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2024年《诗词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2024年《诗词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题西林壁》——苏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体会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哲理。
2. 分析五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简单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3)带领学生齐读《登鹳雀楼》。
2. 新课内容学习:(1)详细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诗境。
(2)分析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分析方法。
(4)依次学习其他四首诗词。
(2)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3)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著名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诗词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江雪》——柳宗元《夜雨寄北》——李商隐《题西林壁》——苏轼3. 作者、写作背景、诗词意境、艺术特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
(2)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选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交流、拓展延伸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1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深远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韵律特点,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深远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饮酒(其五)陶渊明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诗人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疏通诗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问我怎么能做到这样?心灵远离尘俗,所处之地自然幽静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在东篱下采撷菊花,闲适淡泊,无意中见到南山美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深入探究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此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车马喧”指的是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比,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为下文“心远”作铺垫。
2.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从中我们可窥见陶渊明怎样的心情?从封建社会至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已成普遍现象,唯独陶渊明是个意外,他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诗词五首》教案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布置学习任务
1.借助教材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读懂诗歌的内容。
2.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在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把你所理解的诗人形象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饮酒(其五)》与《春望》
(一)学习《饮酒(其五)》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韵脚。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3.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咬文嚼字:“见”还是“望”?
5.理解诗人情感,想象诗人形象。
(二)学习《春望》
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韵脚。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情感。
小结
请用对联的形式,记录两位诗人形象。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并录音,与同学交流分享。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诗歌,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并将诵读与体会诗人情感结合起来。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陶渊明》导入新诗。
二、朗读诗歌1. 学生自读诗歌,几名学生朗读诗歌。
提醒:读准字音与节奏,读出情感。
2.播放【课文朗读】,比照课文朗读朗读,练习朗读。
【精品课件】展示朗读指导(1)节奏划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感情基调悠然、惬意。
三、研读探究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
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静境自静。
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
诗人采菊,南山鸟归,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难以言传。
2.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
(学生做好批注,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可以“我喜欢……,因为……”或“从……这句诗中,我看到了……的陶渊明”句式说话。
示例(1)我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因为这句诗用设问写出了作者虽然身居闹市,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的原因,诗人自问自答,指出只要“心”远离官场,就能做到精神超脱世俗。
(2)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超凡脱俗的陶渊明。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整教学节奏,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所打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五首诗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词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望岳》中的拟人、夸张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五首》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一、目的与要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理解、欣赏和表达这五首诗词,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静夜思》——李白2.《登鹳雀楼》——王之涣3.《鹿柴》——王安石4.《江雪》——柳宗元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五首诗词(1)《静夜思》教师向学生解读李白的《静夜思》,讲解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让学生跟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登鹳雀楼》让学生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色。
(3)《鹿柴》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鹿柴》,展现出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4)《江雪》学生朗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其中的风雪交加的壮丽场景,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伤感与对友情的深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送别的情感。
3. 学生表达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感受诗词的魅力和吸引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诗词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字和诗歌,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好今天所学五首诗词,逐一进行复习和背诵,加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让学生针对其中一首诗词进行写作,发挥想象力,自由发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诗词欣赏和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但是在课上学生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6.25《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 语文版

25、《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生词,能流利地背诵五首诗。
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难点: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
【教法学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之国。
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歌的发展史。
三千年来,中国文学的长河流淌的都是诗歌。
周朝诗经,春秋战国楚辞,秦朝和汉魏都是乐府,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朝是杂剧,杂剧的唱词也是诗,到了清代,除了小说,就是对联,对联是从格律诗中演变过来的,格律诗就有讲究对仗和押韵的颈联和颔联。
所以从周朝到清朝的三千年中,每个朝代的文学代表作都是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杂诗》1、作者简介。
朗读《杂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2、作品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3、作品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4、品味感悟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蓟”“鹧鸪”等字。
(二)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人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初读感知。
(1)播放一节奏明快、感情愉悦的音乐,教师朗读全诗,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突出:涕泪:眼泪却:再、还漫:随便青春:美好的春天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乐曲,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部地区(叛军的老巢)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
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
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③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生动的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比较阅读:可选诗人表现安史之乱的诗歌。
) ⑤诵读巩固。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激趣导入:
(1)用幻灯打出下列词语:
野草涧水树林黄鹂春雨小舟
请同学们用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2)点评学生的描述,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山水画,旁边注一小诗:《滁州西涧》2.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指名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诵读巩固:结合图片,当堂背诵。
(四)学习《约客》
1.导人: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2.初读感知:
(1)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
3.品读鉴赏:
(1)刚品读了一二一首写景的诗歌,再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
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
(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
4.诵读巩固: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心烦、焦急、失落、无奈的心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如梦令》《菩萨蛮》
(一)学习《如梦令》
1.导语:你了解李清照吗?你读过她的其他词作吗?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晕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2、(1)放朗诵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答疑。
3.品读鉴赏:
①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夜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
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丫环院里的海棠怎样了。
当丫环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
②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
③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
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比较阅读:可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比较。
5.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全诗。
(二)学习《菩萨蛮》
1.导人:刚学完一首婉约词,再来体会一下豪放词又是何种味道。
2.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可怜:可惜
(2)简单解题。
《菩萨蛮》是一首词,“菩萨蛮”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书江西造口壁”。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
本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全首词的节奏美。
提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4)熟读全词,体会词人的心境。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决心。
(3)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比较阅读,讨论“思考与练习”一。
5.背诵全词,体会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