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的流变特性
烧伤后的白细胞流变行为及其调控

IAM. C 1的相 互作 用 主要 介 导 上 皮 细 胞 与髓 系细 胞 的黏 附 。 C 1 b C 1 D l / D 8亦 能 与 补 体 蛋 白 C b作 3 用 。C 1 cC 1 D 1/ D 8主要参 与细 胞 与 内皮 细胞 的相 互
引起 白细胞 发 流动。正常状态下 的微静脉, 因其血流速度 较微 动 管 内皮细胞 并 激 活 白细 胞 和 血 小板 , 生流 变行 为异 常 。血 管 内皮 细胞 、 白细 胞 结 构 和 脉减 慢 , 时可看 见 白细胞 在微 静脉 内流 动 , 有 主要 呈 功 能 改变及 血 液 微 环境 变化 的共 同作 用 下 , 引起 白 贴壁 翻滚样 流 动 , 滚 的速 度 较快 , 翻滚 的 白细胞 翻 且 细胞 趋边 性增 强 , 为 之 后 的 白细 胞 与 内皮 细 胞 间 也 通 常不变 形 , 不 与血管壁 黏 附 , 也 一般 所见 到 的 白细 黏 附打 下 了基 础 。 胞数 量较 少 。 白细胞 在 微 血 流 中不 是 均 匀分 布 的 , 2 .白细胞 黏 附性及 其 在 烧伤 后 的变化 : 细 胞 从 其分 布 主要 受血 流切 应力 影 响 , 当微 血 管 内血 流 处 流 变学 的角度 分析 , 白细 胞黏 附 受两种 力 的 影响 , 一 于低 切应 力 时 , 白细 胞 主要 出现在 血流 柱 的最 外 层 , 是血液在流动时与血管壁 间产 生的切应力, 阻碍 是 随 着切应 力不 断增加 , 白细胞 则 逐 渐 向血 流 中心 层 白细胞 贴壁黏 附 的主 要 力量 ; 二是 血 液 流 动过 程 中 集 中。 另外 , 流 中 白细胞 分 布 与其 周 围 的红 细 胞 血 白细胞 与血 管 内皮 细胞 间产 生 的黏 附 力 , 促 进 白 是 状 态有 一定 关系 , 高切 应 力和 ( ) 红 细胞 聚 集 在 或 无 细胞贴壁黏附的主要力量 引。在正常情况下, 血管 时, 细胞 主要分布在血流 中心, 白 即轴流 区; 而在切 内不存 在促进 白细胞 黏 附 的 因 素 , 因而微 动脉 及 微 应力降低和( 红细胞聚集增加 时, 或) 白细胞分布在 静脉 内均 见不到 白细胞 贴 壁黏 附。观 察 正 常 家兔 肠 血流边缘, 即缘流区。因此, 内微动脉和毛细血管 体 系膜 微 循环 , 可见 微 动 脉 流速 快 , 白细胞 黏 附 、 无 嵌 中难以见到 白细胞的流动, 而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 塞 及 白微栓形 成 ; 微静脉 流速 慢于 微 动脉 , 见少 量 可 白细胞 贴 壁 翻 滚 而过 , 见 白微 栓 形 成 …。然 而 , 未 D I1 .8 7 c ..sn 17  ̄4 0 2 1 .6 0 4 O :0 3 7/ maji .6 3 5 .0 10 .o s 烧伤 后机体 发 生一 系列 的改 变 , 应激 反 应、 血 容 如 低 基金项 目: 河北省 自然科 N ̄ (o 5 1C 0 10 00 32 5 、 2 12 6 8 ) 量、 炎症 反应 等 , 白细胞 黏 附力 增 加 , 当黏 附力 高 于 作者 单位 :50 1 石 家庄 , 北医科 大学第一 医 院烧 伤整 形 00 3 河 切 应力 时 , 白细胞 出现附壁 现 象。在 动 物烧 伤 早期 ,
白细胞与微循环

白细胞与微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从生物化学角度对白细胞如何实现其免疫功能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很少从生物物理角度对其在微循环中的作用予以重视。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对白细胞的流变行为及其在微循环中的作用,有了初步地认识。
现有的资料表明,在血液流动过程中,白细胞或多或少靠边、粘附及变形行为除与生化因素密切有关外,力学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也就是说白细胞在体内生理功能的发挥与其在血流中的流变行为也有密切关系。
此外,白细胞的流变行为对微循环的灌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白细胞的靠边行为是指血流牛的白细胞向管壁处移动,多发生在微静脉或邻近的毛细血管,这些微血管中血流缓慢,红细胞易聚集呈较大的颗粒,一般情况下,较大的颗粒多处在血流的轴心,而将白细胞挤向管腔的边缘。
白细胞的变形不仅包括在趋化因子作用下的主动变形,而且也包括白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的被动变形。
被动变形过程包括一个快速变形相和一个逐渐变形的缓慢变形相,整个变形过程需时较长,恢复也较慢,外力消除大约需要数秒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的球形。
被动变形所需的切应力也较大,约为红细胞的5-7倍,病理情况下则更高。
3以上时,直径为5μm的毛细血管将有一半的时间停止血液灌流,也就是说,由于白细胞变形缓慢,心肌和骨骼肌中的毛细血管将有1/2因白细胞阻塞而停止血液流动,这将使这些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注受到很大的干扰,甚至出现严重障碍。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
前体细胞(precursors)
各类终未血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三)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点 1.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2. 多向分化能力 3. 增殖潜能大 4. 表面标志
女 性:37~48% 新生儿:55% 细胞比容反映了全血中血细胞数量的相对值
(-)颜色
