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影响的因素

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影响的因素

0 引言
血 常规 及凝血 常规检验 是临 床较多 的项 目,检验人员 知 晓 并 能控 制好 分 析前 变 异对 保证 血 常 规及 凝 血 常规 检验 结 果 的 准确 性 和可 靠性 极 为重 要 。本 文探 讨 了分析 前标 本 采 集 、放 置 时 间及方 式 对血 常 规 和凝 血 常规 检 测结 果 造成 的 影 响 ,现报 告如下 。
发生 浓缩 ,影 响 了 血细 胞计 数 结果 。所 以我们 认 为 标本 的 采 集 过程 是 保证 标 本质 量 的重 要 环节 。采 血 时应 尽 量统 一 采 血姿 势 ,正确 使用压 脉带 并保 证 l mi n内采 血完 毕 ,如果 需要 重复使 用压 脉带时应换 另一侧 采血 。
2 0 8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1 7期

医 学检 验 ・ 血常规 、血 常规分析前影 响的因素 谢 艳 芬
( 云南省保 山市第一人 民医院 检 验科 ,云南 保 山 6 7 8 0 0 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 常规 、凝血常规分析前 的影响 因素 。方法 选择健 康成年志愿者 7 2 例 ,采集血样进行血 常规 、凝 血常规项 目 检 测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 学分析 。结果 压脉 带时间对血常规测 定结果 的影响 ,红 细胞数 f m3 c )白细胞数 ( WB C ) 和 血红蛋 白浓度 ( HG B ) 测定结果前两分钟无变化 ,3分钟 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数 ( P L T 1 在 三个时 间点 变化差异都 有统计 学意 义。离心前后 标本放置 2 h对凝血 4项测定结果 的影 响,凝血酶原时 间 f P T 1纤维蛋 白原 f F I B ) 凝血酶时间 ( T T )结果没有 变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 P T T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离心前后 标本放 置 4 h对凝血 4 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F I B无变化 ,P T 、AP T T、T T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标本采集和放置时 间及 方式都会 对检 测结果产 生影响 ,重视 并控 制分析前影响 因素 ,能极 大地提 高临床 实验 室检 验结果的准确率 ,为临床 医师诊 断和 治疗 提供 更可靠的信 息。 关键词 :血常规 ;凝血 常规 ;影响 因素 ;分析前变异 中图分类号 :1 1 4 4 6 文献标识码 :B DO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7 . 1 5 6

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用全 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 血常规检 验时 , 最好选用原 装配 套试剂 , 检查校准用 的标准物 是否在有效 期 内, 观有无变化 , 外
然后连续测定标 准物 1 次 , 1 1 第 次数据不用 , 从第 2次到 1 1次 计算均值 、 标准差 、 绝对误 差和相对误差 , 检查 测定结果是 否达
12 标 本 的保 存 、 送 及 测 定 时 间 患 者 标 本 应 有 明确 标 记 , . 运
作规程进行操作 。校准仪器前应彻 底清洗等, 然后 测定空 白试 剂 本
底 要符 合 要 求 。
4 试 剂 因 素
与医师申请单 内容相 符; 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 ; 标本采集后应立 即送检 , 尽快检测 , 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 。因为标本保存 尽
浅 析 血 常 规 检 验 的 影 响 因素
杜 之 涛
普 兰店市第二人 民医院( 宁 普 兰店 162 ) 辽 122
【 关键词 】 血常规检验 ; 影响 因素
在 医 学技 术 不 断 发 展 的今 天 , 液 分 析 仪 的 灵 敏 度 和 准 确 血
增 高 。进 食 喝 水 后 , 液 会有 生理 性 稀 释 作 用 , B 和 H 血 RC b检 测 结 果会 有 所 下 降 , 烈 运 动 后 血液 浓 缩 , 时 采 集 血 液 标 本 可 使 剧 此
凝集等 ) 可干扰 白细胞计数 。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 在 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 中 , 稀释倍数 和计数容量 是最重要 的
设 计 指 标 之 一 。准 确 的 稀 释倍 数 和 稳 定 的 测量 容 量 是 血 细胞 检
测 的又一重要基础 。稀释倍数过低 , 会形 成细胞排 队通过传感

血常规白细胞常见干扰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常见干扰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常见干扰因素
一、有核RBC
由于正常情况下RBC的数量约是WBC的1000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其比例显著假性增高。

特别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RBC,它不能被稀释液破坏,而使WBC计数偏高。

部分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会提示有核RBC存在,部分五分类仪器(迈瑞BC-6800/6900等)也会计数有核RBC并自动校正而直接给出准确的WBC计数结果。

纠正措施:手工分类计数100个WBC遇到的有核RBC数,依据WBC校正公式进行计算
二、巨大PLT标本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液中可能出现与WBC大小相同的巨大PLT,这些巨大PLT被当作WBC计数,使WBC假性增高。

