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中的真假话问题.doc
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doc

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真假话问题你掌握得怎么样?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好好复习,祝你备考顺利!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真假话问题在行测逻辑判断中是一种常见的经典题型,但是很多考生在碰见真假话问题的题目是总是不得其法,白白浪费宝贵时间后还是无奈放弃。
为什么这种看似很简单的题目做起来却总是很费劲?主要原因还是各位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认为真假话问题的题目就是找矛盾去解决。
其实我们的真假话问题考察过程中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进入真假话问题,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分类一:矛盾关系的真假话问题这部分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常考,具体解题方法就是:1.找矛盾,矛盾双方必然一真一假;2.绕开矛盾判断其它命题的真假性;3.回归矛盾进行判断。
【例题再现】在索莱岛上,有四个草屋,每个草屋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
第一块牌子上写着:“有些草屋中没有食物。
”第二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没有猎枪。
”第三块牌子上写着:“所有的草屋中都有食物。
”第四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有草药。
,”索莱岛上的游客发现,四块牌子中只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真话。
由此可以推出:A.四个草屋中都有草药B.四个草屋中都有食物C.第三个草屋中有猎枪D.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第一块牌子和第三块牌子上的话为矛盾关系,必为一真假,由四块牌子中只有块牌子上写着真话可得其余两块牌子上的话均为假,则第-个草星中有猎枪,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第块和第=块牌子的真假情况不能确定。
故答案选D。
分类二:反对关系的真假话问题这部分题目具体解题方法就是:1.找上下反对关系;2.绕开反对关系判断其它命题的真假性;3.回归反对关系进行判断。
【例题再现】某商务宾馆前台的15名服务员,有如下三个判断1.有人会熟练地说英语2.有人不会熟练地说英语;3.新来的小刘不会熟练地说英语。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为了让大家在行测备考中能够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判断推理题型的做题方法——真假话题型的做题方法,真假话题型有如下特点:题干中有几个人说了几句话,但是不确定真假,我们需要根据要求选择正确选项。
下面带大家来看一个题目。
【试题再现】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甲:是乙作的案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丙:丁是案犯丁:不是我作的案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如果以上为真,则以下()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丙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乙和丁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解析】:这就是典型的一道真假话的题目,甲乙丙丁四个人说了四句话,题干告诉我们其中一句是假话,也就是是说有三句是真话,即使这样,我们也不确定说假话的是谁,这个时候,可能很多同学就开始犯愁了,或者开始从头开始假设了。
其实,做这种题是有一定方法的,能帮助大家快速进行选择。
我们先来把题干四个人说的话进行整理:甲:乙作案乙:乙和丁一起作案丙:丁作案丁:不是丁作案观察他们说话的内容,会发现丙和丁说的是相反的,也就是相互矛盾,矛盾的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永远一真一假,所以丙和丁说的话一真一假,根据题干告诉我们的已知信息: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说明说假话的人只可能是丙或者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甲和乙,既然假话在丁和丙之间,说明甲和乙说真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确实是乙和丁一起作的案。
那么丙和丁到底谁说假话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刚才推出的已知信息——乙和丁一起作案,带入丙和丁中进行验证,发现丁说假话。
所以这道题我们选择C。
是不是非常简单呢,我们来一起进行一下这类题型做题步骤的总结:在真假话中找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之间一真一假;绕考矛盾判断其他信息的真假性,得出确定信息;将确定信息带回到矛盾关系中得出正确答案。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一、常见关联词及关键词的推理形式假言命题常常涉及一些关联词或者关键词,当出现了这些关联词或关键词的时候,我们要去找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样才能写出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来。
1.关联词(1)如果A,那么B;若A,则B;只要A,就B;要想A,就必须B(AB)(2)只有A,才B(BA)(3)除非A,否则B(非BA;非AB)2.关键词A是B的充分条件(AB)B的充分条件是A(AB)A是B的必要条件(BA)B的必要条件是A(BA)A是B的前提(重要条件、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缺一不可的)(BA)二、假言命题中涉及真假话问题当假言命题涉及真假话问题的时候,要去找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假言命题(AB)的矛盾命题写成(A且非B)。
