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季度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我院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的阶段性评估如下:1.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1.1统计表
1.2 折线图
2022年第1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由表1.1、1.2可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3月高于规定的标准20%,月平均使用率为23.03%,未达标。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月均低于规定的标准40%,月平均使用率为15.11%,达标。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2.1统计表
2.2折线图
由表2.1、2.2可知,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高于规定的标准60%,月平均使用率为63.11%,未达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月均不达标,月平均使用强度为71.25DDDs,高于规定的标准40DDDs,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考核与管理。

3.原因分析:
主要还是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的要求不够重视,虽经过多次培训,大部分医生还没有掌握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

4.改进措施
药剂科将联合医务科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督查和处罚力度,以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使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达到标注。

药剂科
2022年4月10日。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019年第2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检查总结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特作如下要求: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DDD。

Ⅰ类切口及介入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3、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4、关节镜检查手术5、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6、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一、检查情况统计:经智业电子系统与杏林院感系统综合数据显示,2019年第2季度检查一类手术病历总365台台,使用抗生素为129台台,抗生素使用率为35.34%:一、检查结果分析1、一类切口分析:全院手数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未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无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骨科: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但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仍然≥24h,普外科:普外科及心胸乳腺外科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表现为术前基本无执行预防用药,执行比较好。

2018年同期比2017年度抗生素使用率下降。

2、与上1季度抗生素使用情况同期相比:2019年第1季度抗生素使用率为32.7%,2019年第2季度抗生素使用率35.34%,同期相比上升2.64%,总体差别不大,但都已超过30,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院开展手术类型。

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抗菌药物季度分析

抗菌药物季度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医疗行业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已经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增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抗菌药物季度分析已经成为了公共卫生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进行抗菌药物季度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市场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分析。

根据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和四环内酯类等。

通过对这些类别中不同药物的销售额、销售量以及市场份额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别的药物使用情况和趋势。

从而为制定合理的临床应用指南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在抗菌药物季度分析中,还需要对不同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病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发病趋势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此外,抗菌药物季度分析还需要对医疗机构和个人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医院和社区中抗菌药物的销售情况和处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医生和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行为和态度。

从而可以针对不合理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干预和教育,减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最后,在抗菌药物季度分析中,还需要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临床试验和药物监管机构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

这些信息对于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非常重要。

总之,抗菌药物季度分析是控制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市场销售情况、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医疗机构和个人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以及药物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这将有助于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临床抗菌治疗的效果。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三、成效分析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夭数(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紀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范围之内。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

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4DDDso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 54%, 52%远超20%4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四、不足之处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38%> %,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

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推动抗菌药物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一季度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一季度内,全国医疗机构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为XXX 克,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传统抗菌药物仍然是主要使用药物。

2.不合理使用情况虽然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下降,但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

仍有部分医生在治疗病情不清的患者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3.耐药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XXX季度内检测到的耐药菌株的百分比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医院感染等特定领域,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等是耐药程度较高的菌株。

三、问题分析1.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三方面主要原因:(1)医生处方不规范,过度使用抗菌药物;(2)患者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3)缺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宣传教育。

2.耐药性产生的原因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使用也会导致菌株的产生。

三、解决方案1.提高医生的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通过加强医生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处方评价制度,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和评估。

2.加强患者的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推广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知识,引导患者不滥用抗菌药物。

