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结果影响因素

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相关因素 1.抗凝剂 EDTA-K2是血常规中普遍使用的抗凝剂,而这种抗凝剂能加快血小板的凝
集,最终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等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EDTA依赖 性假性后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因为EDTA盐抗凝时会引起血小板互相聚集, 最后出现卫星现象,导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准确计算出血小板的数 量,因此,临床上需要严格按照医学上规定的血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对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诸多标准详细检查。
8
7.标本自身 标本自身的因素也会对血细胞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 ,其中血小板计数最容
易受干扰。由于血小板计数的阈值是 2~24fL ,3~20fL 为准确计数阈 值 ,20~24f为血小板计数的漂浮阈值。当小红细胞体积 < 24fL 时 ,计入血 小板 ,使血小板假性增高;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 ,计入红细胞 ,使血小板 计数假性减低。 有核红细胞增多会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淋巴细胞分群中也可能存在体积稍小的嗜碱性粒细胞 ,使淋巴细胞分类计 数假性增多等。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也应 相应提高,但在实际操作阶段,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患者在接 受诊治时常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治疗, 尤其血常规检查是诊治的首要环节,这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在检查 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检验操作流程。
足,大量伪足快速聚集,
导致部分细胞分析仪检测为淋巴细胞,从而得出白细胞计数偏高和血小板
计数偏低的检验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自身即会发生凝集,但由于抗凝管中的EDTA-K2对 血小板凝集具有抑制作用,使得血液中的血小板假性聚集现象被消除,细 胞群释放,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球状态,伪足随后消失,这时血液样本中 的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值。末梢血静置10min、30min后血小板计量数明 显升高
白细胞计数解读

白细胞计数解读作为血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防卫作用,也就是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拿一句比喻来说,白细胞是抵御一切外来「敌人」的中坚力量,长期与一切的「非己分子」进行着殊死搏斗。
马克思的观点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一切事物都要辩证看待,当机体炎症反应过重或者发生超敏反应时,白细胞就会造成自身组织损伤了。
还有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久治不愈,都是因为我们的白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非己成分」,错把自身组织当成了攻击的对象,产生了针对自身的抗体。
白细胞升高还是降低这些因素说了算在病理学上面,白细胞被称为「炎症细胞」,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炎症细胞不完全是白细胞,还包括参加炎症反应的组织固有细胞比如「内皮细胞」)。
白细胞计数可随着每天的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当然,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参考范围内进行的。
白细胞作为与「非己分子」势不两立的中坚力量,当机体发生感染性病变的时候,其必然要站出来迎阵杀敌,在这个过程中,白细胞的计数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改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直接得出机体是存在感染或者不存在感染的结论呢?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之间又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大类。
1. 生理性因素:(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 3~4d 降至10×10^9/L。
(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 1 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 1 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 2~5d 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血常规是指对血液成分和性状进行定量测定和评价的检验方法,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
血常规检验结果一般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会反映出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整改措施。
影响因素1. 饮食饮食因素是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些食物的摄入可能导致某些指标的升高或降低。
例如,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会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值,而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则会导致血脂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和淋巴细胞比率。
2. 运动和睡眠运动和睡眠是两个常见的生活习惯,但它们也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和红细胞计数减少,而过度运动则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
睡眠不足也会对某些指标产生影响,例如白细胞计数。
3. 药物许多药物也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细胞生成和分泌,导致各项指标产生偏差。
例如,利尿剂可以导致血容量减少和脱水,进而影响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浓度。
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比率。
整改措施为了避免以上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1. 饮食应鼓励患者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度摄入某些特定的食物。
对于某些需要特殊饮食的患者,医生需要为他们定制适宜的饮食方案,以确保相关指标的准确性。
2. 运动和睡眠医生应建议患者适度运动和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进行定期体位变换和肌肉康复训练,避免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异常。
3. 药物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针对性地调整检验时间和指标,避免药物影响检测结果。
同时,应知晓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确诊和治疗的目的。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❸影响因素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
(罕见)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临床意义1.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2.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方法 (2)

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方法一、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血常规是血液检查的一种基本内容,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血细胞情况。
但是,血常规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许多因素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常规结果会有所改变,例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2.性别因素:男女生理构成不同,在血常规结果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等指标一般高于女性。
3.时间因素:血常规结果还会受到时间的影响。
研究表明,体内的许多指标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尤其是早上8-10点的血常规值最为准确。
4.饮食因素:饮食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饮食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人,血常规结果一般会更好。
营养不足或过度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皆有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
5.运动因素: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过量的体力劳动会影响血液代谢,导致血常规结果异常。
6.药物因素:某些特定的药物会影响血常规结果。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尽量在医生指导下停止药物使用。
7.情绪因素:情绪的波动也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导致体内的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影响血常规结果。
二、血常规的治疗方法血常规结果的异常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发出来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不同疾病的情况进行。
例如:1.贫血:应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口服补铁剂、注射铁剂等方式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
2.感染性疾病:对于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情况,需要结合病情抗感染治疗,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适当补充营养。
3.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需要针对所发现的具体异常进行治疗,并进行严密的随访监测。
总之,血常规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需要根据不同的血常规异常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注意事项1.在确认血常规检查的医生指导下,停止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的药物或食物摄入。
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分析血常规白细胞数是衡量人体免疫系统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数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如果白细胞数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异常情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变化情况进行解读。
1. 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即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身体正在遭受感染。
感染可以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不同类型。
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会通过增加白细胞数量来抵抗感染源。
此外,其他疾病如炎症、风湿性疾病和组织损伤等也可以引起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白细胞大幅度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寻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2.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即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身体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会导致个体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患上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免疫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放射线或化疗等。
此外,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和骨髓异常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
对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寻找原因并进行治疗。
3. 白细胞分类变化: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外,白细胞分类的变化也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情况。
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些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而在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数量会相应增加。
因此,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变化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总结起来,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功能异常等。
对于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确诊。
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作为参考资料,对疾病的具体诊断和治疗还需依靠医生的指导和专业建议。
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身体里的“卫士”,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
当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发现白细胞数量升高,这往往意味着身体可能正在经历某种异常状况。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白细胞升高呢?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白细胞会大量增殖并奔赴“战场”与病原体作战。
比如,患上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而在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则可能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炎症性疾病也会引起白细胞升高。
像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产生炎症反应,刺激白细胞增多。
炎症反应会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促使骨髓中的白细胞生成增加,并释放到血液中。
组织损伤或坏死同样可能使白细胞升高。
例如,严重的外伤、烧伤、手术创伤等,会导致组织细胞受损,引发炎症反应,从而促使白细胞增多。
此外,心肌梗死、肺梗死等血管内的栓塞性疾病,也会因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引起白细胞升高。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影响白细胞数量。
比如糖皮质激素,它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
还有一些升白细胞的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后会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增多。
恶性肿瘤也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由于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异常增殖,会导致白细胞大量增多,且往往是不成熟的白细胞。
此外,实体肿瘤,如肝癌、肺癌等,在肿瘤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升高。
生理因素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白细胞暂时升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饱餐、情绪激动、高温或严寒环境下,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使白细胞短暂性增多。
另外,孕妇在妊娠期间,白细胞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这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
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
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
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
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
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
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钻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