育要求者自输卵管伞端电凝剪断输卵管系膜至宫角切除输卵管,或逆向操作。

有生育要求或要求保留输卵管者,峡部及壶腹部妊娠患者自输卵管最膨胀部位系膜对侧纵形切开输卵管取出组织,反复冲洗管腔,局部注射M T X,双极电凝止血,伞端见组织物者切开伞端取出组织,局部注射MTX,双极电凝止血,反复冲洗,吸尽[3,4]。

我院23例病例采取上述手术方式均取得成功。

关于输卵管妊娠组织挤出术学者们尚持不同意见,因挤压可能致滋养细胞种植及损伤输卵管黏膜,现多不提倡使用。

参考文献[1] 姜祥丽.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50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4):238.[2] 郎景和.新世纪的妇科腹腔手术[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642-643.[3] 罗丽莉,左绪磊.异位妊娠大出血的腹腔镜手术处理[J].中国内镜杂志,2001,7(3):50-51.[4] 陈华,余宁珠.电视腹镜治疗输卵妊娠121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7):433-434.(收稿日期:2006-05-09)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一种,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人就诊科室多,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故本文对我院近10多年来共93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初诊血常规和骨髓象检查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可见: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多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占91%),WBC和P LT异常远较次之(仅占35%,43%)。

骨髓象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多表现为活跃或明显活跃,瘤细胞多为幼稚型,形态异常,由于瘤细胞可呈聚集状存在,分布不均匀,提示本病有必要需多部位多次反复骨髓穿刺方可获得准确诊断,不能以一次骨髓穿刺涂片中瘤细胞比例作为最后诊断依据。

同时,还必须参考血、尿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等其他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才能做出最终实验室诊断。

参考文献[1] 谭齐贤,主编.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收稿日期:2006-05-26) ・931・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7月 第5卷 第7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