3.强化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控和控制。

四、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遏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加强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1 2 方法 . DD D值 ( 限定 日剂 量 ) 用 卫 生 部 抗 菌 药 物 采
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的要求 , 笔者所在 医院
对抗菌药实行全 面监督 管理 , 并制 定 了抗 菌药物 分级 管理 。
临床 应用 监测 网药 品字 典 及 D DD值 。D D ( D s 用药 频 率 ) 等 于某药 的 总用 量/ 药 的 D 此 DD值 , DD 具 有 量 的 相 加 D s
为的改变 ( 城市 化 、 食结 构 的变化 、 膳 体力 活动 的减少 、 吸烟 酗酒 等 ) 慢性 病患病率迅速上升 , , 已成为我 国重要 的公共 卫
生问题 , 性 病 的 防 治 是 我 国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慢
要求 。
分析结果表明 , 本社 区慢 性病 患病 率较 高 的是高 血压 、 糖尿病 、 冠心病 、 卒 中。高血压 是严 重危 害人 类健 康 的疾 脑 病之一 , 是心脑血管病 的主要 危险 因素 , 据统 计 , 内心 脑血 国
为 了解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存 在的 问题 , 虑到呼 吸 内 考 科抗菌用药的普 遍性 和代 表性 , 对 2 1 针 0 1年第 三季 度 呼吸 内科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分析 , 报告 如下 , 以供参考 。
1 资 料 与 方 法
性 ,D s 大 , 药 的 使 用 频 率 越 大 … 。抗 菌 药 物使 用 DD越 该
2 结 果
1 1 资料来源 .
查阅呼吸科 7~ 9月出 院病 历 , 通过笔者 所
作者单位 :1 10辽 宁省 大连市金州新 区第 一人民医院 160
通讯作者 : 晓阳 宋

2 1 基本情况 .
笔者所在 医院于 2 1 年 9月 1日起实施二 01

抗菌药物双十分析

抗菌药物双十分析

年第季度抗菌药物双十分析:(一)双十排名:表年第季度抗菌药物销售排名注:“外”指当月排名在名之外(二)前十名用药分析:说明:、每种药的特点按照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等总结;、建议使用范围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号文件)以及其它相关指南总结;、每种药物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根据年第季度病历评价及处方点评结果总结。

、头孢西钠针表头孢西丁钠处方量前位医生排名及用途1)头孢西丁的特点:头孢西丁为二代头霉素类抗菌药,对菌、菌及厌氧菌均有效。

对菌及菌的抗菌作用强度比头孢呋辛弱倍。

易于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产酶(β内酰胺酶的一种,细菌产量极大导致抗菌药物无效)而耐药。

2)头孢西丁建议使用范围:菌、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的治疗用药;有菌、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可能时的经验用药;需要预防菌、菌及厌氧菌感染的手术预防用药3)第季度头孢西丁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心脏外科及心脏介入术预防用药不应当使用(各心外科、科),属于不合理用药;、科无厌氧菌感染风险(非消化道)手术的预防用药(科),部分情况下使用不合理;、科临床使用中无厌氧菌感染风险(非口腔、无脓腔)时使用(科),属于不合理使用;、科治疗用药多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由于较少有厌氧菌感染(科),经验用药不合理。

、头孢西丁与抗厌氧菌联用(重复用药,属超常);、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预防用药使用头孢西丁在治疗效果方面与头孢呋辛联合甲硝唑类似,但相对价格较高、头孢孟多酯钠针表头孢孟多酯钠处方量前位医生排名及用途1)头孢孟多酯的特点:头孢孟多酯为二代头孢菌素,对菌、菌均有效,但作用强度均低于头孢呋辛,而且易于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等产酶而耐药。

头孢孟多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时需要经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师开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征求意见稿)》第二版将其从目录中删除.2)第季度头孢孟多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头孢孟多不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首选药物(心脏手术首选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临床使用时未经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会诊同意,分级管理中属于越级使用;、陈文宽为初级职称,不应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属于越级使用。

202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情况总结

202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情况总结

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总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21年第三季度药剂科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了3次专项点评,共抽取抗菌药物门诊处方300张,发现合理处方300张,合格率100%。

具体情况如下:
一、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情况分析:
二、总结:
202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合格率为100%。

经讨论分析:
1、医务科跟各临床科室均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承诺书。

2、医师整体素质偏高,落实责任状承诺书到位。

3、药师干预处方及时,干预后全部合格。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分析报告第一部分、2013年1-9月份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2013年1-9月份抗菌药物的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详见下面的曲线图。

一、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图表1)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20%以下。

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使用情况远低于控制线,波动在10%-12%之间。

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

二、住院患者使用率(图表2)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60%以下。

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使用情况低于控制线10个百分点,波动在40%-50%之间。

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

能保持保持较低的使用率。

三、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图表3)分析: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控制在30%以下,我院使用率偏高。