矛盾是一真一假,根据矛盾的这个特性去解决真假话问题。
【例题】某煤矿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事故。
煤矿人员有以下断定:值班主任: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
矿工1:确实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但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
矿工2:如果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则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安全员: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但没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如果上述断定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则以下哪一项可能为真?A.值班主任的断定为真B.安全员的断定为真C.矿工1的断定为真D.矿工2的断定为真,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将四人说的话,用简单的逻辑形式表示出来:值班主任:操作问题矿工1:违反安全规程且非操作问题矿工2:操作问题违反安全规程安全员:操作问题且非违反安全规程由此可知,矿工2和安全员所说的话是一对矛盾命题。
由于题干说“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因此值班主任和矿工1的话均为假话。
值班主任的话为假,可以推出“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矿工1的话为假,可以得出“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
由于安全员的话是一个联言命题,它要为真必须两个联言肢都为真,因此安全员的话为假。
那么矿工2的断定就为真。
行测逻辑判断:如何辨识行测中的“假言”.doc

行测逻辑判断:如何辨识行测中的“假言”我为大家提供行测逻辑判断:如何辨识行测中的“假言”,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熟练地做好逻辑判断题!行测逻辑判断:如何辨识行测中的“假言”公务员考试行测离不开逻辑题,逻辑题既是难点,也是得分点,很多考生的分数也是在这一部分被拉开。
今天,我就专门研究考试中出现的一类逻辑题——假言命题。
在假设的情况下,描述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称之为假言命题,这是最基本的概念。
但很多同学考试时候,并不能看出来题目的考点,所以研究假言命题出现时候,常见的一些关联词和标志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所在。
在这里,我们从关联词的角度将假言命题大致分为四类。
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这类假言命题先描述的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其次描述。
比如“如果明天是个大晴天,我和全班同学计划去迪士尼玩”,其中“明天是个大晴天”是充分条件,“我和全班同学计划去迪士尼玩”是必要条件。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如何快速找出谁是充分条件,谁是必要条件。
对此,我们归纳了这一类先描述充分条件的联结词,他们有:如果…那么/就,假如…则,倘若…则,一旦…就等等,有时候甚至就单单一个“就”字。
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这类假言命题先描述的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其次描述。
比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学”,其中“好好学习”是必要条件,“考上心目中的大学”是充分条件。
对这一类关联词语进行归纳,他们主要包含两个:只有…才,除非…否则不。
三、“除非…否则”关联词大家可以将这个关联词单独当做特殊的个体加以记忆。
因为他不能直接将里面的支命题看做是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
比如“除非你答应嫁给我,否则我就去死”。
如果我们认为“答应嫁给我”是充分条件,“我就去死”是必要条件,那意味着“嫁给我,我就去死”,明显不符合说话人的逻辑,反之亦然。
所以正确的解释是,否定哪一个支命题,哪一个支命题就是充分条件,剩下的支命题则为必要条件。
若“你不答应嫁给我”是充分条件,那么“我就去死”则是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真假话问题解答方法一.doc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真假话问
题解答方法一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真假话问题解答方法一
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典型的真假话题目。
我们可以用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解题。
首先把甲乙丙丁这四人的讲话内容转换成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然后我们会发现甲和丙说的话分别是: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由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则乙和丁说的必为假。
如果乙说的为假,则老陈没有嫌疑。
如果丁说的为假,则五人中没有人作案,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二、反对法解真假话问题
例2:关于一个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有如下陈述:
(1)班长通过了;
(2)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
(3)该班所有人都没通过;
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
可见:
A.该班有人通过了,但也有人没有通过
B.班长没有通过了
C.所有人都通过了
