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熔化和凝固》熔化与凝固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熔化和凝固》熔化与凝固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熔化和凝固》熔化与凝固教案

师:欢迎大家走进科学课堂;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则新闻,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自然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提到的冰岛这个国家,是位于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纬度较高。

同学们根据视频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投影)

1.海平面上升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冰岛被海水淹没……

2.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水是从哪来的?

生:冰川熔化。

师:一起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冰川熔化过程中,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师:那液态能变成固态吗?

生:能

师:举几个例子吧

生:……

师:其实,自然界物态变化的例子很多,请看下面两幅图,观察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投影)

生:铁水固变液冰挂液变固

师: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板书)

师:实际上熔化和凝固还有许多我们未知的知识,本节课我们先来了解熔化的相关知识。请把书翻到124页第四章第1节熔化与凝固(投影)

师:前面学过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接下来我们四人小组做固体熔化实验。师:首先来认识所用到实验仪器。

生:1号铁架台;2号酒精灯;3号石棉网;4号烧杯;5号试管;6号温度计;

师:再找到停表,一盒火柴,细长的玻璃棒呆会搅拌试管内物质用的;

师:选择的固体药品为海波和石蜡。

师:实验分组:这边同学为海波组;这边同学为石蜡组。

师:海波组实验分工:一人负责计时(每分钟报1次);

一人负责读试管内海波温度(每分钟读1次);

一人负责看海波的状态变化和在海波开始熔化时搅拌。

一人记录实验数据,完成表格。

石蜡组实验分工:一人负责计时(每分钟报1次);

一人负责读试管内石蜡温度(每分钟读1次);

一人负责石蜡开始熔化时用玻璃棒搅拌;

一人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完成表格。

师:海波组特别注意不停的搅拌,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师:开始实验时点燃酒精灯,读出试管内温度计示数,填在表格中“0”的下面。开始计时。生:实验

……

师:请先熄灭酒精灯,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要进行科学处理,其中图象法是科学中常用的一种

方法。(投影)具体做法:每一时刻及对应的温度用一个点表示,不同的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师:我先示范一下。开始对应温度,1分钟对应的温度,2分钟对应的温度,先画点再连线。用铅笔画图。每组一人画,其他成员指导,一起完成任务单(三)在坐标纸上画熔化曲线图。生:画熔化曲线图。

(观察学生作图情况,取几组画得比较好的学生的曲线图展示,学生观察图像,进行分析)结合两组熔化曲线图,思考讨论:

1.海波的熔化曲线分几段分析比较合理?石蜡组的是否分段?

2.海波熔化曲线各段有什么不同点?(提示:温度,状态)

3.哪一段说明海波在熔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4.海波,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是否吸收热量,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5.两组的熔化图像是否类似?它们在熔化时的区别在哪里?

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海波:

(1)AB段物质处于态,海波热,温度。

(2)BC段物质处于态,海波热,温度。

(3)CD段物质处于态,海波热,温度。

(4)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

师:所以分析海波的熔化过程我们主要看水平段。

你们实验记录那一段也就是海波熔化时温度多少?

生:……

师:其实我们实验用的温度计有所偏差,如果精确的进行实验,海波要到48℃才开始熔化。石蜡: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温度升高。

师:两种固体各自的熔化情况分析好了,我们把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曲线放在一起思考:海波的熔化和石蜡的熔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

师:(投影)相同点:熔化都要从外界吸热,都是固态变成液态。

不同点: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师:科学上把像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取名叫晶体,像石蜡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取名叫非晶体。

师:看书本126页介绍的晶体还有……

生:明矾、石膏、水晶以及各种金属等。

师:非晶体有……

生:蜂蜡、玻璃、橡胶、沥青、松香等。教材选择松香做实验,松香与石蜡一样,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是持续升高的,它也属于非晶体。

师:科学上把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那么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熔点),固体就根据有无熔点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师:接下来要求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仔细阅读书本126页晶体熔点表。四人小组讨论。(1)哪种金属熔点最高?

(2)1000℃的铜什么状态?

固态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块?为什么?

不能,因为铝的熔点比铁低

(3)不同的晶体熔点相同吗?

