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急广播系统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智慧应急广播系统整体建设方案 2

智慧应急广播系统整体建设方案 2

内容管理模块
总结词
具备内容编辑和审核功能,能够实现多种媒体内容的制作和发布。
详细描述
该模块支持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媒体内容的编辑和制作,同时具备内容审核功能,确保发布的内容符合相关 规定和要求。此外,还支持多种发布方式,如定时发布、即时发布等。
04 实施步骤与计划
需求调研与分析
目标明确
明确智慧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目 标,包括系统功能、覆盖范围、 使用对象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技术支持与维护
技术支持体系
建立技术支持团队
组建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负责系统的技术咨询、故障排查和日常 维护等工作。
培训与考核
定期对技术支持团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团队具备专业的技术知 识和技能。
建立技术支持流程
制定详细的技术支持流程,包括问题受理、分析、处理和反馈等环节 ,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优化调整
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 性和易用性。
系统部署与上线
硬件部署
根据智慧应急广播系统的架构设计,部署相应的硬件 设备,如服务器、终端等。
软件安装与配置
安装智慧应急广播系统的软件,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系统调试与验收
对部署完成的智慧应急广播系统进行调试和验收,确 保系统满足建设目标和使用要求。
需求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 咨询等方式,全面了解用户需求 和使用场景。
需求分析
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整理、分类 和深入分析,明确系统的核心功 能和特点。
系统设计与开发
01
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智慧应 急广播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 件和软件结构、数据流程等。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方案(-)项目概述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全国推进应急广播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广播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全国各地应急广播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

2023年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建设符合和实际的应急广播系统。

按照委、区政府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的总体要求,在充分利用各镇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发和传输覆盖基础上,结合各镇村应急信息发布特点,按照应急广播建设标准建设要求,现对应急广播系统1个区级平台、4个镇应急广播分控平台、41个村(社区)分控平台和200个广播终端点位进行规划建设。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的基本应用需求体现在以下方面:1满足地域性应急事件处置需要:承担全区应急信息调度、控制工作,支持各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级平台对所辖区域接收终端的语音广播、分区广播、定时广播和点对点广播。

实现多级平台联动、跨级调度指挥,实现本地应急广播发布需求收集、发布资源整合、调度决策、流程控制等功能。

2.上下系统联动、平台互联互通:与级应急广播平台对接,横向对接各政府部门应急广播信息源,纵向能贯通至镇街道、村社区。

产品可以无缝接入到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同时开放接口,可以实现横向、向下对接,实现全市统一调度管理。

3.实现分级分类分人群的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大多具有局部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应急广播的覆盖也必须实现区域覆盖和点覆盖,实现分级分类分人群定向发布。

4.安全播出,可管可控:安全、标准、可扩展,信息发布可管可控,平战结合。

在技术上采取国密数字签名等高等级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预警信息在发布和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唯一性和不可抵赖性。

在管理上,严格执行节目制审播流程,确保工作人员到位、岗位职责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村村通G无线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村村通G无线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村村通G无线应急广播系统方案一、实现原理二、技术要点1.网络覆盖:基于G通信技术,确保设备在村庄范围内有稳定的网络覆盖,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2.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可通过智能手机、手持广播机等终端设备来播放信息。

终端设备需要预装应急广播APP或者相关软件,支持接收并播放基站发出的广播内容。

3.基站建设:基站是信息传输的关键节点,需要建设在村庄中心位置,以确保信号的覆盖范围。

基站可以通过天线增强信号覆盖范围,提高广播质量。

4.运营管理平台:系统需要建设一个运营管理平台,用来管理广播内容的发布和日常维护。

运营管理平台可以通过网页或者手机APP进行操作,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广播内容的发布和终端设备的管理。

三、应用场景1.突发事件通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地震、火灾等,系统可以通过广播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给村民,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2.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可以与气象部门的数据接口对接,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让村民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3.社区公告通知:系统可以在平时用于社区公告的发布,包括政府通知、活动公告、重要通知等,提高村民对社区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度。

4.文化传播推广:系统还可以用于文化传播推广,定期发布村庄文化活动、传统节日等相关信息,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村村通G无线应急广播系统方案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重要信息传递的应急广播系统。

通过建设基站和终端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平台,可以将广播内容快速传递给村民,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社区管理水平。

在突发事件预警、社区公告通知和文化传播推广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方案一、方案背景及目的应急广播系统是为了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相关紧急信息和指导,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建立的,是一种重要的应急通信手段。

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系统具备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任何时间和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

二、方案内容1.设备保障(1)主机设备:应急广播系统主机设备应具备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

建议采用冗余设计,确保设备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

(2)传输设备:应急广播系统的传输设备应具备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具备较高的传输带宽,以确保信息能够顺利传输到各个终端。

