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一、常见关联词及关键词的推理形式假言命题常常涉及一些关联词或者关键词,当出现了这些关联词或关键词的时候,我们要去找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样才能写出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来。

1.关联词(1)如果A,那么B;若A,则B;只要A,就B;要想A,就必须B(AB)(2)只有A,才B(BA)(3)除非A,否则B(非BA;非AB)2.关键词A是B的充分条件(AB)B的充分条件是A(AB)A是B的必要条件(BA)B的必要条件是A(BA)A是B的前提(重要条件、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缺一不可的)(BA)二、假言命题中涉及真假话问题当假言命题涉及真假话问题的时候,要去找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假言命题(AB)的矛盾命题写成(A且非B)。

矛盾是一真一假,根据矛盾的这个特性去解决真假话问题。

【例题】某煤矿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事故。

煤矿人员有以下断定:值班主任: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

矿工1:确实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但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

矿工2:如果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则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安全员: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但没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如果上述断定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则以下哪一项可能为真?A.值班主任的断定为真B.安全员的断定为真C.矿工1的断定为真D.矿工2的断定为真,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将四人说的话,用简单的逻辑形式表示出来:值班主任:操作问题矿工1:违反安全规程且非操作问题矿工2:操作问题违反安全规程安全员:操作问题且非违反安全规程由此可知,矿工2和安全员所说的话是一对矛盾命题。

由于题干说“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因此值班主任和矿工1的话均为假话。

值班主任的话为假,可以推出“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矿工1的话为假,可以得出“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

由于安全员的话是一个联言命题,它要为真必须两个联言肢都为真,因此安全员的话为假。

那么矿工2的断定就为真。

行测假言命题的推理方法及技巧

行测假言命题的推理方法及技巧

首先教大家如何辨别一道题目是否在考察假言命题推理这个考点。

辨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假言命题首要最简单的方法是是看一些句子是否有逻辑连接词:如果……那么……、只有……才……、……必须……、因为……所以……、除非……否则……,等关联词都是考试中常见的逻辑连接词。

但是有的题干中并找不到逻辑连接词,我们该怎么办?就一定不是假言命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题目都善于伪装自己,并不出现具体的连接词,但是其实是可以转化成假言命题进行解答的。

例如,A是B必不可少的条件/A是B不可或缺的条件/A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类的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假言命题,只要分清出谁在前谁在后就可以。

初次之外一般是前推后。

例题,2012年国家的一道题目的题干就是“在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的条件,而高储蓄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

再解答题目的时候就首先可以转化成只有有大量资本支持,发展中国家才能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和只有有高储蓄率,才能获得大量资本”。

继续解题就可以了。

【推理规则】只要知道一道题目是考查复言命题推理的题目,那么解答它就显得很简单了。

对于假言命题考生只需要记住一个推理规则:肯前肯后,否后否前。

考生只需要记住一个规则即可。

在做题的时候尽可以将题干中的假言命题都转换成一种。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做题习惯,选择都转换成哪种命题。

一般地,均转化成前推后的形式比较符合大多数考生的思考习惯,因为前推后是正着进行推理。

例如,如果A,那么B,其逻辑关系即为A→B;而只有A,才B,其逻辑关系则为A ←B(即B→A)。

考生们在假言命题逻辑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别。

【例题】(2011年国家114)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只要这种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就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由此可以推出,在一定时期内( )。

A.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正在稳定增长B.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涨幅过大,对该国经济必然有负面影响C.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不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没有保持稳定增长D.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下降,该国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也会降低【试题分析】题干包含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行测答题技巧:假言命题的解题方法

行测答题技巧:假言命题的解题方法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行测答题技巧:假言命题的解题方法推荐阅读:行测答题技巧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2013事业单位招聘在大家遇到假言命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在匆忙之中选择了一个“差不多、靠谱”的选项,事实上,这种题目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它的做题思路较单一,掌握了其推理规则之后有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假言命题的解题方法。