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为红色,故血液为红色 动脉血液红细胞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液红细胞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进餐之后,(摄入脂类食物)血浆中悬浮
很多脂蛋白微滴而变得混浊
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 细胞组成 2.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细胞需要的两类物质:
可溶性造血生长因子 与膜结合的粘附分子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二)造血微环境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由骨髓基质细胞合成和分泌,充填在细胞之间
物质组成:
①胶原,主要是Ⅰ、Ⅱ、Ⅲ、Ⅳ型胶原 ②糖蛋白,以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2.红细胞的作用: 运输O2和CO2 缓冲功能 免疫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三)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原料: 蛋白质由食物提供
铁每日需20~30mg ,有两方面来源: 一是食物提供; 二是内源铁 铁缺乏可造成小细胞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表面水化膜、布朗运动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医学基础知识: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以及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以及功能
【单选题】一位寄生虫感染的患者,体内明显增多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巨噬细胞
【答案】B。
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以及功能:
一、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吞噬和分泌。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它的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活性都很强,其吞噬对象主要是细菌,也吞噬异物。
当细菌入侵时,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区域产生的趋化因子作用下,自毛细血管渗出而被吸引到病变部位吞噬细菌。
故中性粒细胞一般参与的是早期炎症。
(2)嗜酸性粒细胞:基本上无杀菌作用。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释放肝素、组胺、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可引起荨麻疹、哮喘等Ⅰ型超敏反应。
(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属于同源细胞,它们的分泌物相同,作用也基本相同)
(4)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为单核细胞,进入组织中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游走速度慢但具有比中性粒细胞更强的吞噬能力。其发育形成的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细胞。
(5)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①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②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自然杀伤细胞能杀伤肿瘤细胞和被病毒及胞内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人体血液系统中白细胞迁移机制解析群体特征匹配

人体血液系统中白细胞迁移机制解析群体特征匹配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在人体的血液系统中,白细胞的迁移机制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群体特征匹配的角度,对人体血液系统中白细胞迁移的机制进行解析。
白细胞是一种多样性细胞群体,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这些细胞根据功能和受体不同,在体内具有不同寿命和迁移特性。
白细胞的迁移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来实现的。
白细胞的迁移过程可以分为血液-内壁反应、调理粘附、趋化反应和转移等几个步骤。
在血液-内壁反应中,白细胞会通过血液流动将其带到血管内壁,并通过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的介导下,白细胞会迁移到炎症部位或受伤组织。
在迁移的过程中,白细胞通过调理粘附在血管内壁上,并释放介质来增强趋化作用。
最后,白细胞转移到目标组织,参与免疫应答或炎症反应。
白细胞的迁移过程中,群体特征匹配起着关键的作用。
群体特征是指白细胞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如表面受体的表达、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等。
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白细胞会受到局部炎症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的诱导,从而引导白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发挥免疫应答的功能。
