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2)
分析化学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2

15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 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一定高,精密度高 是准确度高的前提,但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 定高。 2. 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 反映了测量结果的重现性。
12
例: 两人分析同一试样中Cu的含量,其结果ω如下: 甲 0.3610 0.3612 0.3608 乙 0.3641 0.3642 0.3643 已知其含Cu的量的真实值为0.3606,试问何人结果的准 确度高? 解:
x RE % 100% 100%
甲: X =0.3610
16
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1.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例:测全Fe含量 K2Cr2O7法 40.20% ±0.2%×40.20% 比色法 40.20% ±2.0%×40.20% (常量组分的分析,常采用化学分析,而微量和痕量分 析常采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分析方法) 2.减小测量误差 1)称量 例:天平一次的称量误差为 0.0001g,两次的称量误差为 0.0002g,RE%≤ 0.1%,计算最少称样量?
n x
100%
10
滴定分析中时, R d 一般要求<0.2﹪
3.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与相对标准偏差 (1).标准偏差S
S
( xi x)
i 1
n
2
n 1
n
di
i 1
n
2
n-1=f
自由度
n 1
当n→∞,标准偏差用б表示
( xi ) 2 μ 为无限多次测定的平均值(总体平均值) 若无系统误差存在,µ 就是真实值 i 1 n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定量分析的任务是准确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
但是,即使是技术很熟练的分析工作者,用最完善的分析方法和最精密的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其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难以避免的误差。
因此,我们在进行定量测量时,不仅要得到被测组分的含量,而且还应对分析结果作出评价,判断其准确性(可靠程度),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误差。
一、误差的表示:从理论上说,样品中某一组分的含量必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称之为“真值”。
测定值(x)与真实值(T)之差称为误差(绝对误差)。
误差 E = X - T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符合程度,也即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测定值> 真实值误差为正测定值< 真实值误差为负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常用相对误差表示。
相对误差E r = E / T×100%= (X-T) / T×100%用相对误差表示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为确切。
二、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的性质与产生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类。
(一)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也称可定误差、可测误差或恒定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原因引起的误差。
1、产生的原因(1)方法误差:是由于某一分析方法本身不够完善而造成的。
如滴定分析中所选用的指示剂的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又如分析中干扰离子的影响未消除等,都系统的影响测定结果偏高或偏低。
(2)仪器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本身不准确而造成的。
如滴定管刻度不准(1ml刻度内只有9个分度值),天平两臂不等长等。
(3)试剂误差:是由于实验时所使用的试剂或蒸馏水不纯造成的。
例如配制标准溶液所用试剂的纯度要求在99.9%;再如:测定水的硬度时,若所用的蒸馏水含Ca2+、Mg2+等离子,将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
(4)操作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一些主观上的原因而造成的。
比如,某些指示剂的颜色由黄色变到橙色即应停止滴定,而有的人由于视觉原因总是滴到偏红色才停止,从而造成误差。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分析化学》第二章
随机误差
1. 随机误差 由于某些难以控制和无法避免的原因所造成的
误差。如温度、湿度、电流强度等的偶然波动,给试验结果 带来的影响。
2. 随机误差的特点
①分布对称可抵偿: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机会相等, 它们的总代数和等于0; ②单峰且有界: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大,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小, 极大误差出现的机会趋于零。
《分析化学》第二章
分 析 化 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分析化学》第二章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分析化学》第二章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内容
2-3 误差的传递 2-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5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吸光度A
0 0.032
0.02 0.135
0.04 0.187
0.06 0.268
0.08 0.359
0.10 0.435
试列出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并计算未知试样中Mn的含量。
0.5 0.4 0.3 0.2 0.1 0 0 0.05 0.1 0.15 y = 3.9543x + 0.0383 R 2 = 0.9953
《分析化学》第二章
第二章
小
结
2.1 误差的基本概念: 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与 偏差、系统误 差与随机误差;
2.2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异常值的检验(Q检验法,G检验法);