D.所有人都没有通过
解析:这道题目也是一道真假话题,但是把题干所给的三句话转换成直言命题标准形式后,我们发现其中并没有存在矛盾关系,而是存在了一组反对关系。
其实单凭反对关系也是可以做出真假话题目的。
在该道题目当中第一句话相当于所有是,第二句话相当于所有非,它们二者互为上反对关系,必有一假,由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则第一句话一定是真的,进而可知第三句话为假,第二句话为真,所以答案选择第C选项。
2021厦门公务员行测技巧:假言命题的“真真假假”

2021厦门公务员行测技巧:假言命题的“真真假假”“真假话”这三个字很多同学不陌生,因为在我们学习逻辑必然性推理题目中经常会遇到,但很多同学不知道的是在假言命题中也是可以考察真假话题目的,而真假话题目基本上都会用到矛盾命题,所以中公教育专家先带大家了解一下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首先,大家小时候家长经常会给我们一些许诺,比如说“如果你期末考进了前三,就带你去游乐园”,那大家现在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家长说谎了呢?那就是:你考进了前三,家长却没有带你去。
这两件事情需要同时发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假言命题p⇒q,它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道例题。
【例题1】某机关年终考核时,群众对周、吴、郑、王四位处长的考核结果有多种说法。
①如果周处长考核优秀,那么吴处长考核也优秀②考核优秀者是郑处长③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但是吴处长考核不是优秀④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或者王处长其中,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①B.②C.③D.④【中公解析】观察题干所给四个条件,其中出①和③是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而题目中只有一真,真话一定在①③中,由此说明②④为假话,进而得出优秀者不是郑处长,也不是周处长和王处长,则③为假话,①为真话,故本题答案为A。
本题是利用假言命题的矛盾关系来解决真假话题目,需要我们第一步观察题干是否有矛盾关系,有矛盾之后我们需要绕开矛盾根据条件判断其他人说的话的真假,最终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们要增加一点难度来看还有什么题目可以利用假言命题真假话来解题。
【例题2】某科室就选派小郑、小周谁去基层蹲点有三种不同意见:(1)只要小郑去,小周就不去;(2)只要小周不去,小郑就要去;(3)小郑去基层蹲点。
科室领导研究后,同意了一种意见,否定了两种意见。
由此,可以推出:A.小郑、小周都去B.小郑、小周都不去C.小郑去而小周不去D.小周去而小郑不去【中公解析】观察本题条件也是真假话,但我们并没有找到题干条件本身的矛盾关系,并且假言命题没有明确告诉支命题之间是如何选择,而是在各个支命题之间做了一个假设,这样我们就无法直接判定一个支命题是在做假设的情况下得到另外一个支命题真假性,也就是说我们从正面入手比较困难,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利用假言命题的矛盾来解决,因为“且”命题的真假我们是比较好判断的,即把题干翻译如下:①小郑且非小周②非小周且非小郑③非小郑这三个条件的真假性则变成两真一假,那么如果③假,则②假不满足题干要求,由此得出③真,则①假,②真。
行测逻辑判断技巧:真假话问题.doc

行测逻辑判断技巧:真假话问题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逻辑判断技巧:真假话问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逻辑判断技巧:真假话问题在学习行测的时候,大家对于一种题型非常头疼,那就是真假话问题。
真假话问题是逻辑判断中常考的一类题型,而很多考生遇到这种问题,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毫无头绪。
其实,原因在于大家并不了解这钟题型的解题方法。
因此针对必然性推理部分经常考到的真假话问题做简单梳理,以便大家有章可循。
将真假话问题一共分为两部分:可以找到矛盾的、找不到矛盾的或找到矛盾仍无法做题的。
一、可以找到矛盾直接用矛盾解题的真假话问题如果在真假话问题中可以找到矛盾,并且可以利用矛盾直接解题的话,就使用真假话的做题步骤去做。
方法:一找-二绕-三返回(“一找”,即找矛盾,“二绕”,即绕开矛盾的两个命题,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三回”,即回归到原矛盾关系中再作进一步的判断)例:在索莱岛上,有四个草屋,每个草屋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
第一块牌子上写着:“有些草屋中没有食物。
”第二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没有猎枪。
”第三块牌子上写着:“所有的草屋中都有食物。
”第四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有草药。
”索莱岛上的游客发现,四块牌子中只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真话。
由此可以推出:A、四个草屋中都有草药B、四个草屋中都有食物C、第三个草屋中有猎枪D、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真假话问题,分析可知,四块牌子分别对应着一句直言命题,共四句话,而且其中只有一句话为真。
一般而言,遇到这类型题目,大家可以遵循“一找、二绕、三回”的解题步骤寻找真相。
“一找”,分析可知,题干第一句和第三句互为矛盾关系,那么两者必定一真一假;接下来“二绕”,即绕开矛盾的两个命题,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因为只有一句真话,可知其余第二句和第四句都为假,那么实际的情况就是二号草屋中有猎枪,且四号草屋中没有草药,故选D。
秋招行测题真假话

秋招行测题真假话
秋招行测题真假话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推理问题,其核心是通过提供的信息判断某个陈述的真假。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秋招行测题真假话问题:
1.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在撒谎。
” 另一个孩子说:“我在说实话。
” 只有一个孩子说的是真话。