这种趋化因子与白细胞表面的趋化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导调节白细胞的迁移和激活。
除了趋化因子和趋化受体的作用外,白细胞的迁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等。
细胞外基质蛋白可以提供一个支架,为白细胞提供黏附和迁移的基础。
细胞间黏附分子则参与白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作用,调节白细胞的迁移速度和方向。
研究表明,白细胞迁移的群体特征匹配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在人群中,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的白细胞的群体特征可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对炎症或感染的应答不同,进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为了准确了解人体血液系统中白细胞的迁移机制和群体特征匹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白细胞的流变特性

白细胞的流变特性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白细胞不仅在体内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理特性,称为流变特性。
流变特性是指液体在流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包括粘度、变形能力和聚集性等方面。
本文将对白细胞的流变特性进行探讨。
一、白细胞的粘度白细胞的粘度是指其阻碍流动的程度。
由于白细胞的形态多样,大多数白细胞都是不规则形状,表面具有突起和伪足等结构。
这些结构会降低流体的速度,并增加阻力。
此外,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也会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粘度。
研究表明,在炎症等疾病状态下,白细胞的粘度明显增加,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流动性。
二、白细胞的变形能力白细胞的变形能力是其在流动中调整形态以通过狭窄的血管间隙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可以通过血管壁的微小孔隙进入组织间隙,以执行其免疫功能。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白血病等,白细胞的变形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使其无法正常穿过血管壁,从而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三、白细胞的聚集性白细胞的聚集性是指它们在流动中相互聚集的倾向。
这种聚集性主要是通过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在炎症反应或感染状态下,白细胞的聚集性会增加,形成白细胞聚集体,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另外,白细胞的聚集性还与体内的某些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密切相关,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的聚集性来影响免疫反应的进行。
总结: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系列流变特性,包括粘度、变形能力和聚集性等方面。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白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和生理活动。
研究白细胞的流变特性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白细胞的流变特性,以更好地认识其与疾病的关系,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
缺氧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特性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瓶循琢学 杂 ,07 1 ( )2 ~2 志 2 0 ,7 4 :0 2
◎ 2 0 CHI S OUR L OFMI 0C R LA O 07 NE E J NA CR I CU TIN
缺氧对大 鼠软脑膜微循环 白细胞流变特性的影响
压 3天 ; 性 缺 氧 组 ( 慢 6只 ) 50 0m 连 续 减 压 3 , 0 0
天, 急性 缺氧 和慢性 缺氧组 每天 开舱 3 n补充水 0mi
和饲 料 。低 压 氧 舱 内 温 度 2 4~ 2 。 湿 度 5 5 C, 8~
6 , 风 量 2 0m。 垂 直 风 速 0 0 s 0 新 0 , . 2m/ 。
针挑起 并取 走骨 片和颅 骨 内板 , 骨腊 止血 , 无菌生 理
成 年健康 Wi a 大 鼠 1 sr t 8只 ( 由第 三 军 医 大学
实验动 物 中心 提供 ) 体 重 1 0 2 0 g 雌 雄 不 拘 。 , 8 ~ 1 ,
随机 分 为 3组 : 氧对 照 组 ( 常 6只 ) 平 原 喂 养 ; , 急性 缺氧组 ( 6只 ) 低 压 氧 舱模 拟 海 拔 50 0m 连 续 减 , 0
[ 者 单 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 军事 医学系病理 作
生 理学 与 高 原 生 理 学教 研 室 , 军 高 原 生 理 与 高 原 病 研 究 重 点 实 验 全 室, 邮政 编 码 重 庆 4 0 3 008
