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岳阳楼》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
大家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流离失所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江畔独步寻花》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所作,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书湖阴先生壁》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设计6:第30课 诗五首

诗五首教材分析《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想象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30诗五首优秀教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朗读诗歌,了解内容。
研读诗歌,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背诵诗歌,积累经典名句。
教学重点:研读诗歌,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背诵诗歌,积累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内容:《行路难》及《己亥杂诗》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任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听人说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本节课我们将尝尝《行路难》及《己亥杂诗》两首诗的美味。
二、请介绍李白、龚自珍。
三、指导学诗1、读诗。
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合作对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
2、品诗。
品读《行路难》过渡: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不能不提起李白,说到李白,就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
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作中有哪些提到酒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A《行路难》中提到酒的诗句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句的大意吗?(师追问:为什么要说酒是清酒?作者这样写得用意是什么?说明酒菜得档次高,面前摆得是美酒佳肴。
)B李白斗酒诗百篇,嗜酒的李白面对盛宴是否是一醉方休呢?找出句子说说。
(面对如此盛宴,为什么李白食不下咽,心里一片茫茫然呢?)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昏庸的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赶了出来,为之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未实现,就在一旦付之汪洋。
《行路难》(其一)便是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设酒送别时所作。
(停杯……拔箭……。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
30 诗五首教案

30 诗五首教案教材分析《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想象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一)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设计(二)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
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
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一.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法学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
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丞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
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30诗五首 学案教案及教学设计

30诗五首学案教案及教学设计预:1.熟读课文2.了解作者3.归纳文中难读难写字词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背诵诗歌行路难(其一)导入新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 《诗五首》优秀教案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1)饮酒陶渊明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shì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谥shì号: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淡闲适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
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
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
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
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
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
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
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
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
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
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
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
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
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
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
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
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
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
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
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
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
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
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
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
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
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
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
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
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
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
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课后习题
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