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推理假言命题的核心知识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掌握逻辑推理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础的部分。
它是指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花是红色的”等等。
在直言命题中,我们需要理解“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这四种基本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
比如,“所有的 S都是P”和“有的 S 不是P”是矛盾关系,“所有的 S 都不是P”和“有的 S是P”也是矛盾关系。
通过对直言命题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已知“所有的公务员都要遵守纪律”为真,那么“有的公务员不遵守纪律”就一定为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联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真假。
只有当所有组成部分都为真时,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
如果其中有一个部分为假,那么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在解题时,我们要注意关联词,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等,通过这些关联词来判断是联言命题,然后根据其真假规则进行推理。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指几个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比如“小明或者喜欢数学,或者喜欢语文”。
其真假规则是只要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
不相容选言命题则是指几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比如“今天要么是晴天,要么是阴天”。
对于选言命题,我们要准确判断是相容还是不相容,然后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推理。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指一种条件关系的命题。
常见的假言命题有“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
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会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判断推理题之假言命题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导语】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想快速回答好判断推理题,有些命题推理不得不知。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判断推理题之假言命题。
一、假言命题推理规则
形式是A→B,意思是有A必有B,但是没有A未必有B,其推理规则有下述几条:
(1) A→B,则非B能推出非A;(逆否命题)
(2) A→B,则A且非B不成立;(矛盾命题)
(3) A→B,则非A不一定推出B;
(4) A→B,则B不一定推出A。
当然,这里还要明确几点,什么是A,什么是B:
前→后:如果……那么……;只要……就……;要想……必须……。
后→前:只有……才……;除非……否则不……。
二、例题精选
【例题】有人对“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的理解是:“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
”
假定这种理解为真,则下列哪项判断必然为真?
A.到了长城的人就一定是好汉
B.如果是好汉,他一定到过长城
C.只有好汉,才到过长城
D.不到长城,也会是好汉
【解析】B。
“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
”为真,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形式的否
定后件式,可以推出“是好汉,所以,到过长城。
”“如果……那么”关系属于充分条件,
只能由前项推出后项,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A、D两项属于无效形式,故选B。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借
鉴!。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公考行测里的逻辑推理这个重要板块。
逻辑推理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谜题世界,等着咱们去探索和破解。
这里面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先来说说直言命题。
这就好比是直接了当的表达,简单明了。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学生是勤奋的”,这种表述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你心里有个大概的判断?可别小看这直言命题,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它的真假关系,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是非大战”,一不小心就容易判断错误。
再讲讲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联言命题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手拉手,要一起出现才行。
比如说“小王既聪明又勤奋”,只有聪明和勤奋都具备,这个命题才是真的。
而选言命题呢,则像是给你几个选择,要么这个,要么那个,或者都可以。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是不是很形象?三段论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一步搭建出推理的大厦。
“凡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是不是有点像在玩推理的游戏?还有假言命题,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像是一对双胞胎,长得有点像,可性格大不同。
充分条件是“有它就行”,必要条件是“没它不行”,是不是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分得清?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更是让人又爱又恨。
就像你找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可就是看不见。
掌握了矛盾关系,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啦。
推理规则就像是游戏的规则,只有遵守了,才能玩得转。
什么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听着有点绕,可多练几遍,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类比推理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就像找相似的朋友,从形状、功能、属性等方面去比较,看谁和谁更亲近。
这么多的知识点,是不是感觉有点头大?别担心,只要多练习,多思考,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一个攻克它们。
朋友们,公考行测的逻辑推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下功夫,用心去琢磨。
