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练习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

“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5分)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文饶。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

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

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

(4分)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

高考诗歌鉴赏30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30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30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训练试题50例(二)

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训练试题50例(二)

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训练试题50例(二)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

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人简介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

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

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

萧颖士以女妻之。

与弟中行并有文名。

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全唐诗》存诗仅13首。

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中高考语文三轮专题总结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

高中高考语文三轮专题总结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斜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哪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②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采纳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剖析。

2.阅读下边宋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溪桥晚兴郑协①孤独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旺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光景?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安逸淡泊的心境,你赞同这类说法吗?请联合诗歌简要剖析。

3.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留别王维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己世所稀。

只应守孤独,还掩故园扉。

【注】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

( 1)首句中“寂寂”二字,含义丰富,试加以剖析。

答:(2)“当路谁相假,知己世所稀”两句,被以为是全诗的要点。

试剖析这两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并联系全诗,剖析其在构造上的作用。

答:4、阅读下边这首唐诗,回答后边的问题。

(8 分)宫怨李益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绘的是如何的一种情形?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答:(2)试从修辞角度剖析后两句的妙处。

答:5.阅读下边一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心绪,鸣噪自纷繁。

(1)这首诗描绘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联为例,剖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成效。

答:(2)全诗经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6、阅读下边两首古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阅读与练习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阅读与练习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阅读与练习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阅读与练习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阅读与练习〔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2. “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二〕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并作赏析:2. 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三〕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之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练习(班)(座号)成绩1、阅读白居易的《白云泉》,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①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②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①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

②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③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答:。

④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答:⑤《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答: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描写的?。

②“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和“拂”入手,分析一下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

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②作者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的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答:7、阅读下面李贺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古时一种兵器,似剑的弯刃刀。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代黄河南北被藩镇割据的五十余州。

①诗的第一、二句表达了什么意思?答:。

②第三、四两句用“凌烟阁”、“万户侯”问句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①这首小诗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作者王维被后人尊称为“”,后人赞誉其诗达到了“”的艺术妙境。

②张旭的《山中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人云深处亦沾衣”句中,“沾衣”为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本诗中的“湿衣”却是,抒写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

②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什么?诗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旨是什么?答:。

②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申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一番什么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11、阅读下列宋诗,简答下列问题。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①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②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③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

②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1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追高宗,直指临安(今杭州);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颂),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情势危急。

南奔民众及沿途百姓深受金兵之害。

47年后,任职江西驻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

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答:③“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人的声音?他们说什么事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答:④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答:⑤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答:1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梅花(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词的上片“竹外一枝斜”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下片运用对比,表现了梅花什么品质?答: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清平乐”是名。

②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时节,表现了强烈的之情。

③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答:参考答案:1.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②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喻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2.①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②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3.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③“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④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⑤“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①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②“清”不仅写出早春之景本身清新可喜,也指新景刚刚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5.“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照落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6.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②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得美好而有灵性。

7.①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带武器投身军中,去为祖国的统一出力呢? ②希望为国献身,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的豪情壮志。

8.①“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②幻觉、错觉。

浪翠的山色给人带来的浸染、滋润、细雨湿衣似的凉意美感。

9.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0.①此诗歌咏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现了留客的主旨。

②写出了“入云深处亦沾衣”的又一景色;在一般人看来,只注意雨天的雨,没想到晴天同样有雨。

11.①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悲凉,斑斓色彩中蕴涵哀伤。

②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