但最近一直波动与30%左右,没有明显上升。

四、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图表4)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要求控制在40DDDs以下,我院第一、二、三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低于30DDDs,符合标准。

第二部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检查情况2013年第三季度对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每月进行专项检查,3个月共检查302个科次。

把发现各个科室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

并综合分析此类问题较上个季度的整改情况。

现将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2013年第1-3季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情况: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总体下降趋势;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基本稳定。

原因: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力度加大。

2、门诊处方严格控制;门诊管理对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用量等有相应限制,如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不能于门诊使用。

3、临床医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

4、通过学习培训,临床医师对于药物的规用法的认识,如用量、频次、疗程等,较前有提高。

减少随意性。

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相关规定,使应用部分药物有较高的“门槛”。

6、感染相关管理力度较大,较少院感染发生,用药减少。

二、2013年第1-3季度主要问题发生率变化趋势(图表5)分析:整体情况有好转趋势,大部分问题发生的比例减少,但问题仍然存在。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计算方法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占所有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明显减少。

较第一季度下降了超过十个百分点。

较前明显改进。

2、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的问题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较前有持续改进。

3、“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出现较前有上升。

原因可能如下:(1)检查病历数量较前增多,原来未发现此类问题的科室,也找出了问题。

(2)本季度病人较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44%左右,使用抗菌药物多,病历中出现问题也相应稍多。

(3)其他问题减少。

三、存在问题的科室数(括号为发现该问题的科室数目):1、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指征(11个);2、联合用药无指征或不合理(21个);3、抗菌药物治疗用法不规(27个):如选择药物不恰当(3个);单次剂量过大或过小(6个);疗程过长或过短(2个);频次不规(16个);给药途径错误(0个);或溶剂不合适(0个);4、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90个);5、微生物学标本送检(62个):(1)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42个);(2)微生物学标本能送检的未送检(13个);(3)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标本留取不合理或先用药后送检)(7个);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8个):(1)无申请表或申请不合理(13个);(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未送检微生物学(1个);(3)包括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无依据,起点高(4个);7、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个),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8、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37个):(1)预防用药无指征(4个);(2)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4个);(3)术中用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2个);(4)术后用药,用药时间长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或超时病程中未记录原因(24个);(5)药物用法不合理(如单次剂量过大等)(3个)。

9、其他问题:(1)抗菌药物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不符合实际;(2)有家属拒绝送检血培养的,病程记录中无体现。

四、以上问题构成具体分布如下图(图表6)分析:出现最多问题仍然是以下三个: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或相关记录不合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五、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的问题构成(图表7)分析:“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所占比例仍是最多。

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构成(图表8)分析:术后用药时间过长,但病程记录中为记录原因是最多科室出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原因分析1、抗菌药物的使用、停止、更换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这一问题出现的科室数量较前有所上升。

仍然是涉及科室最广泛的问题。

这是一个没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却普遍存在的问题。

仍是质控重点。

原因可能如下:(1)检查病历数量较前增多,加强检查力度,严格检查标准,原来未发现此类问题的科室,也找出了问题。

(2)本季度病人较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44%左右,使用抗菌药物多,病历中出现问题也相应稍多。

(3)其他问题减少。

(4)临床医师“重治疗,轻记录”的观念。

工作强度又大,容易忽略记录。

(5)部分临床医师未合理用药,无据可寻,无理可依,所以无法记录。

2、有关微生物学标本送检不合理的问题三个季度以来呈逐渐下降趋势。

较前有持续改进。

其中“无法留取标本送检,未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出现的科室数量最多。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能送检的而病程记录中不记录原因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没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却普遍存在的问题。

部分人认为无法送检的不需要在病程中记录原因;但无法送检标本的情况,也包括一部分无适应症的用药,所以无标本可送。

(2)能送检标本而不送检问题。

临床医师的惯性思维,习惯于经验用药。

认为微生物学标本,尤其是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且阳性率不高,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以至于送检率偏低。

(3)部分送检不及时,主要是取标本与下抗菌药物医嘱时间相近;但标本并不是随时随地就能取到,比如痰培养。

有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标本不合格,而临床医务人员不能发现。

检验科发现标本不合格时,临床认为已经送检,已尽早开始用药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4)患者尽早用药,处理及时,符合实际,患者满意。