(3)终端设备:应急广播系统的终端设备应覆盖广泛,包括智能手机、电视、收音机等多种设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终端设备应具备接收、解码和播放广播内容的功能。

2.信息发布(1)信息准备:应急广播系统应提前准备好各类紧急信息模板,并制定相关指导和应对措施。

(2)信息发布:应急广播系统应能够实现迅速发布信息,包括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并能够同时向多个终端发送信息。

(3)信息更新:应急广播系统应能够及时更新信息,根据灾害情况的发展变化,提供最新的指导和处置措施。

3.运行管理(1)系统测试:定期对应急广播系统进行测试,确保设备和传输通道的正常运行。

(2)系统维护:对应急广播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及时处理故障和异常情况。

(3)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广播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4)灾害演练:定期组织应急广播系统的灾害演练,以检验系统的运行和响应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4.宣传推广(1)公众意识:加强对应急广播系统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系统的认识和信任度,增强公众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协同机制: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灾害应对的整体效能。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浙江华盈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6月目录一、项目背景 (2)二、项目建设目标 (2)三、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方案 (3)1、需求分析 (3)2、技术方案 (6)2.1农网业务管理系统 (10)2.2 农网指令发布系统 (11)3、系统部署方案 (16)四、系统特点 (16)五、设备清单 (17)一、项目背景党的十七大和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求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特点,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业务,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为了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信息化、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精神,更好的为农业增收、农村经济腾飞服务,为适应新时期广大农民新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充分数字电视产业链上各企业优势资源,各地都对农村信息化项目有建设需求,需要整合低成本机顶盒终端、农村商务信息专区系统、科技、文化类视频内容资源,专用低成本会议电视系统等,一方面搜集整理农业科技、商务信息,及时发布,另一方面通过农户的终端了解农户的最终需求,通过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各方合作共建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项目建设目标以充分体现农网系统的主要功能为目的,建设目标如下:1)提供应急广播、电视短信、村村响等县村应急广播通知功能2)提供农村信息化功能,通过机顶盒终端农村广电网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广播与发布服务。

3)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直播和点播节目,实现电影下乡,让农村用户体验到数字媒体的享受。

消防智慧广播系统设计方案

消防智慧广播系统设计方案

消防智慧广播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一、系统概述:消防智慧广播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智能警报系统,旨在对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进行及时警报,并向安全人员提供相关指导和应急处理方法,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系统组成:消防智慧广播系统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设备包括喇叭、摄像头、控制器、路由器、服务器等。

软件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处理和决策系统、通信系统等。

三、系统功能:1. 火灾检测与报警功能:通过消防传感器监测火灾的烟雾、温度等指标,及时发出警报信号,触发广播系统。

2. 视频监控功能:通过摄像头系统实时监控场所内的情况,对发生的火灾进行实时视频监测,便于安全人员了解情况。

3. 语音广播功能:通过喇叭系统进行语音广播,告知人员火灾发生的位置、逃生路线和注意事项等,提供应急处理方法和指导。

4. 数据处理和决策功能: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对火灾报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给出应急决策和行动方案,为安全人员提供指导。

5. 通信系统:系统将火灾报警信息及时传输给消防部门、安全人员等相关方,确保及时应对火灾。

四、系统特点:1. 自动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火灾情况,自动触发报警,并进行应急处理。

2. 智能化: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处理和决策系统进行智能分析,提供准确的应急处理方案。

3. 实时性:系统的报警和广播功能能够在火灾发生后立即响应,提供实时的警报和指导。

4. 可靠性:系统采用分布式硬件设备和冗余设计,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五、实施方案:1. 设备安装: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喇叭、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并进行联网和配置。

2. 系统部署:搭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安装和配置软件系统,并与硬件设备进行连接和测试。

3. 数据采集与处理:建立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火灾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4. 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摄像头设备,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火灾情况。

2023-城市农村智能应急广播建设方案-1

2023-城市农村智能应急广播建设方案-1

城市农村智能应急广播建设方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日益迅速,环境、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建设城市和农村智能应急广播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就来阐述一下城市和农村智能应急广播建设方案的步骤。

一、制定并计划建设方案
制定明确全面的城市和农村智能应急广播建设方案,并确定相应的建设地点,同时考虑周围环境和用户数量等。

二、安装必要设施
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安装应急广播主机、应急接收终端、广播喇叭等必要设施,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三、配备应急系统人员
为建设和维护城市和农村智能应急广播系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和处理紧急情况。

四、完善应急预案和接收体系
建设应急广播系统,就必须完善应急预案,使广播系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响应紧急事件,并保证及时传递信息。

同时,建立完善的接收体系,让广播信息传达到用户手中。

五、加强社会宣传
经过建设和完善的城市和农村智能应急广播系统,要加强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应急系统,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使得这项应急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建设城市和农村智能应急广播系统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
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我们需要从规划、安装、配备、完善、宣传等方面全力支持和推进它的建设。