2.4 有效数字:定义、修约规则、运算规则 。 2.5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分析化学》第二章
本章作业
P27---P28
习题2、6、10、11
G计算 x x1 s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判断误 差产生的原因,尽量采取措施减少 误差。
2013-6-28 1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 • •
•
误差客观存在 定量分析数据的归纳和取舍(有效数字) 计算误差,评估和表达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密 度 了解原因和规律,减小误差,测量结果→真 值(true value)
19
1.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由一些固定的原因所产生,其大小、正 负有重现性,也叫可测误差。 1.方法误差 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 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3.操作误差 4.主观误差
2013-6-28
20
系统误差的性质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重现性 2)单向性 3)数值基本恒定 系统误差可以校正。
2013-6-28 15
7、重复性
r 2 2Sr
R 2 2SR
8、再现性
SR
2013-6-28
j 1 i 1
m
n
( xij x j )
m( n 1)
16
2.1.3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accutacy):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接 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评估。 精密度(precision):各个测量值之间相 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评估。 实际工作中并不知道真实值,又不刻意区 分误差和偏差,习惯把偏差称做误差。但 实际含义是不同的。 系统误差是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影响结 果的准确度 偶然误差影响结果的精密度
4. 校正方法 (correction result ) 用其它方法校正某些 分析方法的系统误差。
分析化学:第二章_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二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4
• 对于很小的数字,可用指数形式表示。例如,离 解常数Ka=0.000018,可写成Ka=1.8×10-5;很大的 数字也可采用这种表示方法。例如2500L,若为 三位有效数字,可写成2.50×103L。
• 例如,0.0121×25.64×1.0578=0.328,其中,有 效数字位数最少的0.0121相对误差最大,故计 算结果应修约为三位有效数字。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1
• 3. 百分数表示 • 高含量组分(>10%),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 中含量组分(1~1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低含量组分(<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4. 其他运算 • 乘方或开方,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9
3.正态分布曲线规律:
• (1) x=μ时,y值最大,体现了测量值的集中趋 势。说明误差为零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最大。 大多数测量值集中在算术平均值的附近。
• (2) 曲线以x=μ这一直线为其对称轴,说明绝对 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 (3) 当x趋于-∞或+∞时,曲线以x轴为渐近线。 即小误差出现概率大,大误差出现概率小。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5
• 对pH、pM、lgc、lgK等对数值,其有效数字的
位数仅取决于小数部分数字的位数,整数部分 只说明其真数的方次。如pH=11.02,即[H+]= 9.6×10-12mol/L,其有效数字为两位而非四位。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定量分析的任务是准确测定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因此必须使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
不准确的分析结果将会导致生产上的损失、资源上的浪费和科学上的错误结论。
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到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分析人员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故使测定的结果不可能和真实含量完全一致;即使是分析技术非常熟练的分析人员,用最完善的分析方法、最精密的仪器和最纯的试剂,在同一时间,同样条件下,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其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说明客观存在着难于避免的误差。
因此,人们在进行定量分析时,不仅要得到被测组分的含量,而且必须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程度),检查产生误差的原因,采取减小误差的有效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
分析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
分析结果大于真实结果,误差为正;分析结果小于真实结果,误差为负。
一、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的性质与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区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一)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也叫可定误差(determination error),它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的,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或负)和大小,重复测定可重复出现。
根据系统误差的来源,可区分为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等四种。
(1)方法误差:由于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或不够完善所引起的误差。