一、形式是A→B,意思是有A必有B,但是没有A未必有B,其推理规则有下述几条:1. A→B,则非B能推出非A;(逆否命题)2. A→B,则A且非B不成立;(矛盾命题)3. A→B,则非A不一定推出B;4. A→B,则B不一定推出A。

二、当然,这里还要明确几点,什么是A,什么是B:前→后:如果……那么……只要……就……要想……必须……后→前:只有……才……除非……否则不……下面中公教育王长旭老师,以例题在给大家做一说明: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例1.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只要这种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就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由此可以推出,在一定时期内:A.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正在稳定增长B.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涨幅过大,对该国经济必然有负面影响C.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不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没有保持稳定增长D.如果涨幅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也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根据题干的条件可知其推理关系是: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涨幅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A项属于上面的第4条特征,不能说明经济是否稳定增长;B项属于第3条特征,不能说明对该国经济是否有负面影响;C项属于上文的第1条特征,属于逆否命题;D项属于上面的第2条特征,必然为假。

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做题时首先根据关联词辨认出来这属于假言命题的习题,再根据关联词找出正确的推出关系,再运用推理规则即可。

解决行测真假话问题的小技巧

解决行测真假话问题的小技巧

解决行测真假话问题的小技巧
本文“解决行测真假话问题的小技巧”由编辑整理,欢迎查看。

一、真假话问题的题干特征
真假话问题的题干特征是一般会给我们大概三到五个命题,告诉我们在这几个命题当中有几个是真的,几个是假的,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之为真假话问题。

如下所示:
教练在甲、乙、丙三人背上分别贴了三个数字,三人都能看到对方的数字,但是看不到自己的数字,甲、乙、丙背上的数字分别用A、B、C代替。

甲说:B>C;乙说:A
假如教练说的是假话,则甲、乙、丙数字大小顺序可能是( )
A.A>B>C
B.C>B>A
C.B>C>A
D.B>A>C
这样的题目就是真假话问题。

二、解决真假话问题的小方法:代入排除法
当题干与命题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也不存在反对关系,我们无法使用矛盾法和反对法解题时,可以尝试用代入排除法去解决看似比较难以解决的题目。

比如上题,题干说假设教练说的是假话,而教练说的是他们之中最多有一个人说了假话,这句话是假,它的矛盾为真,也就是说这三句话中有两句是假的,代入A项,A项中说A大于B,所以丙是假话,A项中说B大于C,所以甲是真话,A项中说A大于C,所以乙是假话,代入A项中之后,一真两假,符合我们刚才的判定,所以此题选A。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真假判断型逻辑题属于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中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其特征一般是给出来几个论断,然后这几个论断中有一个是真的,或者有一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也出现了几个论断中有两个是真的,或者两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中,华图蔡老师归纳了攻克真假判断型逻辑题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首先找矛盾,其余是关键真假推理题是逻辑判断中比较容易的一类题,这类题目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因此可以利用矛盾来解题。

所谓矛盾,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构成矛盾关系。

例如,一个人如果是男的,那么他肯定不是女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是女的,那么她肯定也不是男的,男和女就是矛盾关系。

但一张纸如果不是黑的,可能是白的,还可能是其他颜色,那么,黑和白就不是矛盾关系。

那找矛盾对公务员考试的真假推理题有什么作用呢?先来看这样一道真题: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华图解析: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真假判断型逻辑题,首先看看四句话中是否存在矛盾关系。

在这里可以用做简化来解题,例如“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这句话可以简化为“甲:非甲”,这样的优点是能够使矛盾一目了然。

这四句话最后简化为:甲:非甲乙:丁丙:乙丁:非丁很清楚的看到,乙和丁两个人的话存在矛盾关系,矛盾关系里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山东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假言命题的答题技巧

山东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假言命题的答题技巧

山东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假言命题的答题技巧一.含义1.假言命题:假设状态下,判断两支命题间条件关系的命题。