你想想,要是能把这些知识点都掌握了,在考场上那得多威风啊!难道你不想成为那个在逻辑推理中轻松应对、游刃有余的高手吗?加油吧,相信自己一定行!。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一、常见关联词及关键词的推理形式假言命题常常涉及一些关联词或者关键词,当出现了这些关联词或关键词的时候,我们要去找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样才能写出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来。
1.关联词(1)如果A,那么B;若A,则B;只要A,就B;要想A,就必须B(AB)(2)只有A,才B(BA)(3)除非A,否则B(非BA;非AB)2.关键词A是B的充分条件(AB)B的充分条件是A(AB)A是B的必要条件(BA)B的必要条件是A(BA)A是B的前提(重要条件、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缺一不可的)(BA)二、假言命题中涉及真假话问题当假言命题涉及真假话问题的时候,要去找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假言命题(AB)的矛盾命题写成(A且非B)。
矛盾是一真一假,根据矛盾的这个特性去解决真假话问题。
【例题】某煤矿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事故。
煤矿人员有以下断定:值班主任: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
矿工1:确实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但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
矿工2:如果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则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安全员: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但没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如果上述断定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则以下哪一项可能为真?A.值班主任的断定为真B.安全员的断定为真C.矿工1的断定为真D.矿工2的断定为真,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将四人说的话,用简单的逻辑形式表示出来:值班主任:操作问题矿工1:违反安全规程且非操作问题矿工2:操作问题违反安全规程安全员:操作问题且非违反安全规程由此可知,矿工2和安全员所说的话是一对矛盾命题。
由于题干说“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因此值班主任和矿工1的话均为假话。
值班主任的话为假,可以推出“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矿工1的话为假,可以得出“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
由于安全员的话是一个联言命题,它要为真必须两个联言肢都为真,因此安全员的话为假。
那么矿工2的断定就为真。
行测逻辑判断(判断推理)核心知识

目录1 逻辑判断题型目录 (3)2 真假推理 (4)2.1 解题步骤 (4)2.2 如何“找关系〞〔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单句间的逻辑关系 (4)逻辑关系的概念解释与比照〔选学〕 (5)2.3 如何“定真假〞 (6)3 翻译推理 (6)3.1 单句的翻译与推理 (6)单句的翻译〔单句部的逻辑关系〕 (6)单句的否认 (6)单句的等价 (7)3.2 复句的翻译与推理 (7)复句的四种命题 (7)逻辑符号的含义 (7)复句的翻译与推理规那么 (7)寻找确定信息 (8)4 分析推理 (8)4.1 选项信息充分型 (8)4.2 题干信息充分型 (8)5 归纳推理 (9)6论证〔加强论证、前提论证、削弱论证〕 (10)6.1 论证根底知识 (10)6.2 论证的主要题型技巧 (11)加强型题和削弱型题的比照 (11)加强型题和前提型题的比照 (11)不能加强〔或削弱〕论点的情况 (12)1 逻辑判断题型目录2 真假推理2.1 解题步骤2.2 如何“找关系〞〔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M集合与N集合的所有关系只有4种:〔1〕相离;〔2〕相交;〔3〕包含;〔4〕全同。
〔看到此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
对!就是与“类比推理〞中的某些知识点一样。
〕而一个点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两种:要么点在集合外;要么点在集合。
2.3 如何“定真假〞注:此表可根据逻辑关系图线条数由少到多的顺序去记忆〔线条数最少的是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最多的是推出关系〕。
3 翻译推理3.1 单句的翻译与推理简单的说单句就是很简单的句子,一般只有一个句号。
3.2 复句的翻译与推理(1)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型〕。
即“推出关系〞的“前推后〞。
(2)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型〕。
即“推出关系〞的“后推前〞(3)选言命题。
即“或关系〞。
(4)连言命题。
即“且关系〞。
〔插一句:简单地说复句就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句子〕(1)“⟶〞〔“推出〞〕:“前者⟶后者〞,如:收获⟶播种;三睡午觉⟶华盛顿是美国首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归纳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部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真题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本的命题形式,它直接表达了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判断。
例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学生是优秀的”等。
在直言命题中,我们要掌握对当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快速判断命题的真假。
矛盾关系是最为重要的,比如“所有都是”和“有的不是”,“所有都不是”和“有的是”。
这两对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经常被用到。
二、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联言命题表示几个命题同时成立,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选言命题则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表示至少一个成立,比如“或者是 A,或者是B”。
不相容选言命题表示只有一个成立,比如“要么是 A,要么是B”。
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这两种选言命题,并根据题目条件进行推理。
三、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其推理规则是“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一定”。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常见的关联词有“只有……才……”,其推理规则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肯前否后不一定”。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则表示条件和结果之间是等价的关系。
四、朴素逻辑朴素逻辑是没有明显的逻辑关联词,需要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来进行推理的题型。
在解决朴素逻辑问题时,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列表法、假设法等方法。
