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内涵,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特点;2、演示法:通过表演和演唱古代曲艺等文艺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3、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导入:通过唱诵《将进酒》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2、讲解:讲解《将进酒》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这首优美的诗歌;3、分析:通过分析《将进酒》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清平乐》1、导入:通过演唱《清平乐》的曲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曲艺的韵味;2、讲解:讲解《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艺作品;3、分析: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曲艺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练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西江月》1、导入:通过唱诵《西江月》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韵味;2、讲解:讲解《西江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3、分析:通过分析《西江月》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 3.课件。
(用Flash动画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用PowerPoint展示李白的坎坷人生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3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占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五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2.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
(2)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
3.学习五首古代诗歌(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1)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情感体验。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五首古代诗歌”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意象与隐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寓意孤独与超然。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古诗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示了诗人王之涣的博大胸怀,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显了时光流转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握古诗的韵律规律,如平仄、对仗等。
-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古诗的意象和隐喻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古诗背景和诗人生活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古诗创作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创意性的环节,如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在本篇教案设计中,我将为您介绍五首古代诗歌,并提供相关教学
活动和作业建议。
首先,我们将研究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
的失望和对人生沉痛的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
象和情感,并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
节奏和韵律。
第三首诗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深
情告别,表现了友情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诗歌的
写作风格,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第四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广
袤原野上的离别之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情感交流。
最后一首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诗表达了抗敌斗争的决心和壮志凌云的情怀,展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
情趣,还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份教案设计对
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曲五首》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掌握《古诗曲五首》五首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古诗曲五首》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古诗曲五首》的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准备1. 《古诗曲五首》的文本及课外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曲的相关图片、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
讲解背景知识(10分钟)简要介绍《古诗曲五首》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题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逐首阅读(30分钟)1. 第一首作品:《登鹳雀楼》-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主题和表达方式。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第二首作品:《静夜思》-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意义和感受。
- 教师帮助学生解读作品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3. 第三首作品:《春晓》-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中的景象和情感。
-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妙之处。
4. 第四首作品:《悯农》-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教师促使学生思考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责任。
5. 第五首作品:《月下独酌》- 学生自主阅读,体味作品中的孤独和诗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概括《古诗曲五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特点。
2.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拓展延伸(5分钟)提供一些额外的古代诗曲材料供学生阅读,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古代文学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古诗曲五首》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导入“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
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参考注释)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因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诗韵四、题解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想振兴燕国,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葵)的人请教。
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就拜郭隗为师,给他优厚的俸禄。
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四、释诗意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衔接: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揽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
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落泪伤悲呢?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其他看法【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学、解析、赏析、背诵、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朗读诗歌四、自主学习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
离:离开京城、朝廷。
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鸣鞭。
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暗指朝廷、国家。
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
)七、主题探究主旨: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1、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2、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3、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龚自珍形容愁之深、之久情感:眷念、怅惘、失落、孤独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途,挥鞭远离京师。
夕阳西斜(烘托)运用比喻:落红-----辞官后的自己;花-------国家和朝廷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寓爱国情怀。
《登飞来峰》王安石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五、品读,体会诗的含义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描写景物③④抒发情怀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高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飞来峰高168米。
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
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3.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出示课件)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站得高看得远角度景情教学反思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个难字——寻、闻、畏、缘,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
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位能人,他文武双全,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时他又是个爱国诗人,一生写下无数忧国忧民的诗篇。
他一度得到皇帝的赏识,入朝做了大官。
但却遭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挤,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
于是,皇帝偏听了这些污蔑之言,罢免了他的官职。
怀着满腔的愤怒,他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此人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