2.条件关系:充分条件:有它就行,没它不一定不行必要条件:有它不一定行,没它一定不行【例子】“精通英语”与“认识26个字母”,精通英语发生,认识26个字母就一定发生,所以精通英语是认识26个字母的充分条件,认识26个字母不发生,精通英语就一定不发生,所以认识26个字母是精通英语的必要条件。

总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成对出现。

3.推出关系:在所有的情况下,如果命题A成立,命题B必然成立,那么命题A推出命题B。

表达式:AB二.三者之间的关系1.推出关系与条件关系:推出关系联结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题干中常见的语句:A是B的充分条件;A是B的必要条件;A是B 的前提/基础/根源。

2.假言命题与条件关系:假言命题是判断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的分类: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注:先表述哪个条件即为哪个条件的假言命题题干常见的语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那么......若......则......只要......就......要想......必须......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才......除非......否则不......3.假言命题与推出关系:假言命题描述推出关系小结:给出条件关系,能写出它的推出关系,能用假言命题进行表述;给出假言命题的表述,能判断出它的条件关系,写出推出关系;给出推出关系,能判断它的条件关系,能用假言命题进行表述。

三.能力训练根据下列命题的描述,写出推出关系。

1.只有感受过风雨,才有挑战下一次风雨的经验和信心。

推出关系为经验和信心感受过风雨。

中公解析:只有......才......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所以感受过风雨为必要条件,经验和信心为充分条件,写成推出关系应为充分条件推出必要条件,即经验和信心感受过风雨。

2.有信仰是心灵自由的基础。

推出关系为心灵自由有信仰解析:题干给出条件关系,可判断出有信仰为必要条件,心灵自由即为充分条件,写成推出关系应为充分条件推出必要条件,即心灵自由有信仰。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真假话问题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真假话问题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真假话问题行测判断推理备考:真假话问题行测考试判断推理中有这样一种题型,题干为我们陈述了几个人分别说出了一句话,告诉我们其中一个人或两个人说的是真话或者是假话,让我们根据这几个人的陈述判断谁说真话或者谁说假话。

这样的题型我们称为“真假话”问题,在解题的时候利用矛盾的性质进行解题。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下面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的解题思路:一找矛盾: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二绕开矛盾: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性三回到矛盾:回到矛盾,判断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的真假性一些相对来说难度不高的题目我们通过两步就能得出答案,接下来我们来看两道例题来感受一下:例题:1.某慈善基金会收到一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多方调查得知,是林川、吴飞、郑傅和郭博四人中的一人捐的。

但问到他们时,林川说“我没捐”;郑傅说“是吴飞捐的”;吴飞说“是郭博捐的”;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下列哪项为真?A.林川说真话,是吴飞捐的B.林川说假话,是林川捐的C.吴飞说真话,是郭博捐的D.郑傅说假话,是郑傅捐的【解析】B。

吴飞和郭博两个人说的话互为矛盾关系,所以吴飞和郭博两个人说的话一真一假。

因为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所以林川和郑傅说的话为假话。

林川说“我没捐”为假话,所以林川捐款了。

此时要是想判断吴飞和郭博说的话的真假性,我们能知道吴飞说假话,郭博说真话。

故本题选B。

2.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B.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C.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D.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解析】B。

甲和丙所说的话为矛盾关系,所以甲丙说的话一真一假。

公务员行测考试真假话题指导

公务员行测考试真假话题指导

公务员行测考试真谎话题指导在行测逻辑判定中有一种常常考察的题型,题干给出几句话,说明其中有真有假,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真谎话的题目,考试进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根据题目不同的特点快速挑选相应方法解题就显得十分关键。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真谎话题指导。

公务员行测考试真谎话题指导一、有标志词优先用矛盾在命题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标志词判定命题的情势,同时我们知道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存在一真一假的关系。