代入排除法适用于选项信息比较充分的题目,通过将选项代入题干来验证是否符合条件。
列表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整理出题目中的信息,便于分析和推理。
假设法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无法直接得出结论的题目,通过假设某种情况成立来进行推理。
五、削弱和加强论证削弱论证就是找出能够使论点不成立或者可能性降低的选项,加强论证则是找出能够使论点成立或者可能性增加的选项。
2020漳州国考行测逻辑判断核心考点二:假言命题推理规则

2020漳州国考行测逻辑判断核心考点二:假言命题推理规则通过假言命题的基础学习,我们已了解了假言命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即分析题干的推出关系后对比选项推出关系,选择与题干推出关系一致的选项。
但是在真实的考试中,假言命题的知识点考察,仅仅只掌握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还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假言命题的逆否命题和矛盾命题也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并且考察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学习假言命题的逆否命题。
一、什么是假言命题的逆否命题逆否命题这个概念,大家只需要理解并记住“逆”和“否”这两个字即可。
所谓的“逆”,表示假言命题的推出符号需要调转方向;所谓的“否”,表示假言命题的支命题需要分别否定掉。
用符号来表示的话,即原命题若是A=>B,则逆否命题为非B=>非A。
举个例子,原命题:只要长得帅,就可做高官(长得帅=>做高官)。
则逆否命题为:若做不成高官,便是长得不够帅(做不成高官=>长得不够帅)。
二、假言命题逆否命题的性质及应用由高中我们对逆否命题的了解,我们知道,逆否命题和原命题之间的关系是等价关系,这里的等价关系是指,假言命题和原命题之间是同真同假的关系,当A=>B为真时,则非B=>非A也为真;当A=>B为假时,则非B=>非A也为假。
反之亦然。
我们了解清楚假言命题逆否命题的基本性质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考试中,试题具体会如何呈现呢?例:除非播种许多玉米种子,通过辛勤耕耘,等待时机成熟,否则不能收获一箩筐玉米。
根据以上陈述,下列不能推出的是:a.播种一粒玉米种子,不能收获一箩筐玉米b.播种许多玉米种子,但不通过辛勤耕耘,不能收获一箩筐玉米c.没有播种许多玉米种子,虽然等待时机成熟,也不能收获一箩筐玉米d.只要播种许多玉米种子,通过辛勤耕耘,等待时机成熟,就能收获一箩筐玉米解析:通过题干,可以提炼出推出关系:收获一箩筐玉米=>播种许多玉米种子且通过辛勤耕耘且等待时机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假言命题作为命题当中最复杂、最难以理解的命题,包含的推理规则有很多,其中做题作为常见的两个推理规则是:逆否规则和传递规则。
传递规则:“如果A,那么B;如果B,那么C”。
可以得出“如果A,那么C”一定也成立。
简记为:“AàB,BàC”可以推出“AàC”。
我们把假言命题的传递规则也叫做“假言三段论”,这个名字说明假言传递规则和三段论的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这个形式非常像三段论的形式“A是B,B是C。
所以,A是C”。
与三段论不同的是,这里的A、B、C都是表示“条件”,而三段论的A、B、C都是表示概念。
逆否规则是:假言命题“AàB”和另外一种形式是等价的,即“非Bà非A”。
例如:“如果你长得很漂亮,那么我一定会娶你的”这句话的等值命题是“如果我没有娶你,那么一定是你长得不漂亮”。
逆否规则是一种非常符合日常语言表达的推理规则,在这里提供两种记忆的方法。
第一,联想记忆。
我们知道,在不等式中,如果A>B,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负号,不等式的方向要变号,即-A<-B。
同理,对于假言命
题,AàB的两边同时进行否定,那么推出的箭头负号也应该变号,即非Aß非B。
第二,口诀记忆。
对于AàB的形式,我们把A叫做“前置条件”,简称“前件”,B 叫做“后置条件”,简称“后件”。
AàB,称为“前件推后件”。
如果“前件推后件”成立,那么“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简称为“否后推否前”,即“非Bà非A”也成立。
我们把“AàB”叫做原命题,“非Bà非A”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进行了两步操作,首先是把原命题的两个条件逆过来,其次再分别否定。
例如,“如果跳下悬崖,那么就会死去”能推出“如果没有死去,那么一定没有跳下悬崖”。
如果“前件推后件”成立,那么“否定前件推出否定后件”,即“否前推否后”不一定成立。
我们把“非Aà非B”叫做“AàB”的否命题,即推出符号两边的条件分别否定掉。
例如,“如果跳下悬崖,那么就会死去”不能推出“如果不跳下悬崖,那么就不会死去”。
如果“前件推后件成立”,那么“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即“肯后推肯前”不一定成立。
我们把“BàA”叫做“AàB”的逆命题,即将两边的条件互换掉,或者说把推出符号的箭头呼唤掉。
例如,“如果跳下悬崖,那么就会死去”不能推出“如果死去了,那么就是跳下悬崖了”。
例题:语言在人类的交流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种语言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其基本语言的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表达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
但是,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声音信号的功能有问题,那么,并非基本语言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成为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
可见:
A.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声音信号的功能正常,那么一种语言的基本语言的每一
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成为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
B.语言的有效性导致了人类交流的实用性
C.如果基本语言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能够成为有独立意义和可以理解的词,则该语
言完全有效
D.如果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声音信号的功能有问题,那么语言就不可能完全有效
这道题的答案是D。
题干是:有效à组合(即并非组合à并非有效,逆否命题),听觉有问题à并非组合。
应用传递规则,则是:听觉有问题à并非有效。
选项分别是:
A、听觉没问题à组合(不选,否命题,题干成立,A选项不一定成立)
B、有效性à实用性(不选,无中生有,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
C、组合à有效(不选,逆命题,题干成立,C选项不一定成立)
D、听觉有问题à并非有效(选D,逆否命题,题干成立,D选项一定也成立)
总结一下,这种题的命题模式是,题干给出一些假言命题,例如:题干:AàB,B àC 选项给出一些推理形式,例如:
A选项:非Aà非C(否命题,“否前推否后”,不一定成立)
B选项:CàA (逆命题,“肯后推肯前”,不一定成立)
C选项:非Cà非A(逆否命题,“否后推否前”,成立)
D选项:F(无关项,无中生有,不一定成立)
对于这一类题目,我们需要识别出它考察的是假言命题,这种题目的题型特征是:1)题干中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原因是大量重复的条件能够保证题干的条件能够用传递规则串联起来;2)题干中会出现大量的关联词,原因是关联词是假言命题的标志。
这类题目我们的解题思路是:1)识别出题目考查的是假言命题;
2)通过关联词等找出题干蕴含的推出结构,将推理的条件符号化,即用最简洁的语
言来表示条件;
3)运用“传递规则”和“逆否规则”进行推衍;
4)将推衍得到的结果与选项进行比对,选出能够由题干推出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