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季节性现象

合集下载

大雪的地理分布与季节性变化

大雪的地理分布与季节性变化

大雪的地理分布与季节性变化大雪是一种气象现象,指的是在某个地区降雪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过程。

它通常在寒冷的冬季出现,并与地理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雪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其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地理分布大雪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寒冷气候区域,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以下是一些大雪经常出现的地理区域:1. 北美洲北部:加拿大的阿拉斯加、育空地区和北部地区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等,因其高纬度和接近北极圈的位置,经常会经历严寒的气候和大雪天气。

2. 欧亚大陆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北欧地区以及北欧三国(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地,也是大雪频繁出现的地区。

3. 北半球的高山地区: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洛基山脉等,由于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这些地区往往会出现大雪现象。

季节性变化大雪的季节性变化与地区的纬度和气候条件有关。

在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大雪通常在冬季出现。

当地区的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时,水蒸气凝结成雪,并且由于冷空气的锁定,雪量逐渐增多,形成大雪。

这种季节性变化符合地表温度和大气压力系统的变化。

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大雪通常在冬季出现,这是因为南半球冬季和北半球夏季相反。

例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等地在冬季经常会迎来大雪。

季节性变化对大雪的影响大雪的季节性变化对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1. 经济影响:大雪可能导致交通和运输的中断,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道路的封闭和航班的取消可能会对贸易和物流造成困扰。

2. 生活影响:大雪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大雪期间,人们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如保暖、清雪和储备食物等,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生活品质。

3. 生态环境影响:大雪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某些动物可能需要逃离大雪覆盖的地区,以寻找更温暖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繁殖也可能受到大雪的影响。

总结大雪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寒冷气候区域,如北美洲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半球的高山地区。

1.4 季节与地理现象

1.4 季节与地理现象

季节与地理现象一、四季的产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一般来讲,只有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才明显。

对于全球而言,与其说四季变化,不如笼统地说季节变化。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春南秋、北夏南冬、北秋南春、北冬南夏。

二、四季的划分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虽然都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但是具体的时间划分不同如下图。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据公转回归年周期将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

人们根据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情况,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起点,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这样划分的季节,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则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分别看做春、夏、秋、冬四季的起点。

传统的划分四季的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当然,还有以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例如,根据每五日的平均温度来划分四季,平均温度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二者之间的时期为春季和秋季。

季节的划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季节判断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以下归纳了10个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并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1.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与季节有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是地球公转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昼夜长短等。

公转位置:夏至点(或远日点)附近——夏季;冬至点(或近日点)附近——冬季。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夏季;最小的季节——冬季。

日出方位: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半球——夏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冬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夏季;昼短夜长——冬季。

2.气候:各种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向、气压等)、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⑴气温:夏高冬低;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等温线夏季陆地向高纬凸出,海洋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⑵降水: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如:地中海气候区(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夏季森林火险等级高贵阳冬季多阴雨冷湿天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⑶风:风向:亚洲东部: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亚洲南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西北风,冬季——东南风。

风力: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夏季相反。

如英吉利海峡冬季风力大,风浪也大。

⑷气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夏季气压低,冬季气压高;海洋相反。

(这种现象在季风气候区较明显)⑸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春秋分位置相比)南半球——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⑹雪线:一般地,受气温影响显著的山脉,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高一地理太阳视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视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视运动知识点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太阳视运动的知识点,并以科普的方式进行讲解。

1、太阳视运动的基本概念太阳视运动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规律。

从地球上看,太阳经历了一天24小时的周期性运动,同时也有季节性和年周期性的变化。

2、太阳视运动的日变化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是太阳的日视运动。

在夏季,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相对较北;而在冬季,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相对较南。

这是因为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轴倾斜产生了季节变化。

3、太阳视运动的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轨道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北半球的夏季,地球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偏向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夜短。

相反,在南半球的夏季,地球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偏向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夜短。

4、太阳视运动的年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是有差异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点,即近日点和远日点,决定了地球距太阳的最近和最远距离。

最近太阳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较近,太阳的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而最远太阳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较远,太阳的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5、太阳高度角和影子的关系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面垂直直线之间的角度。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物体的影子长度和形状。

在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时候,物体的影子较短且清晰;而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物体的影子较长且模糊。

6、太阳视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视运动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而日照时间的变化则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此外,太阳视运动还决定了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异,从而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和生活习惯。

总结:太阳视运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掌握太阳视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天文现象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太阳视运动的基本概念、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和影子关系,以及太阳视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立春的地理现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立春的地理现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立春的地理现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或初二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太阳直射点位于黄经315度。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也是气温开始回升、冰雪逐渐融化的时期。