不同

师: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师:今天我们给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试管内物体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而是通过给水加热,物质再从水中吸热,这样的加热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是为了让物体受热均匀,减少实验误差。

师:梳理知识点

生:……

师:练一练

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

体的熔点为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_分钟,该晶体可

能是________。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3. 给冰水混合物加热,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一起升高

D、冰在熔化成水时,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4. 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该选用水银温度

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固态酒精-117 ℃; 固态水银-39 ℃)

作业布置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 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百官中学李军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学过天体系统到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有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并且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物质三态变化常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常识,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学习熔化和凝固等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并能说出几种典型晶体和非晶体;(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3)理解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并能说出海波、水、钨等的熔点;学会查熔点表。 2.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象,初步认识图象的意义并学会画图象的方法。 3.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用:固体熔化装置、海波、松香、温度计、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热水、实验数据记录单 教师用:一烧杯冰块、温度计、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用实物冰块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的实验情景 师:俗话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师:你见过水结成冰或冰化成水的现象吗? 生:…… 师: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展示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熔化和凝固(板书) [科学探究]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熔化和凝固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猜想 如:1.熔化时温度会升高; 2.凝固时温度会降低; 3.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4.…… (三)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图,并作出下面交代: 1.分14组,每组4人,其中10组做[实验一]硫代硫酸钠熔化实验,其余4组做[实验二]松香熔化实验。 2.每组4人应有明确分工:1人计时、1人搅拌并读出试管内温度计读数、1人填写学习单、1人负责加热并监督。 3.给每组烧杯加约50℃的水,并开始加热。 4.教师在此期间巡视,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几点:

熔化和凝固教案[1]

《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熔化和凝固的基础上,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2.会用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描述物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通过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师生共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知道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2.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对比法,了解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的一种方法。 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优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 难点: 正确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并对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物体状态变化的描述及判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熔化和凝固有哪些规律呢?熔化和凝固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交流 学生回忆、交流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小结归纳 (板书) 1.熔化的规律: 2.凝固的规律: 3.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图片。 议一议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你还见到哪些熔化和凝固现象?对展示的图片进行解释。 学生思考并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介绍 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铁的国家,铸铁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投影商代的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doc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份优秀的物理教案,往往能使学生更能有兴趣的听下去。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液态酒精、计时表、冰块、铁块、保险丝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推进新课 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1)

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1.能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 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 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方法2:从生活事例 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 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 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

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 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 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2.3 熔化和凝固》word教案 (10)

熔化和凝固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 -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新课标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团林实验学校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松香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二、分组实验: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三、汇报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2、实验:探究海波、松香的熔 化和凝固规律 A: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验装置, 指出“水浴法”加热海波的目的 B:投影实验中应观察的现象及 注意事项教师巡查各组实验 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实验中的困 难学生实验后,教师指出:表 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 如何直观形象的体现实验的成 果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 C: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 阶段所处的状态AB段:固态 BC段:固液共存态CD段:液态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 温度不变。松香熔化时吸收热 量,温度不断升高 实验: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小 组分工合作,观察实验现象,记 录实验数据 讨论:可以利用图像描述实验数 据,更加形象直观。 1、海波熔化曲线 2松香熔化曲线 学生利用图像整理实验数据小 组汇报交流 了解海波、松 香熔化时的 现象,以便总 结物质熔化 的规律 学生在合作 中交流,提高 学生的实验 探究能力、观 察能力,使学 生具备一定 的实验数据 处理的能力, 掌握数据处 理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的三种形态。 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熔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像与所学到的知识如物质的熔点等联系起来。 2.要逐步养成关心自然现像的态度,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像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四、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烧杯、液态酒精、钟表、冰块、铁块,五、教学步骤

分析、思考、总结:海波在熔化前温度不断升高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升高为液态:

三三三三、、、、教学课题教学课题教学课题教学课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本章题目是《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出乎学生意料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四四四四、、、、教案设计理念教案设计理念教案设计理念教案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不同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百度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72391.html,/czwl/jszx/tbjx/sj/sj8s/sj8s4/201008/t20100824_715354.htm 五五五五、、、、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熔化和凝固。教材第一次以旁注的形式完整展示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基本要素,并把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和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的发现它们的区别,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难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设计的这一探究活动要求明显高于前面的探究活动。教材安排这一较为成熟的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海波的熔化实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材对此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要探究固体熔化本身的规律,又要把不同类固体物质熔化规律作对比,这种处理节省了时间。在凝固过程中教材没有展开,为学生的继续探究留有空间,教材对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没作太多介绍,也没说明他们给人类带来的不利,这些空间都留给了学生。【百度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72391.html,/view/dda2b06527d3240c8447efdd.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72391.html,/bbs/viewthread.php?tid=1718 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72391.html,/article/browse/244950.jspx 从而更准确地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11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

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经典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课时新授课 单位: 枣庄市薛城区第十九中学姓名:王伟 使用日期: 2012 年 10 月 18 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2.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3.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它们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 难点:实验现象,组织教学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多媒体课件,海波,石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火柴,秒表【教学过程】 北京水立方 以高新科技材料应用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

钢铁熔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物质状态会随着温度变化,在固、液、气三 【播放课件】&【引导点拨】

【小结】&【板书】像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 像石蜡这样的非晶体还有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 【提问】通过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能说出它们的熔化温度分别是多少吗? 【总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书】 【自学指导】 知道冰和常见晶体的熔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熔化图像分析,运用已获得的信息,逆向思维,画出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