那我们在做题的进程中遇到句子表达中存在标志词,我们就可以在题目中优先肯定出矛盾的这一真一假。

例1:老王的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有一人买彩票中了大奖。

有人问他们时,老大说“中大奖的多是老三也多是老四”;老二说“老四中了大奖”;老三说“我没有中大奖”;老四说“中大奖的肯定不是我”。

了解儿子的老王说“他们中有三位不会说谎话”。

若老王说得正确,则中大奖者为:A.老大B.老二C.老三D.老四【答案】D。

解析:老二的话“老四中了大奖”与老四的话“中大奖的肯定不是我”是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

现已知四人只有一人说谎话,因此老大和老三的话都是对的,即“老三或者老四中大奖”和“老三没中大奖”为真,可以得到中大奖的是老四,D项正确。

总结:在这个题目中,我们看到题干句子表达判定某个人是否中奖,显现命题特点,那我们做题中第一找到题干中的一对矛盾,即二和四,第二步则绕开这个矛盾去肯定一和三的真假情形就可以解题,总结做题步骤为,环绕矛盾“一找二绕三回”。

二、选项明确优先排除法解题中还存在一种真谎话,题干中没有能肯定命题情势的句子,但是选项明确,能够肯定题干中句子的真假情形,此时我们采取代入排除的方法快速解题。

例2:田径场上正在进行100米决赛,参加决赛的是1~6号六位选手,关于谁会得冠军,看台上的甲、乙、丙谈了自己的看法。

乙认为,冠军不是I号就是2号。

丙坚信,冠军绝不是3号。

甲则认为,4号、6号都不可能获得冠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假言命题可以说是公务考试行测部分的常客,需要考生了解其技巧才能提高答题的速度的正确率。

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假言命题的定义
假言命题又称条件命题。

其在前的支命题叫做前件,在后的支命题叫做后件。

假言命题陈述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的条件。

具体表现形式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其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涉及较少。

对于假言命题的考察重点则在于前后条件的确定与推理。

在这里我们不去深究假言命题的逻辑理论,也不去论证假言命题的本质及其发展,我们就去考虑答题的角度,去把握如何判断假言命题,如何快速准确的解答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第一步,快速判断,抓逻辑词。

对于一个知识点的考察,题中一定会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词,或者在题干,或者在选项,所以考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快速判定考点。

那么接下来就给考生简单总结以下假言命题的逻辑标志词。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a那么b;只要a就b;所有a 都b;a离不开b;要想a必须b;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p才q;必须p才q;除非p 否则不q;p是q的基础;p是q的前提。

第二步,根据问题确定方法。

命题表示了一种判断,对于命题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以真找真”“真假互寻”两个方面,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考察命题已经具体问题去寻找相应的关
系。

“以真找真”主要是考察命题的等价关系,推出关系。

“真假互寻”主要考察命题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第三步,比较选项,确定答案。

大部分假言命题在选项的设置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常见的设错选项比如说直接用后件推前件,否定前件推出否定后件等等,考生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可以很容易的把握。

假言命题例题讲解
要想有稳固的市场基础制度,就必须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只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消除企业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性,才能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除非企业没有强化自身的责任感或没有消除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性,否则容易健全市场调节制度。

在此基础上完善成果分享制度,筑牢社会和谐的基础,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知:
A.如果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感,消除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性,那么就能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B.如果不容易健全市场调节制度,那么说明没有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C.若没有稳固的市场基础制度,则企业不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消除其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性
D.筑牢社会和谐的基础,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观察题干设置,出现了明显的逻辑标志词。

观察问法“由此可知”考察命题的推理。

最后比较选项确定答案即可。

【解析】B。

由题干内容可知:有稳固的市场基础制度→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强化企业社会责
任感且消除企业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性→容易健全市场调节制度。

A选项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错误。

C选项否定前件推出否
定后件,错误。

D选项无法从题干论述得出。

B选项否定后件
推出否定前件,正确。

故答案选择B。

行测假言命题解题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