例如,在质量分析法中,由于沉淀的溶解或非被测组分的共沉淀;在滴定分析法中,由于滴定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测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符合等,都会产生这种误差。
(2)仪器误差:由于所用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正所引起的误差。
例如,天平两臂不等长,砝码、滴定管刻度不够准确等,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
(3)试剂误差:由于试剂不纯和蒸馏水中含有杂质引入的误差。
(4)操作误差:由于操作人员的习惯与偏向而引起的误差。
例如,读取滴定管的读数时偏高或偏低,对某种颜色的变化辨别不够敏锐等所造成的误差。
第二章_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讲解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30
• 例 设天平称量时的标准偏差S=0.1mg,求称量试
样时的标准偏差Sm。
• 解:试样量是两次称量所得m1与m2的差值,即
•
m=m1-m2 或 m=m2-m1
• 读取称量m1与m2时平衡点的偏差,要反映到m中 去,因此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7
3. 真值与标准值
• 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即 为该量的真值。一般来说,真值是未知的,但下 列情况的真值可以认为是已知的。
• (1)理论真值:如某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 (2)约定真值:由国际计量大会定义的单位(国 际单位)及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如长度、质量、 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及物质 的量。元素的原子量也为约定真值。
• ②比例误差(proportional error):如果系统误差 的绝对值随试样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 对值保持不变则称为比例误差。例如,试样中存 在的干扰成分引起的误差,误差绝对值随试样量 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而其相对值保持不变。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22
• (二)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 • 1. 定义:又称为随机误差。它是由一些无法控制
23
•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来源不同,处理方法也不 同。但二者经常同时存在,有时很难分清,从 而将认识不到的系统误差归为偶然误差。
• 除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外,在分析过程中往 往会遇到由于疏忽或差错引起的所谓“过失”, 其实质是一种错误,不能称为误差。这种错误 主要是由于操作者主观上责任心不强,粗枝大 叶或工作差错(如加错试剂、记录错误等)造 成的。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4.产生原因: 偶然因素 随机变化因素(环
境温度、湿度和气压 的微小波动)
三、误差的减免
1. 系统误差的减免 与标准试样的标准结果对照
(1) 对照实验: 与标准方法比较 回收实验 “内检”与“外检”
(2) 空白实验 (3) 校准仪器 (4)定期培训
•分析化学常用试验的方法检查系统误差的存在, 并对测定值加以校正,使之更接近真实值。常有 以下试验方法:
二、数字的修约规则 四舍六入五成双
注意: 1、要修约的数值小于等于4则舍;
2、要修约的数值大于等于6则进到前一位
3、要修约的数值为5时:如5后无数或为 零时,5前为奇数则进到前一位; 5前为偶数则 舍弃;但当5后有非零数字时,无论5前为奇数 还是偶数,都要进到前一位;
4、在对数字进行修约时,只能一次修约到 所需的位数,不能分步修约。
2.平均偏差 ( d )
为各次测定值的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特点:简单;
n
Xi X
d i1 n
缺点:大偏差得不到应有反映。
3.相对平均偏差:为平均偏差与平均值之 比,常用百分率表示:
Rd d 100 % X
4.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S)
使用标准偏差是为了突出较大偏差的影
解:X =(15.67+15.69+16.03+15.89)/4=15.82
d = Xi-X =15.67-15.82=-0.15
RE% =-0.15/15.82×100%=-0.95%
n
Xi X
d i1
=(0.15+0.13+0.21+0.07)/4=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平均值
x
1 n
n i 1
xi
0.21 0.23
0.24 4
0.25
0.23
(%)
各次测定的偏差分别为
d1 0.21 0.23 0.02
d2 0.23 0.23 0 d3 0.24 0.23 0.01
d4 0.25 0.23 0.02
y=f(x)= 1 e-(x2-2)2 y为概率密度 x为测量值
2
21
正态分布曲线规律:
1. x=μ时,y值最大,体现 了测量值的集中趋势。大 多数测量值集中在算术平 均值的附近,算术平均值 是最可信赖值,能很好反映 测量值的集中趋势。μ反映 测量值分布集中趋势。
y
1
21
2
μ
0
可疑数值的取舍
1.格鲁布斯(Grubbs)法
检验过程: x1, x2, x3,, xn1, xn x和s
判断:
x异常 x
G计算
s
一定P下,若G计算 G0.95,n,则异常值舍弃;否则 保留
32
练习
例:测定某药物中钴的含量,得结果如下: 1.25,1.27,1.31,1.40μg/g,试问1.40这个数据是否 应该保留?
4 1
相对标准偏差
Sr
S x
100%
0.017 0.23
100%
7.4%
12
误差的分类及减免误差的方法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分: •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
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由某些难以控制、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
13
一、系统误差
1.产生原因:
a.方法误差: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误差。 b.操作误差:由于操作人员所掌握的分析操作与正确的分
注:1)仪器的准确度用绝对误差表示:分析天平称量的准确度 为± 0.0001g,滴定管体积的准确度为± 0.02mL。
2)除仪器以外的测量的准确度用相对误差表示:
3)测量的量与测量误差的关系:测量的量越大,测量的 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度越高。 注:测量的量是指样品的量。
4)误差有正负之分,正误差表示分析结果偏高,负误差 表示分析结果偏低。
2. 特点: 1)不具单向性(大小、正负不定) 2)不可消除(原因不定) 但可减小(测定次数↑) 3)分布服从统计学规律(正态分布)
3.偶然误差的减小: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增加测定次数,取其平
均值,可减少偶然误差。
