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的量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知识点总结】本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的含义: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5、溶解度曲线: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高考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高考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化学是高考中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而其中的溶解度知识点更是难倒了许多学生。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质在饱和条件下溶解的质量或体积。
溶解度的大小与各种因素相关,包括溶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考化学中的溶解度知识点。
一、概念与计算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来表示。
常见的单位包括摩尔溶解度(mol/L)、质量溶解度(g/L)等。
在计算溶解度时,需要提前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摩尔质量或分子式,并根据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进行计算。
此外,还需要关注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因为溶解度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二、溶解度曲线和饱和度对于溶解度的研究,我们通常会绘制溶解度曲线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其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随溶剂量的变化关系。
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出溶解度与浓度的关系,从而了解饱和度的概念。
饱和度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量达到最大,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状态。
同时,饱和度还与温度相关,温度升高会使溶质更易溶解。
三、溶解度与溶剂的极性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有关。
一个常见的规律是“相似溶解相似”,即极性溶质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而非极性溶质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这是因为极性分子和极性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发生氢键或离子-极化作用,有利于溶解。
而非极性分子由于缺乏这样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度较小。
四、共价键和离子键物质的溶解度在溶解度的讨论中,共价键物质和离子键物质是两大重要的类别。
共价键物质通常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具有共价键的特征。
这类物质在溶解时,通常需要打破一些共价键才能进行溶解。
而离子键物质则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通过离子键连接而成。
离子键物质在溶解时会形成离子,从而与溶剂形成新的作用力,这有利于其溶解。
因此,共价键物质溶解度较小,而离子键物质溶解度较大。
五、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溶解度还受到温度、压力和浓度的影响。
第10讲.溶解度.知识讲解

2013年中考解决方案溶解度熟悉掌握溶解度概念、涵义,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中考的热点,常以开放性试题、信息阅读题及探究问题等方式出现在选择、填空、实验题、计算等题型中。
一、溶解度的定义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100g 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 是单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不是一个确定的量.(4)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5.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液例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例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
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溶解度/g (20℃)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AgCl 、CaCO 3Ca (OH )2KClO 3KNO 3、NaCl二、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1.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2013年中考怎么考溶解度(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溶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3)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温度下的溶解度。
1.5 物质的溶解 知识点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

1.5物质的溶解1、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用S表示)(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单位:g)(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
即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能力),只影响总共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
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例:喝下汽水后,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③压强:气体溶解度虽压强增大而增大。
例:开汽水后,因为气压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液体内有气泡冒出或有大量泡沫溢出。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用难溶(S<0.01g)、微溶(0.01g<S<1g)、可溶(1g<S<10g)、易溶(10g<S)等定性概念表示(室温20℃时)。
3、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①温度;②是否搅拌(震荡);③溶质的颗粒大小。
4、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烧碱)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食盐)。
※浓硫酸稀释时(物理变化)会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钙(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氢氧化钙(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5、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可用“温度不变时,充分搅拌静置后,容器底部仍有该溶质的晶体剩余”这一现象来证明溶液已达到饱和。
)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剂;②改变温度(多数物体升温,但氢氧化钙与气体降温)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①加溶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改变温度7、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与溶液的浓与稀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溶液的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已。
物质的溶解度

t1
t2
t
2.会用溶解度曲线 已知温度求溶解度 或已知溶 会用溶解度曲线:已知温度求溶解度 会用溶解度曲线 已知温度求溶解度,或已知溶 解度求温度,交点的意义。 解度求温度,交点的意义。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想一想: 想一想:
气体溶解度由于受压强和温度两者的影响,它的曲 线我们不多做讨论。见书 P79
应用2: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鱼塘容易“泛塘”? 将冷水煮沸前也会看到有气泡产生,这时看到的是什么? 为什么 ?
本课小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s
A P B C
a b
1.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C )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升温增压; 升温减压; 降温增压; 降温减压。 2.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溶解度 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 下列几种物质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D )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只有① ①② ③④ ①③④ 只有
/
190 180
g/ 1 0.10 0 0 0.05 g 水 0
讨论: 讨论: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硝酸钠、氯化铵等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食盐。 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例如熟石灰。 例如熟石灰。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 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1.5物质的溶解(讲义)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分析】一.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的定义: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3.物质溶解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4.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注意控制变量)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解能力不同。
5.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a.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硝酸铵b.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食盐)极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熟石灰)6.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④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5.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即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①一定温度;②一定量的溶剂;③某种溶质。
(3)判断方法:①观察法:若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则该溶质的饱和溶液;②实验法:若底部无剩余,加入该溶质,溶解或溶解一部分,不饱和;不再溶解,饱和。
(4)转化:三.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 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
(3)符号是 S,单位是 g。
(4)物质的溶解性: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我们将物质的溶解性分为以下四种:四.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1.溶解度曲线:记录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用图像表示变化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形成的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3、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 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5、乳化(1)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不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浊液。
(2)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油脂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3)乳化剂乳化剂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精等。
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利用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而利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6、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bianhua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bianhua。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bianhua不明显,如氯化钠。
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却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从于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7、溶液和浊液的用途:(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3)浊液在医疗上可作注射和口服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溶解的量
知识要点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这两个概念:
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g水中溶解31.6g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在一定量
...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但在同一条件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例如,20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此时所得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但若将30gKNO3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虽然是浓溶液,但仍为不饱和溶液。
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0.00024gBaSO4,此时所得的溶液显然很稀,但它却是饱和溶液,若取0.00020gBaSO4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
6.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外因)有关系。
许多实验证明:
①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如常温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碘几乎不溶于水。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溶解性)不同。
如常温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却很难溶
解在汽油里;碘微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
③同一种固态物质在同一溶剂中(通常为液态)的溶解能力(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如硝酸钾在20℃,100g水中只能溶解31.6g。
而60℃时,100g水中能溶解110g。
温度升高时,大多数固态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所能溶解的量也越多。
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同一气态物质在同一液态溶剂中的溶解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压强有关。
通常是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压强增大,溶解性增大。
注:液态物质互相溶解的情况比较复杂,中学不讨论。
7.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①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②100g溶剂。
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③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景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单位:g。
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g(溶剂),但为了使用方便(人所共知,按溶解度定义规定为100克水,所以将此省略掉),习惯上还是用“g”。
]
8.溶解度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本性的关系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普遍规律。
但有一条应用较广泛的经验规则是:物质在跟它结构相似的溶剂里容易溶解,简称为“相似相溶”。
例如,强极性的物质(如NaCl,NH3)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如水)里,弱极性的物质或非极性的物质(如油脂、汽油)容易溶解在弱极性的溶剂或非极性的溶剂(如苯、汽油)里。
例外也有,如非极性的二氧化碳却溶于极性水里,所以这个“相似相溶”经验规律具有相对性。
9.溶解度曲线
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象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伸展方向),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例如氯化钠。
极少部分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10.为什么有些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当温度升高时,有利于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
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NO3等。
有少数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它们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Li2SO4、Ca(OH)2等。
对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问题,还有一种解释,Ca(OH)2有两种水合物
[Ca(OH)2·2H2O]和[Ca(OH)2·1
2
H2O],这两种水合物的溶解度较大,而无水的Ca(OH)2溶解度很小。
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结晶水合物逐渐脱水变为无水氢氧化钙,所以,Ca(OH)2的溶解度就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