动物 呼吸机 吸人 常氧气 体 , 稳定 3 i 录像 记 录 0r n后 a
常氧状 态下 软脑膜 微循 环状况 。急性 缺氧 组动 物第
4天 出舱 后 进 行 实验 , 术 及 颅骨 窗 制 备尽 可 能 迅 手
白细胞(血液细胞)详细资料大全

白细胞(血液细胞)详细资料大全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正常成人总数为(4.0~10.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
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基本介绍•中文名:白细胞、白血球•外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分布:血液、淋巴,及各组织中•大小:7-20微米•正常成人数量:(4.0~10.0)×10^9/L•所属人体系统:免疫系统简介,生理特性,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种类划分,颗粒白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原理,正常值,升高,降低,减少症,定义,诊断要点,辅助检查,处理原则,用药方案,建议,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简介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x 10 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
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生理特性多数白细胞仅在血液中稍作停留.随后进入组织中发挥作用。
,因此,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挤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三、白细胞的聚集 白细胞活化刺激物可引起白细胞快速可逆的 聚集。其聚集体为几个白细胞组成的团块。
白细胞 聚集
阻塞下游 小血管 某些缺血性疾 病及心肌损伤
白细胞释放 毒性物质 损伤血管壁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四、白细胞的变形性(deformability) 1.主动变形: 无外力作用,消耗自 身能量,自发变形。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五.白细胞的嵌塞(impaction)
白细胞暂时堵塞微血管入 口处、分支处或粘附于血管 壁,从而引起血流缓慢或暂 时断流的现象。
v v
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少,嵌塞少见。
疾病时
组织缺水缺 氧、休克 白细胞数量↗ 变形能力↘ 微循环 障碍 毛细血管 内△p ↘ 大量WBC 嵌塞、t ↗
如炎症时,白细胞在 该处毛细血管处主动变形,渗出血管进入组织间 隙,集中到炎症反应区,用伪足包裹微生物形成 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巨噬细胞吞食细菌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WBC趋边流动 ;
WBC趋边流动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2.红细胞浓度和聚集对白细胞趋边流动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血流速度为1.2mm/s时, H=0% , 有99%白细胞在细管中心区流动; H=10%,有34%白细胞趋边流动; H=40%,有47%白细胞趋边流动。
低切下,红细胞浓度越高,趋边越明显。
正常和病理情况下的白细胞流变特性
引起可比较的变形所需的切应力(×102Pa) 200C 370C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时的粒细胞 急性粒细胞白血 病时的原粒细胞 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时的粒细胞 原始淋巴细胞 正常红细胞 15 20 14 23 12 18 1 1
21
23 3
1
1 2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结论:dw>dR ,变形能力<红细胞 实验证明:
v
白细胞开始变形到通过毛细血管所需时间比红 细胞长1000~2000倍, 由于变形能力差,线度大于红细胞,流经毛细 管时,常因不能及时变形,致使其缓慢通过毛 细管或阻塞细微血管入口处…
Hemorheology源自微循环障碍炎症时、 血脂↗时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白细胞粘 附性↗ 白细胞释 放反应 通过多种途径 损伤血管细胞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毛细血管的管径最小,白细胞易接近血 管,是否易渗出 后细静脉管段切边率 最低,白细胞粘附率 ↗ ↗,更易在此处渗 出!
Hemorheology
炎症时,血浆成份改变,红细胞更易聚集,白细 胞更易趋边流动。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二、白细胞的粘附性(adhesiveness) ————白细胞粘附在小血管内壁的现象
粘附机制与化学因素有关也与流体力学因素有关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粘附力约为4×103N/cm2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最新发现:急性心肌缺血
后,由于缺血区的灌注压 急剧降低,数小时后即可 出现较多的白细胞浸润并 阻塞毛细血管,从而加剧 心肌缺血状态。
白细胞数量达到20×103个
/mm3时,小于5μm的毛细 血管有一半时间嵌塞而使 血液滞流!