纠正措施:用手工方法对WBC进行计数。

三、难溶血或溶血不良标本
严重肝病患者由于RBC膜抗溶性增强。

纠正方法:采用手工方法计数WBC;用某些不受干扰的仪器检测,排除干扰。

四、高浓度胆红素
高浓度胆红素影响WBC的计数和分群。

在游离胆红素为192.1μmol/L时,对WBC的计数和分群影响很小,256.1μmol/L时影响显著,384.1μmol/L时对WBC的计数影响显著,仪器无法分群。

纠正方法:采用手工方法计数WBC。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概述
样本采集
采血部位、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等因素可 能影响样本的质量和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Hale Waihona Puke 样本处理样本的保存、运输和 处理过程中的不当操 作可能导致样本变质 或污染,进而影响检 验结果。
检验操作
检验操作的不规范、 不准确可能导致检验 结果的不准确。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性能、校 准和维护情况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 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血常规检 验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
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试剂和耗材
试剂和耗材的质量、 纯度和有效期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02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01
02
03
性别
不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存 在差异,如女性血红蛋白 浓度平均值高于男性。
年龄
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不 同,如儿童和老年人的红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 数可能高于成人。
昼夜节律
昼夜变化可能影响血常规 检验结果,如夜间白细胞 计数可能升高。
饮食因素
饮食状况
饮食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饱食后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
饮食成分
摄入不同食物成分可能导致血常 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如摄入大 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 低。
药物因素
药物种类
服用不同药物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 果,如抗生素、抗凝剂等。

血常规结果影响因素

血常规结果影响因素
2
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相关因素 1.抗凝剂 EDTA-K2是血常规中普遍使用的抗凝剂,而这种抗凝剂能加快血小板的凝
集,最终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等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EDTA依赖 性假性后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因为EDTA盐抗凝时会引起血小板互相聚集, 最后出现卫星现象,导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准确计算出血小板的数 量,因此,临床上需要严格按照医学上规定的血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对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诸多标准详细检查。
8
7.标本自身 标本自身的因素也会对血细胞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 ,其中血小板计数最容
易受干扰。由于血小板计数的阈值是 2~24fL ,3~20fL 为准确计数阈 值 ,20~24f为血小板计数的漂浮阈值。当小红细胞体积 < 24fL 时 ,计入血 小板 ,使血小板假性增高;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 ,计入红细胞 ,使血小板 计数假性减低。 有核红细胞增多会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淋巴细胞分群中也可能存在体积稍小的嗜碱性粒细胞 ,使淋巴细胞分类计 数假性增多等。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也应 相应提高,但在实际操作阶段,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患者在接 受诊治时常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治疗, 尤其血常规检查是诊治的首要环节,这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在检查 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检验操作流程。
足,大量伪足快速聚集,
导致部分细胞分析仪检测为淋巴细胞,从而得出白细胞计数偏高和血小板
计数偏低的检验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自身即会发生凝集,但由于抗凝管中的EDTA-K2对 血小板凝集具有抑制作用,使得血液中的血小板假性聚集现象被消除,细 胞群释放,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球状态,伪足随后消失,这时血液样本中 的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值。末梢血静置10min、30min后血小板计量数明 显升高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❸影响因素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

(罕见)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血常规检验影响的因素

血常规检验影响的因素

血常规检验影响的因素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1]。

笔者翻阅国内血常规检验的相关报道和根据经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人为、生理、仪器、试剂等因素。

现总结如下,以供临床检验参考。

1 人为因素1.1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

根据各类文献报道[2~4],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

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应注意:(1)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2)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3)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7)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5],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8)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

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 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后测定;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6,7]。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摘要】血常规检验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要想获得准确的、能真实反映患者实际情况的检测数据,除了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正常的质控工作以外,实验室检验还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的相关数据的进行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主要用于帮助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还用于某些治疗的监护,是临床医学检验以血液检验应用范围最广,利用率最高,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随着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用显微镜进行血细胞手工分析已经被血液细胞分析仪所取代,随着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自动化应用和质量控制深入,血常规的检查质量工作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然而临床工作中仍发现一些结果与临床资料不相符,研究发现这种误差多数来自分析前的标本质量,少部分来自分析过程中引起的,因此从制标本到贮存、运送到分析得出结果,其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不容忽视。

1.可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一些因素1.1 标本的收集时间。

某些生理因素,如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在一天之内,白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应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理条件下进行,以资比较和进行动态分析,那么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就有需要对病人何时采血进行指导。

药物也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影响,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原发病所致),从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会以致误导了医师的诊断,因此最好在服药前采血。

如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抗菌药物引起白细胞减低;输过血及输过液的病人,血常规检查最好是在输完24后小时才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

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

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

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

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

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钴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