立春不仅具有节气的意义,更是地理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时刻。

在这一节气中,地球的气候、植被、动物生态等都会发生变化,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立春的地理现象角度探讨其对地球的影响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会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会进行概述立春的重要性和意义,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了解本文的主题和内容。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立春的定义与意义,解释立春所具有的气候特征,然后重点讨论立春的地理现象,包括气候变化、自然景观、生物生长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立春的地理现象,探讨这些地理现象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立春带来的地理变化。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立春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立春在地理层面上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立春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现象的关联进行剖析,揭示立春在地理层面上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学领域对于季节性变化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最终达到增进人们对立春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正文2.1 立春的定义与意义立春,是中国24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

在农历上,春季是分为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

而在自然界中,立春则代表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立春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立春往往是农民们备耕春耕的时节,他们开始在土地上撒种、耕作,准备迎接新一年的丰收季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你都掌握好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新- 课-标- 第-一-网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收稿日期:2020-04-2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2804);新疆石河子市气象局管课题(sky201702)作者简介:贾超(1985-),男,河北蔚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综合性气象监测研究,(电话)131****5577(电子信箱)*****************;通信作者,向导(1985-),男,四川资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综合性气象监测研究,(电话)150****1501(电子信箱)****************。

贾超,向导,郭凤娟,等.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56-60.冻土是在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的自然现象,是土壤性状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季节性冻土深度随着气候环境变化而变化[1-3];冻土是含冰的负温地质体,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冻结深度、冻结始期、解冻时间对土木工程建设、公路修建、桥涵和铁路设计、农业生产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有着较大的影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贾超1,向导2,郭凤娟1,李红英2(1.新疆石河子莫索湾气象站,新疆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当地1962—2018年气候资料,分析冻土冻结始期、融通期、持续期和冻土最大深度变化趋势及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新疆农八师垦区季节性冻土稳定期在11月至翌年3月,最深冻土出现在2月中上旬;冻结始期倾向率为1.12d/10年,线性推后约6d ;融通期倾向率为-1.42d/10年,线性提前约8d ;持续期倾向率为-1.36cm/10年,线性缩短约8d ;冻土最大深度倾向率为-8.09cm/10年,线性变浅46cm 。

冻土最大深度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积雪深度显著相关,11月至翌年3月气温每升高1℃,冻土层变浅4.0cm 左右;降水量每增加10mm ,冻土层变浅约2.5cm ;1月积雪深度每增加1cm ,冻土层变浅约0.7cm 。

地理事物及季节性与周期性

地理事物及季节性与周期性

地理事物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当阳三高熊风华【知识结构】【典型例题解析】例1:(04广东)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C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C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B )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解析〗:(1)资料中所给的是“利用风力航行”,所以应首先考虑风向的变化,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从甲地到乙地的航向基本上是自北向南,所以冬季出发正好顺着西北季风航行。

(2)这道题仍然考查的是本地区的风向变化。

从乙地到丙地航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在北半球为夏季时,该地区盛行东南风;北半球为冬季时正好相反,该地区盛行西北风,所以应选择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

从丙地到丁地航行在北印度洋海域,受南亚季风控制,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根据从丙地到丁地的方向应选择盛行东北风的冬季。

(3)根据前两题的分析从甲地冬季出发,到达乙地后等到北半球夏季出发,到达丙地后再等到冬季航行到丁地,这样单程就用了一年,返航时在北印度洋的航向是自西向东,在太平洋的航向是自南向北,所以选择夏季就都是顺风的,半年的时间就可以返回。

加在一起完成整个航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例2:北京(40°N)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

(1)、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需经常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

