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课《诗五首》

合集下载

30、诗五首PPT课件

30、诗五首PPT课件
饮 酒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 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 居》、《饮酒》。
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表现了诗人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思想以及卓尔不群的高洁人格。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
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李 白
难 (其一)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 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
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
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 至深。 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 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杜 甫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 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 “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富于变化。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 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 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 《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 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 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一份忧国忧民的不悔情怀

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一份忧国忧民的不悔情怀

一份忧国忧民的不悔情怀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记录了杜甫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以切身的体验,推及流离失所的“天下寒士”,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第一节起势迅猛。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

秋风好像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鲜明的大风破屋的画面,诗人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第二节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到欺侮的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写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在叹息,并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三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头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自经”两句,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被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节写出诗人从破屋湿漏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

饮 酒 . 其 五
第二讲 总结课文
这五首诗词曲分别表达了诗人什 么思想感情?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表达长年被贬的愤懑;也表现对 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
李白《行路难(其一)》 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
诗五首
《饮酒》(其五) 《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点字音字形。 2、掌握每篇的文学常识。 3、理解文章,并朗读背诵。
第一讲 解读课文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己 亥 杂 诗
行 路 难 . 其 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
龚自珍《己亥杂诗》
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
再 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见”字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6.“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8.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9.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翻译ppt(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翻译ppt(7页)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 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 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显单薄。 都护将军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都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 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 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 能捱到天亮。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 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 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 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
五首古诗翻译
1、饮酒; 2、行路难;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己亥杂诗。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间己看在见东了篱南下山采 。菊,不经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 翔萦 远绕 山升 的腾 怀, 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想南说山出里来边,,我有 却人 早生 就的 忘真 记义 该, 怎 么表达了!

30课《诗五首》.

30课《诗五首》.
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 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 “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 祸”。
•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 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 境界?
忧国忧民
• (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 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 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 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表达 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秋风破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心情苦痛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抢茅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无可奈何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破屋漏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忧思不绝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千万间”,使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 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 有何关系?
景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 物 然的心境。 描 飞鸟归林 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 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 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 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 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 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 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并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2运用现代文翻译,理解诗意。

2.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2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

1.2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

2.学习第一首诗《登鹳雀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二首诗《望庐山瀑布》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1.学习第三首诗《夜泊牛渚怀古》1.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1.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3学生背诵并默写。

2.学习第四首诗《登岳阳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五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1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2.2学生分享对五首诗的理解及感悟。

3.课堂小结3.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预习下一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语文课件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语文课件PPT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快乐, 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 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 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 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 之罪被贬谪龙标。李白与王昌龄 过往甚密,当他听说王昌龄蒙不 白之冤再次遭贬,深感不平,于 是写下了这首诗,从远道寄赠给 他。
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现 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海拔 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海拔 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岳华山(海拔 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北岳恒山(海拔 2016.1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 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写泰山之雄伟高大,连绵不 断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A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 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 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时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 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承上启下,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愁云”既写景也写情, 自然引出送别。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 明前途充满艰险。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 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 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
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
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 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抒发了怀才不 遇的情怀,在 悲愤中不乏豪 迈气概,在失 意中仍怀有希 望。
名句赏析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名句赏析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宗悫的典故,表明尽管前路 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 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作者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的 人生态度。
画面描述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 感?什么样的情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面对着美酒佳肴,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 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 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 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 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名句赏析: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 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 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3、画面描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 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 结伴而还。
陶 渊 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 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 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 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 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 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 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 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 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 居》、《饮酒》。
关键词赏析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 想的执着追求。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 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 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 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 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 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 心境。
思想感情: 写诗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 生的真谛,获得恬静的心境。
咏雪和送别。开头十句写胡地奇丽
的雪景。后八句写雪中送别归客。 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 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 融。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把雪的洁白、 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 无限春意。
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 以下咽。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 度。
名句赏析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用形 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 无限的悲慨。
名句赏析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用吕尚、伊尹的故事 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作 者借典故表明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 能像古人一样得到君主的重用并能 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建功立业。
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对
友人依依惜别和惆怅的感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 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最伟大的பைடு நூலகம்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 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 集》。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 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 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
2、名句赏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 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 地区。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 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 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 处闹市若幽谷。
2、名句赏析: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一种“无我之境”,写出了物我合一,心 和自然的亲近,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从炼字角度赏析: “悠然”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 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与 高适并称为“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 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 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 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 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