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原文译文鉴赏
初中语文文言文李商隐《无题》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唐·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翻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赏析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
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你知道李商隐《无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无题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文解释: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
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
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
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词语解释: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9、灵犀:指犀角。
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
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秘书省期间。
李商隐曾经两度任职秘书省,第一次是开成四年(839),第二次是会昌二年(842),第二次任职不久就离职服丧,直到会昌五年秋才重返秘书省。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无题唐诗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意思: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注释: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
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
韩掾:即韩寿。
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
这里指甄氏。
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
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
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赏析一这首《无题》诗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
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
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高考语文无题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无题原文翻译及赏析高考语文无题原文翻译及赏析无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
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无题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注释: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无题》赏析此诗首联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李商隐《无题》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李商隐《无题》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无题》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无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无题》唐朝: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诗三百首借景抒情爱情诗离别古诗简介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无题》翻译/译文《无题》韵译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无题》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注释1.东风:春风。
2.残:凋零。
3.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4.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5.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6.镜:照镜,用作动词。
7.但::只。
8.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9.夜吟:夜晚吟诗10.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11.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12.殷勤:情谊深厚。
13.看:探望《无题》赏析/鉴赏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的。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注释】:送钩,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东西让人猜。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赏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原文|译文|鉴赏
'这首七律《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任一作:待)
译文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注解
1、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
2、顶:指帐顶。
3、扇裁:指以团扇掩面。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
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
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
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
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
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
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
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
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
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
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
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
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
“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
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
“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
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
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读者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
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