(5)患方因素:一直以来都处在滥用抗菌药物的社会环境中,患者一直把抗菌药物当做“感冒药”、“消炎药”,不认为需要做病原学检查。

病原菌学检查留取有一定的要求,培养花时间,可能有阴性结果,有一定的费用。

有的患者反感、不配合,认为留取标本送检查多此一举,是医院变相收费的伎俩。

3、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问题。

从趋势图可以看出,三个季度以来,下降趋势明显,下降幅度较大。

不合理使用问题明显减少。

较前明显改进。

而且在最多科室中出现的为“术后用药时间长,但病程中未记录原因”。

此种问题发生率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为:(1)术后用药时间长,但病程中未记录原因。

1)部分医生往往错误的认为多用几天抗菌药物更保险;有时术后低热,也不能完全正确区分是否存在感染,就不敢停用抗菌药物;有时是治疗性应用,而病程记录没有说明原因,误认为是不合理;目前的医患关系较紧,手术患者术后一旦发生感染或治疗反复,往往会产生医疗纠纷。

2)患者因素:常常也认为多用几天药,病才好得快,且不易复发;特别是术后患者强烈要求医师多用几天药,便于伤口愈合。

用药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医师也更有安全感。

(2)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选用药物不合适(起点高等);用法用量错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医师对《清洁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管理规定》、《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细则》、《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等规定,抗菌药物应用、药理学等知识掌握不熟练。

4、抗菌药物治疗用法不规(如选择药物不恰当;单次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频次不规;给药途径错误;或溶剂不合适等)、联合用药无指征或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指征、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等问题。

出现的原因:(1)对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

(2)对药物说明书等不关注,不了解;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药理学,疾病相关治疗等临床知识掌握不不熟练。

(4)不了解抗菌药物的特点(如抗菌谱、组织分布和排泄途径等特点)、药动学/药效学,认为“广谱抗菌药物比窄谱抗菌药物疗效好”。

随意制订给药剂量、途径、分配方案和疗程,使很多抗菌药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5)患者认识误区。

认为大剂量、长疗程能“好得快”。

部分患者不愿意一天多次应用抗菌药物。

要求“就那么一小瓶,一块给我打上吧,省的到时候(半夜)还得再扎一针”。

而医方为避免医患矛盾,往往接受此类意见。

5、其他情况:(1)抗菌药物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不符合实际。

实际正常情况应为先下皮试,观察皮试为阴性后,才能下达相应抗菌药物医嘱。

但由于以前约定俗成的情况,多将皮试与下达用药医嘱为同一时间。

当皮试为阳性时,再停医嘱。

这样容易造成差错。

在规抗菌药物用法之后,皮试为阳性时,就不应该出现相应抗菌药物医嘱。

(2)有家属拒绝送检血培养的,病程记录中无体现。

这属于拒绝检查治疗方案的情况。

是知情同意制度中涉及的方面。

者可能出于降低费用,或怀疑医生的诊疗方案等不同情况。

应按相关规定处理。

当患者可能出于降低费用,或怀疑医生的诊疗方案等不同情况,在反复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应将具体情况记录在病历中,并请患方签字确认。

第四部分整改措施1、(1)加强法律意识,各种重要的诊疗活动不仅应正确实施,更均应记录病程,尤其是抗菌药物方面。

(2)按《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等各种管理办法合理用药,做到用药有理有据,好写记录。

(3)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病历书写的管理,强化认识。

(4)熟练应用电子病历,优化工作流程,养成更改医嘱并及时记录的习惯。

2、(1)严格遵守用药的适应症,确有指征的应多方寻找病原学,不仅可做培养,也可做病原学镜检及PCT等间接指标。

确实不能送检的,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原因。

(2)医师加强学习,改变传统观念,需找治疗证据。

病原学结果对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能送检的尽量送检。

(3)医师下医嘱后,立即督促送检病原学。

抗菌药物使用后再送检会影响结果的阳性率。

(4)加强临床和微生物检验科的交流,优化送检环节,增加标本合格率,尽量提高阳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