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兼词详解
例释文言文中的兼词

例释文言文中的兼词作者:陆希致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04期在文言文这座古老的苑囿中,盛开着一朵芬芳、耀眼的奇葩,那就是兼词。
在这个“奇葩”家族中,兼词词语虽为数不多,但使用却相当广泛,而且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那么,什么是兼词呢?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的读音往往也是两个词的拼合,因此,兼词又称合音词。
下面,针对古籍中常见的几个兼词,笔者做一例释,以期有助于同学们备考。
一、焉。
“焉”做兼词时是“于之”或“于是(此)”的合音。
它包括两种用法:(一)于之。
“于之”是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合音。
“于”表示引进介绍的对象等,“之”指代人或事物。
例如: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向”,表示介绍对象;“之”,代词“他(指代藏书之人)”。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论语·微子》)“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向”;“之”,复数代词“他们(指代长沮、桀溺)”。
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史记·管婴列传》)“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被”;“之”,代词,指齐桓公。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黄生借书说》)“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把”,表示处置;“之”,代词“它(指书)”。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在”;“之”,代词“这件事”。
⑥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近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对”;“之”,代词“此”。
⑦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原君》)“焉”,“于之”的合音。
“于”,介词“对”;“之”,代词“这种行为”。
⑧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
(《国语·晋语五》)“焉”,“于之”的合音。
文言文兼词详说

文言文兼词详说
兼词一说最早是由杨树达在《文言文法》中说的,他说“这类词(即兼词,笔者按)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
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
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
”简单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有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
下面将文言文中常见的“诸”与“焉”的用法列举如下:
1.“诸”可译为“之于”或“之乎”。
(1)当用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
(2)用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子闻乎?(《左传•昭公八年》)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
此”(在、从这里),“于彼(在、从那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在哪里)
青麻头伏焉。
(《促织》,在哪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在那里)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
还有一个“曷”,做兼词讲是“何不”的意思,如: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注:成语“居心叵测”中的“叵”也是兼词,理解为“不可”。
[文言文兼词]兼词
![[文言文兼词]兼词](https://img.taocdn.com/s3/m/340cbde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3.png)
[文言文兼词]兼词兼词篇(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注释(2)(29)而:因而。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昏惑:迷乱。
以:连词,表目的。
相(某id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别人(看来)。
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
谬,使。
谬误,把。
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
胜,尽。
(38)所以:表示“。
的原因”。
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
悲:叹息(40)庐陵:现在江西吉安。
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现在福建长乐。
王回,字深父。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4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
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现在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兼词篇(2):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为。
高中语文文言文兼词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兼词有哪些1. 文言中有哪些“兼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兼词“诸”、“焉”之比较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
古汉语中的6个重要兼词

古汉语中的6个重要兼词盍作为兼词,它在许多文言文的句子所构成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经常是这样两个词:何不。
翻译时,或者直接译为“何不”,或者译为“为什么不”。
如果不知道“盍”的这种兼词性,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就可能出错。
如:《论语》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字:“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注意文中加线的句子。
如果不知道在这个句子中的“盍”是“何不”两个词的兼词,而把它当成“何”的通假字,翻译成下面的样子:“为什么各自谈你们的志向呢?”这,与孔子的原意就刚好相反了;孔子的原意是启发他的弟子,让他们各自谈一谈志向,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作为兼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
再如下面一段古文(请注意文中中加线的句子):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
而渔者在焉。
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盍救诸”,一句话中就有两个兼词。
如果不知道“盍”与“诸”均为兼词,凭想当然去翻译,翻译成“为什么救他”,就大错特错了。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救他呢?”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盍”作为兼词就出现过两次: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句中的“盍”就是一个兼词,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译为“何不”,或者“为什么不”。
②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原文是“盖”,通“盍”,今本也写作“盍”)亦反其本矣。
文言文中的兼词例释