在一年中,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变动幅度大约是( B )A.23°26′ B.46°52′ C.66°34′ D.90°(2)、当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大时( C )A.我国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B.松花江正是第一次汛期C.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D.巴西高原的动物向北迁徒〖解析〗:(1)当太阳直射23°26′N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H1=90°-(40°-23°26′)=73°26′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达到最小值16°34′;当太阳直射23°26′S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H1=90°-(40°+23°26′)=26°34′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达到最大值63°26′因此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变动幅度大约是63°26′-16°34′=46°52′(2)当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大时,当太阳直射23°26′S,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颈鹿
热带草原向热带雨林迁移
由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迁移
驯鹿
冬季向针叶林带迁移
夏季向苔原带迁移
鱼回游
舟山渔场:夏季墨鱼冬季带鱼
中高纬度草木
秋枯春荣
动物休眠
冬眠夏眠。
热带草原草木
湿季荣干季枯
农事活动
天山牧场
山麓是冬季牧场
云杉林带以上草地是夏季牧场
播种收获
小麦:亚热带冬播春收,暖温带秋播夏初收;中温带春播秋收。
春小麦:春播夏收冬小麦:秋播夏收
春季:冬小麦返青、江南采茶正忙、长芦盐场晒盐秋季:华北平原收摘棉花
休渔
夏季(繁殖,生长期)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农事安排
小麦种植:犁地播种(3-5月);收割(10月下半月-12月)
绵羊饲养:牧场放牧(1-4月);剪羊毛(8-9月)
旅游业
夏季
游山玩水—雨季(雨后天晴多云雾);御寒(新马泰、海南)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日出早于6:00,日落迟于18:00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日出(落)方位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夜区除外)
日出(落)影向
与太阳方位相反
大气季节现象
近地面气温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等温线
1月: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温差大(等温线密)
干热季森林区火灾增多,草场区蝗虫灾增多
沼气开发
夏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盐度增。
北印度洋洋流
冬季: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索马里近海出现暖流。
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索马里近海出现寒流。(因有上升流)
雪线
冬半年冰雪面积厚度增大(积雪),雪线下降
夏半年融雪,雪线上升
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
顺水顺风
顺水无风
向东过马六甲海峡
顺水无风
对流层厚度变化(北半球)
夏季: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偏
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强盛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强盛
西风带西风风力
冬季大于夏季(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
5月中旬,雨带位于南部沿海,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梅雨,7月中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东北、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移,10月雨带结束
逆水无风
尼罗河水位
6~10月定期泛滥(青尼罗河),8月水位最高
长江口、珠江口咸潮
冬、春季(气候等原因)
夏季:1月南极大陆周边浮冰多、盐度低。
岩石圈
1、盐碱化
华北平原水盐运动:春秋返多(融水汇聚区、夏雨补给区)
生物圈
侯鸟(北半球)
南迁(觅食御寒繁殖)
北迁
热带草原气候
冬季:信风带控制:干季;
夏季:赤道低压带控制:湿季
地中海气候区
北半球典型地区:马赛、罗马、雅典、亚历山大、洛杉矶、旧金山
南半球典型地区:开普敦、圣地亚哥
极光
极夜期间出现
水圈季节现象
河流水文特征
夏季草原、季风区和冰雪融水区河流处丰水期;含沙量大;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河流进入结冰期;水力资源少;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自然灾害
寒潮:冬末春初及秋末冬初台风、暴雨:夏秋之交
沙尘暴(北方):冬春季节倒春寒(东部季风区):3~5月
赤潮:夏季严重霜冻:冬半年中高纬大陆
雾:中纬冬季或低纬度寒流的睛日。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夏季较多。
干季
光浴(地中海浴场)
秋季
香山红叶、钱塘江观潮
冬季
滑雪、冰雕、观雪、雾淞


南极科考
11月到次年3月
南极地区臭氧空洞
南半球春季(9—11月)
我国的季节性旱灾
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雨季未到③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春旱不严重: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③冻土层的存在。
河流凌汛
最冷月均温低于0℃,流向高纬。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流向高纬河流春秋出现凌汛。(初春和冬初)
黄河(宁夏平原段、河套平原段、下游山东段)初冬结冰、初春融冰。
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
冬季:河岸附近等潜水位与等高线走向一致(即地下水补给河水)
(地中海、日本西岸、地上河、跨多个气候类型河流等特殊情形除外。)
(即当地雨季,河流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
我国的河流
冬季大部分河流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塔里木河断流;
夏季东西部河流均进入汛期,
东北地区有春汛、夏汛
水电站
汛期:泄洪排浑发电;汛末蓄清。
长江口盐度
7月为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盐度变小
湖水面积
湖水盐度
温带大陆性、季风区气候区冬季湖面缩小、调蓄力减小。
地理季节性现象小结(2012.01)
地理现象
1月
(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代表月份)
7月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
天文季节现象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
直射点移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日出(落)时间
中国的锋面活动
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梅雨后伏旱)
我国的降水
冬季受冬季风(偏北风)影响,降水少
夏季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降水多
南亚的降水
冬季受冬季风(东北风)影响,降水少
夏季受夏季风(西南风)影响,降水多
我国秋高气爽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秋高气爽
地中海气候
冬季: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夏季火险等级高、为旅游旺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