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浪淘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

高中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划指导高一学生心理特点从初中过渡到高中,高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一方面,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

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高二学生心理特点高二是学生心理发展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如果处理不好学习、生活等关系,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高二时,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中,产生孤独与自卑。

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1.“恋爱”现象剧增。

2.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高二学生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性格相近,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分享心中的秘密,友谊的建立逐渐由泛化向固定化、深层次发展。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高三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面对高考和平时的学业压力,心理和智力会出现不对称发展。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

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2】篇〗说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说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说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说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说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浪淘沙》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浪淘沙》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全文共28个字,通过对黄河的描写,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用典,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紧密交织在一起。

刘禹锡的《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诗为其第一首,创作于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一句,描绘了黄河大浪淘沙的壮阔景象,紧接着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将黄河之水与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增添了神话色彩。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原则,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地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曲、簸、涯”三个生字。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浪淘沙》。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等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体会诗人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通过黄河的景象和牛郎织女的典故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浪淘沙》这一词牌名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引导学生回忆与黄河相关的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词——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重点讲解“九曲”“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5、赏析词句(1)提问:词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画面。

(2)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探讨诗人的想象和表达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壮观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分析每句诗文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3.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动静结合等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绘的黄河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

二、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每每吟诵起来,都很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

(板书课题)我们先来听一听,第一首《浪淘沙》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3.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浪淘沙》板书诗题(17.浪淘沙(其一))4.一起读诗题,理解文题结合书中的注释说一说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唐代名曲)(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浪淘沙的意思就是在风浪中淘洗泥沙,这种职业叫淘金者,他们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讨生活。

)5.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 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浪淘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理解《浪淘沙》的内容和主题。

3.感受《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浪淘沙》的内容和主题。

2.感受《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浪淘沙》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短的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喜好程度,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导入新课:呈现《浪淘沙》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的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课文解读:分段解读《浪淘沙》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重点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4.感悟人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来体验和感受。

5.诗歌欣赏: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诗朗读,让学生感受《浪淘沙》的音乐性和艺术美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6.合作阅读:分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浪淘沙》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8.课堂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浪淘沙》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浪淘沙》的部分诗句,并举例说明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收集和整理与海洋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读比赛。

六、板书设计:《浪淘沙》教案一、导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喜好程度二、导入新课:呈现《浪淘沙》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的简介三、课文解读:分段解读《浪淘沙》的内容,解读隐喻和象征意义四、感悟人生:讨论《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五、诗歌欣赏:感受《浪淘沙》的音乐性和艺术美感六、合作阅读:分组阅读和讨论七、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八、课堂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Puxuewang.com〉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

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