Hemorheology
20
H
实验发现: 利用白细胞抑制剂或抗白细胞血清治疗心 肌缺血可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改善心肌缺血
和缩小梗死范围。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总
结
血小板的流变特性: 粘附、聚集、收缩、释放 血栓好发部位的流态: 障碍物处、狭窄处、分支处、弯曲处 涡流对血小板作用:提供聚集场所
流态对管壁的作用及对血栓形成的意义: 压力作用、切应力作用、流动分离作用、湍流作用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二.分类 根据其形态差异
20~40%
3~8%
和细胞质内有无
特有的颗粒可分 为两大类五种细 胞。
0.5~5%
50~70%
0~1%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三.功能
防御外来侵袭 , 执行免 疫与吞噬作用 , 参与炎症 反应。在炎症、伤口愈合 和其它生理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
2.被动变形: 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速度比红细胞慢但比主动变形 快,所需应力较大变形后的恢 复慢。
研究表明:白细胞的η内≈红细胞η内的2000倍 球形指数Si>>红细胞; 短暂受力时,表现弹性响应。
可见,白细胞的刚性>>红细胞。
另外,白细胞的变形性还受环境条件影响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由骨髓产生到完成生理功能分两个时期: (1)循环于血液中——非活动期 (2)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完成生理功能 ——活动期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2 WBC的流变特性
一、WBC的趋边流动 (flowing to Blood wall) ---在血流缓慢流动的状态下,WBC靠近管壁流 动的现象。
3.为什么说涡流为PLT的聚集提供了场所?
4.血栓好发部位的血液流态有什么特点?对血栓 形成有什么影响?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Thanks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WBC数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数越少,15岁
时达正常值;
与时相有关,下午2:00最多,凌晨最低; 运动有关,激烈运动时增加,停止运动数小时
后恢复原水平
在粗大血管中,WBC在全血中所占比例很小,
对全血的流变性影响可忽略,在小(微)血管中, WBC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十分显著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WBC缺血 区被激活
释放反应、 活性物积聚 再灌注后部分 区域出现“无 复流”现象
血管收缩 管腔狭窄 更多毛细 管被嵌塞
可见白细胞与微循环的关系是双相的:
白细胞的流变性影响微循环,微循环灌注状态也
会影响白细胞的流变特性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η
WBC悬浮液 RBC悬浮液
大血管中,血流速度快,管壁切应力大; 小血管中,血流速度慢,管壁切应力小; 细静脉中,血流速度、管壁切应力更小,
所以粘附多发生在小血管尤其是微静脉中。
粒细胞在血管内约有一半粘附在小血管壁上, 另一半参与血液循环。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壁→管径↘ →流阻↗ →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疾病情况下: 如炎症,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加; 伤寒、严重败血症,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个/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 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
v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影响白细胞趋边流动的因素:
1.切变率对白细胞趋边流动的影响
体内观察结果: 毛细血管中 较高,趋边流动不明显; 毛细血管后静脉中, 较低,趋边流动明显。 体外实验观察结果: 用抗凝人血,通过d=69μm的毛细管,结果表明: 低切时,白细胞主要出现在最外层,靠管壁流动; 切变率增加→WBC向管轴集中,与体内观察同。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白细胞的流变性
Hemorheology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1. 形态和功能 一.形态 未变形的白细胞呈 球形,膜表面有突 起状或皱褶。
直径在7~20μm之间
健康成年人, 安静时: 剧烈运动、疾病时,数 4000~10000个/mm3 目明显增加。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总
WBC的形态、功能
结
WBC的流变特性:
趋边流动(切变率、RBC浓度和聚集)、黏附、 聚集、变形(主动变形、被动变形)、嵌塞
Hemorheology
第六讲 白细胞的流变性
思考题
1.白细胞的粘附多发生在哪些部位,粘附后会对 肌体产生哪些影响? 2.白细胞变形性的分类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