16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比较
项目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产生原因 固定因素,有时不存在 不定因素,总是存在
19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x ~ N(0 ,1 )曲线
以u ~y作图
令u x
y f (x)
1
u2
e2
2
又dx du f (x)dx
1
u2
e 2 du (u)du
2
即y (u)
1
u2
e2
2
注:u 是以σ为单位来表示随机误差 x -μ
有限次测定中随机误差服从t分布
t 分布曲线
英国统计学家兼化学家戈塞特(W.S.GOSSET) 提出了t分布规律:
t x x n
s
s
意义:将有限次测定的平均值与总体平均值(真 值)联系起来,以一定的置信度将真值包 含在内。
26
t分布的规律:n→大,曲线→陡峭,说明测定值
有明显集中的趋势。
当x1可疑时,用
Q计算=
x x
2 n
x1 x1
当xn可疑时,用
Q计算=
x n xn1 xn x1
极差R
比较: Q计算 Q0.90表 则舍弃,否则保留。
34
练习
测定碱灰总碱量(%Na2O)得到6个数据,按其 大小顺序排列为40.02,40.12,40.16,40.18, 40.18,40.20。第一个数据可疑,判断是否应舍 弃?(置信度为90%)。
99.0
(-3, +3)
(-3 , +3 )
99.7
24
随机误差的规律 定性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 特大 误差概率极小;
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定量 某段曲线下的面积则为概率. 随机误差分布特点
1. 对称性 2.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绝对值大的误差
3. 有界性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极小。 25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3 误差的传递 §2-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5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1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偏差与精密度 误差与准确度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误差的分类及减免误差的方法 随机误差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有限次测定中随机误差服从t分布 公差
析操作有所差别所引起的。 c.仪器和试剂误差:源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和试剂不纯。 d.主观误差:是由分析人员本身的一些主观因素造成的。
2.特点:
具有单向性、可测性、重复性。即:正负、大小都有 一定的规律性,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
14
3.系统误差的消除:
1>. 采用标准方法,找出校正数据 消除——方法误差。
dr
d x
100 %
n
xi 2
i1
n
(6)标准偏差
n
2
xi x
s i1
n 1
标准偏差表示了各测定值对样本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7)相对标准偏差
( RSD,变异系数CV)
sr
s x
100%
7
2.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常用偏差的大小来表示
<例> 有两组数据,(1)2.9, 2.9, 3.0, 3.1, 3.1;
(2)2.8, 3.0, 3.0, 3.0, 3.2,判断精密度的差异。
分析:判断精密度可分别计算其 x ,d 和S。
解:
(1) x 3.0 d 0.4 0.08 5 s 0.08
(2) x 3.0
d 0.4 0.08 5
解:
x异常 x 1.40 1.31
x 1.31, s 0.066 G
1.36
s
0.066
P 0.95, n 4 G0.95,4 1.46
G G0.95,4 1.40这个数应该保留
33
2. Q检验法 ——测定次数少于10次,较简便
检验过程:x1, x2, x3,……xn-1, xn;
μ
两组精密度不同的测量值 的正态分布曲线
22
2. 曲线以x=μ这一直线为其对称轴,说明正 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3. 当x趋于-∞或+∞时,曲线以x轴为渐 近线。即小误差出现概率大,大误差出现 概率小,出现很大误差概率极小,趋于零。
4. σ越大,测量值落在μ附近的概率越小。 即精密度越差时,测量值的分布就越分散, 正态分布曲线也就越平坦。反之,σ越小, 测量值的分散程度就越小,正态分布曲线也 就越尖锐。σ反映测量值分布分散程度。
讨论: 1. 置信度不变时:n 增加, t 变小,置信区间变小; 2. n不变时:置信度增加,t 变大,置信区间变大; 置信度——真值在置信区间出现的几率 ; 置信区间——以平均值为中心,真值出现的范围;
29
30
§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可疑数值的取舍 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
31
5
偏差与精密度
1.偏差:
(1)绝对偏差 :单次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di xi x
(2)相对偏差:绝对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
dr
xi x x
100%
(3)平均偏差:各次测定值的绝对偏差的绝对值
的平均值。——算术平均偏差
d
1 n
di
1 n
xi
x
6
(4)相对平均偏差
(5)总体标准偏差 均方根偏差
38.00
测量点
平均值
真值
9
A
B
C
结论:
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精密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重现性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必要条件)
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好,可能有系统误差存在
精密度不好,衡量准确度无意义
在确定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可表达准确度
10
〈例〉用光度法测定某样品中微量铁的含量,四次测定结果(%) 分别为0.21, 0.23, 0.24, 0.25,试计算单次测定的平均值、平均偏 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
解
Q计算
40.12 40.20
40.02 40.02
0.56
查表 n = 6 , Q表 = 0.56 舍弃
35
练习
例:测定某药物中钴的含量,得结果如下: 1.25,1.27,1.31,1.40μg/g,试问1.40这个数据是否 应该保留?(用Q法)
者称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E=1.6380-1.6381=-0.0001 (g) E=0.1638-0.1638=-0.0001 (g) 两者称量的相对误差分布为:
0.0001
Er
100% 0.006% 1.6381
Er
0.0001100% 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