2. 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说:“第二个孩子在说谎。
” 第二个孩子说:“第三个孩子在说谎。
” 第三个孩子说:“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都在说谎。
”
3. 四个陈述:给定四个陈述,其中两个是真实的,两个是虚假的。
例如:“A是正确的,B是正确的,C是正确的,D是正确的。
” 需要判断哪个或哪些陈述是真的,哪个或哪些是假的。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找出答案。
首先,我们根据给定的条件来确定哪个陈述是真实的,然后利用这个真实陈述的信息来推断其他陈述的真假。
例如,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在说真话,一个孩子在说谎,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孩子的陈述来推断另一个孩子的陈述是真是假。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推断每个孩子的陈述是真是假。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或其他逻辑推理方法来确定哪些陈述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总之,秋招行测题真假话是一种考察逻辑推理能力的题目,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这些题目,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面试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中的真假话问题水滴石穿、汇流城河,任何的事情都是非一日便成功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中的真假话问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中的真假话问题
在行测判断推理必然性推理的知识点中,假言命题相对来说是难度最大的一节,不仅仅在于出题形式的灵活多变性,更多地还是理解起来不太容易。
作为复言命题的一种形式,它没有明确告诉支命题之间是如何选择,而是在各个支命题之间做了一个假设,假设其中一个支命题成立或者不成立的前提下,研究另外一个支命题成立还是不成立,所以这样看来,我们无法直接判定这样一个支命题是在做假设的情况下得到另外一个支命题真假性的判定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也就是假言命题的最大难点所在,那么今天就来说一说应该怎么思考。
一、矛盾
解决假言命题真假话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考虑其矛盾命题,大家都知道,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是一个联言命题,而联言命题的真假性是非常容易判定的,因此遇到真假话问题中带有多个假言命题的话,优先考虑其矛盾命题的真假性更简单,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某科室就选派小郑、小周谁去基层蹲点有三种不同意见:
(1)只要小郑去,小周就不去;
(2)只要小周不去,小郑就要去;
(3)小郑去基层蹲点。
科室领导研究后,同意了一种意见,否定了两种意见。
由此,可以推出:
A 小郑、小周都去
B 小郑、小周都不去
C 小郑去而小周不去
D 小周去而小郑不去
分析发现,题干中给的三句话是两假一真,而其中两句话涉及假言命题,那么从正面入手直接考虑谁真谁假是很困难的,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既然这三句话两假一真,那么其矛盾命题呢,应该是两真一假。
我们分别写一下:
(4)小郑且非小周;
(5)非小周且非小郑;
(6)非小郑;
既然上述三句话两真一假,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如果(6)假的话那么(5)一定假,所以(6)一定为真,由此推出(4)一定为假,进而得到(5)一定为真;所以最终答案应该是小郑和小周都不去,选B。
二、推出关系之真假性判定
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去解决真假话问题足矣,但是还有少数的题目直接应用矛盾关系也无从下手,需要我们从正面直接考虑,这就会使很多同学陷入迷茫,不用慌,我们一步一步分析:看到一个假言命题描述,第一步我们就是要转化为推出关系,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推出关系中两个支命题的真假性是如何影响假言命题的真假性的。
现在给出如下两个支命题:A考前5名;B 考前10名;看到这两个支命题,相信大家都能写出一个推出关系:
A⇒B
思考一下,如果支命题A成立的话,那么支命题B是必然成立的,而支命题B不成立的前提下,支命题A也是必然不成立的。
那么继续思考:如果支命题A不成立,也就是没有考到前5名的话,那么支命题B考到前10名是否成立呢,我们发现有两种情况,如果考到第6名那么此时支命题B就是成立的,如果考到12名那么此时支命题B就是不成立的,是一种带有可能性的结果,而如果支命题B为真的话,那我们知道支命题A是真是假都可以。
带着上面的知识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目:
丙中毒而死,为此,甲和乙收到了法官的审讯。
甲:如果这是谋杀,肯定是乙干的;
乙:如果这不是自杀,那就是谋杀;
法官做出了如下的假定:
(1)如果甲和乙都没有撒谎,那么这就是一次意外事故。
(2)如果甲和乙两人中有一人撒谎,那么这就不是一次意外事故。
最后的事实表明,法官的假定是正确的,则丙()?
A 是意外事故死亡
B 是自杀
C 是被谋杀
D 有可能被谋杀,也有可能自杀
通过阅读题干,我们发现四句话都是假言命题,也就意味着这四句话中是不存在矛盾命题的,那么我们的突破口只能从法官的两句话入手(因为都是正确的):分析法官的第一句话,如果两个人都没有撒谎的话,就是意外事故,注意此时甲乙都说了真话,那么根据乙的表述我们知道,这次事故不是自杀就是他杀,并不是意外,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所以甲乙两人不可能都没有撒谎(注意:很多同学在这里会产生疑问,既然不可能都没有撒谎,那不就正面法官第一句话错了么,题干明明给的是这句话是对的,这就要应用到我们上面讲过的推出关系判定了,推出的命题为假的话,被推出的命题是是可以为真的,也就是说第一个假言命题是可以为真的),所以甲乙二人一定有人撒谎,对应法官第二句话,不是意外事故,说明要么是自杀要么是他杀,那么我们知道乙一定说了真话,说假话的就是甲,甲的矛盾命题应该为真:是谋杀且不是乙干的。
所以应该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