用,
。
这样的 字便 叫兼词
这类词有些 是合音词 ,
·
读 音 是它 代表 的 两个 词 的 声 音的 拼 合 有
些 兼词 却不 是 合音 词 。 兼 词 在古汉 语 中并 不 是 独立 的 一 种 词 类。 不论 合 音 词 或非 合音 词 ,
有 的放 在 句 子 的末 尾 , 有 的 放 在句 子 的 中间 , 来表 明 它 的 意 思 和 作用 。 古 汉 语 里一 般 常 见
虞 公 求旅 ,
。
弗献
( 《左 传 · 桓 公 十 年 》 )
上述 ①② 例 句 中 的 “ 勉 旋” 、 “ 求梅 ” , 即 “ 勉 之 焉 ” 、
语 气词
焉 “
”
,
只表 示语 句 的终 结,
。
可以不 必译 出
“ 求 之焉 ”
。
的 含义
这 里的
盒 易 4 、
、
;
它 们是兼疑 问 代词
何 “
”
和 否定 副 词
。
了
① 投诸 渤海 乏尾, 隐 土之 北。 ( 《愚公 移 山》 )
② 献诸 抚军 , 抚 军大 悦 , 以 金 笼进 上 。 ( 《促织 》 )
③凡所宜有之 书 ,
皆 集于 此 ,
、
不 必若余 之手录
假诸 人而后 见也 。
( 宋镰 《送 东 阳 马
生序》 )
上 述例句中 的
诸 “
”
字,
都是
“之 于 ”
. 闷. . . . . 阳. . . . . 口 . .
王 燕民
一 匀
. . 口 . . 曰 目, . . . .
~ . . , . 国. J ,
文言文兼词是什么意思 怎么用

文言文兼词是什么意思怎么用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
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等。
1 什幺是兼词1.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
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2.“焉”在古文里不是只有三种意思,在这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是”于之”的意思,解释成“三个人一起走,在这三个人里面(于之)肯定有我的老师”。
语气词也是有的,还有作为代词。
兼词就是一个词顶两个用,这就是古人的麻烦之处了。
古文需要你稳扎稳打的学习下来。
3.兼词其实没有那幺复杂的,所谓兼词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思。
这种要联系着句子记才比较深刻。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先把这句话翻译了就是(把石头)投到渤海的边上。
其中做兼词的就是“诸”字,你看,我们把诸字即翻译成了石头,又翻译成了到,它相当于“之于”兼有名词和介词的意思。
1 古汉语常见兼词有哪些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
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
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文言文兼词例句及翻译

夫春也者,天地之和,万物之始也。
是日也,予与二三子游于郊野,观山川之胜,聆花鸟之声,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夫春也者,天地之和,万物之始也。
是日也,予与二三子游于郊野,观山川之胜,聆花鸟之声,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译文:春天啊,是天地间的和谐,万物生长的开始。
这一天,我与几位朋友一同游历郊外,观赏山川的壮丽景色,聆听花鸟的鸣叫声,心情愉悦,以至于乐而忘返。
予行于山巅,望白云缭绕,若隐若现。
四顾茫茫,草木葱茏,鸟语花香,令人心醉。
于是,予举杯邀月,赋诗一首,以抒胸臆。
(予行于山巅,望白云缭绕,若隐若现。
四顾茫茫,草木葱茏,鸟语花香,令人心醉。
于是,予举杯邀月,赋诗一首,以抒胸臆。
)译文:我走在山巅,望见白云缭绕,若隐若现。
四处望去,一片茫茫,草木茂盛,鸟鸣花香,令人陶醉。
于是,我举起酒杯邀请月亮,吟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行至溪边,水清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忽闻远处牧童歌声,悠扬动听,如天籁之音。
予等驻足聆听,心驰神往。
(行至溪边,水清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忽闻远处牧童歌声,悠扬动听,如天籁之音。
予等驻足聆听,心驰神往。
)译文:走到溪边,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能直接看到,毫无障碍。
忽然听到远处牧童的歌声,悠扬动听,如同天籁之音。
我们停下脚步聆听,心神向往。
日暮时分,余晖洒满大地,山川如画。
予等携手归家,心中感慨万千。
此次郊游,实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日暮时分,余晖洒满大地,山川如画。
予等携手归家,心中感慨万千。
此次郊游,实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译文:日落时分,余晖洒满大地,山川景色如画。
我们携手回家,心中感慨万千。
这次郊游,确实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嗟夫!春光易逝,岁月如梭。
愿吾等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共度美好人生。
(嗟夫!春光易逝,岁月如梭。
愿吾等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共度美好人生。
)译文:唉!春天的美景容易逝去,岁月如同梭子一样飞逝。
愿我们珍惜时光,不辜负美好的年华,共同度过美好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兼词详解
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焉”等。
【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
(《殽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例如: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
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
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
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
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
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
【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
例如: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
②居心叵测。
(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
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
如“叵耐这厮无礼”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限制语气。
例如:
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
是笼络(慰帅)罢了。
”
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采草药》)——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
要注意,“耳”还可表肯定语气,可不译。
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察今》)——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从这里。
)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焉:在这件事情上。
)
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焉:从这里面。
)
⑤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
要注意,“焉”除兼词以外,还有比较复杂意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