只有使之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才能在未来的事故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维护我们的社会安全和发展。

街道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街道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街道应急广播系统方案1. 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于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快速有效地传达信息对于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减少损失至关重要。

街道应急广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急通信工具,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提醒和指导公众做出正确的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种街道应急广播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应用场景等。

2. 系统组成街道应急广播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2.1. 广播发送设备广播发送设备是应急广播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发送广播信号。

广播发送设备可以采用高频调制解调器,通过天线将信号发送到接收设备。

广播发送设备应具备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并能够快速调整广播频率和范围。

2.2. 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是公众接收广播信号的终端设备,它可以是智能手机、广播接收器或者其他可联网设备。

接收设备需要能够接收并解码广播信号,并将解码后的信息以声音或文字的形式输出给用户。

2.3. 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核心,负责对广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

控制中心应具备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可以通过该界面实时监控广播设备的工作状态,并能够远程控制设备的操作。

2.4. 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传输网络是广播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它负责传输广播信号。

数据传输网络可以采用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如光纤、卫星、无线电波等。

数据传输网络需要具备高速、可靠的传输能力,以保证广播信号的快速传输和广播覆盖范围。

3. 工作原理街道应急广播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1.广播发送设备发送信号:控制中心向广播发送设备发送应急广播信号,广播发送设备通过天线将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出去。

2.接收设备接收信号:公众使用接收设备接收广播信号,接收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和设置的偏好自动接收相应的广播信号。

3.解码信号:接收设备对接收到的广播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信息以声音或文字的形式输出给用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急广播将成为建设美丽和谐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广播系统为例,介绍了其管理平台、传输覆盖网络、接收终端,以及应急广播的安全性设计和系统功能特点,以期为应急广播建设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以“先进、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经济、适用”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哈密市现有的广播电视覆盖资源,建立依托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和调频同步广播的“市、县、镇、村”四级贯通的全市应急广播系统,达到集中、四级分控管理。

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满足四级应急信息发布和应急指挥需求,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应急预警信息统一、快速、可靠发布以及发布过程的可管可控,将全市预警信息在1分钟内(全自动模式)或5分钟内(人工播报审核模式)传送到目标群众。

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包括市、县、镇、村四级应急广播管理平台,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具备与同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上级应急广播平台对接的接口,实现应急广播发布
信息的接入、采集和传输。

应急广播管理平台由调度指挥系统、制作播发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三大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传输覆盖网络
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点多面广、居住分散,应急广播方案以“有线共缆+IP网络”传输为主,“调频FM”无线覆盖为辅,4G网络为备份,并通过电话通信系统实现有线和无线通信互联互通,形成面向市县城区、乡镇社区、城乡及自然村的综合信号覆盖网络,实现应急预警广播的高质量传输和无盲点覆盖。

接收终端
应急广播系统终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应急广播音柱终端(广播收扩机+音箱)和应急广播收扩机+大喇叭终端,覆盖农村等地区。

二类是应急广播智能终端、户外大屏接入终端和公共广播对接终端,利用现有的村级大喇叭扩音设施、楼宇及学校公共广播、城市公共场所大屏幕等播出设施,可以独立承担远程激活、紧急播出的功能,扩大应急广播信息的覆盖面。

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运行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由安全策略体系和安全组织体系组成;信息安全运行体系由安全运维服务建设和安全管理平台建设组成;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在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上采用了多种有效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措施,能够在多层次上以多种方式实现安全防护。

系统功能特点
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市、县、乡镇、村四级联机远程操作,可以点对点的寻址可控播出,并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广播,可满足实现四级可控、三级插播、上级优先、应急优先的功能。

(1)市、县、镇、村四级管理系统和播出终端均应具备电话远程控制播出和GPRS信息远程播控的能力,上一级平台能够控制所辖区域内的任一前端和接收设施以及终端设备开/关、可控制终端所有广播参数。

(2)市、县、镇、村四级应急管理平台具有电话和短信插播功能,短信插播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语言播报,电话和短信插播要求快捷、安全、操作简单,权限仅为紧急广播,日常广播不得随意使用电话和短信插播功能。

(3)市、县、镇、村四级平台均应在没有上级信号支持的情况下具备独立播出能力。

村级在设置广播室的情况下,可通过通讯工具或其他方式实现村级信息的插播。

(4)应急状态下,可按照应急播出优先原则实现各级系统的应急插播,应急插播时可直接点亮紧急信号灯,同时接收终端的音量自动调整为最大状态,应急广播结束自动恢复到设置值。

威而信实业始终专注于各种通信和软件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并深入到客户的实际应用中,为各行业客户打造卓越的融合通信产品和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各种通信手段和信息交互的完美融合,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提供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