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中文摘要
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

- 246-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琼曼【摘要】《最蓝的眼睛》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
本文从黑白两种颜色颜色的角度,剖析了作者想要阐述的主题:黑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颜色 黑 白 文化传统《最蓝的眼睛》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小说以秋、冬、春、夏为叙述框架,讲述了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遭生父强奸,继而怀孕,早产了一个很快就夭折的婴儿后,在无人关心帮助的情况下堕入疯狂状态的悲剧故事。
读完《最蓝的眼睛》,脑海里始终有两种颜色在晃动:黑色,白色。
莫里森同时又是一个运用象征手法的大师。
象征手法使作品主题意义上具有多种解读的深刻性。
本文将粗略地对黑白两种颜色所象征的寓意进行分析。
一、白色的美小说的白色代表着白人文化。
在美国社会里,尽管白人对黑人的公然压迫在逐渐消失,但是白人文化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对于白人种族主义者来说,白人和黑人在外观上的不同显示的是其内在特质的区别,意味着他们在智力,道德和精神上的优劣。
在《最蓝的眼睛》中,正是因为内化了白人的价值标准,小说里的部分人物不愿正视和坚持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传统,一味追求白人文化所倡导的“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审美观和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这种审美观和价值观不断渗透到黑人民族中,严重扭曲着黑人民族的民族灵魂。
小说中的部分黑人唯“白”是美。
在黑人社区内部,黑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厌恶情结。
他们觉得自己天生就丑陋。
如果哪个黑人出生时皮肤是浅色的,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高人一等。
主人公佩科拉从一出生就被认为是丑陋的。
随着她不断的成长,这种看法加深了她认为自己丑陋的信念,“她发现所有白人的眼睛里都潜伏着这种神色。
毫无疑问,这厌恶是冲着她来的,是冲着她的黑皮肤来的”。
她从潜意识里把自己的丑陋与黑皮肤联系了起来,从而把所有的罪恶也都归结为她的黑皮肤。
最蓝的眼睛中文

作者简介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
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
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
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30年前,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莫瑞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
之后,她继续探索黑人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的遭遇,又创作了反映黑人反抗精神的小说《秀拉》(Sula,1973),成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Beloved,1987),进入90年代后,她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爵士乐》(Jazz, 1992)和《乐园》(The Paradise,1998)。
莫瑞森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
莫瑞森在作品中利用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来渲染气氛,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而且她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人物的对话写得生动传神。
所有这些特点,使莫瑞森成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和领袖人物,因而,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毫不奇怪的。
奇怪的是1970年出版的这部不足20万字的《最蓝的眼睛》,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又大受青睐,跻身新书畅销榜的行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内容提要】从祈求到反抗!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最蓝的眼睛》国内研究综述

2008年的《恩惠》和 2012年的《家园》。她 的作 品凸显了非裔 《访托妮 ·莫 里森 》的文章 。1988年第 四期的《杭州大学学报》
美国人的性别 、种族 、文化等方面 ,以充满诗意的文笔描绘 白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刊登 的王黎云 的《评 托妮 ·莫里森 的(最
人文化 和黑 人文化之 间对立 与错 位 、排斥与融合 、冲突与影 蓝的眼睛)》是这一 阶段唯一一篇专门论述其处女作 的文章 。
的传播输入 ,国内对这部小 说的研究也 日益走 向深入 ,已成 展 ,我想让初级故事 中的生 活变得破碎 ,混乱 ,这就 是为什么
为不 少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首选。
文字在排 版上交错 在一起 ”。 张 弘的《展示 文化 冲突 中的
《最蓝 的眼睛》在题材 的选取方面独辟奇径 ,以一个黑人 心灵困境— —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简论》对莫 里森的几部小
小女孩佩科拉一年 中的悲剧性遭遇为 主线 ,展示了一个充满 说(《最蓝 的眼睛》《秀拉》《所 罗门之歌》和《柏 油孩》)进 行 了
憎恨和暴力 的黑人社 区。一直生活在父母 的粗暴 、同学 的奚 深入细微的解读并探讨 了莫里森 的独特 的创作手法 ,如夸张
落和父母 的冷漠之 中的佩科拉将这一切 归咎 于她 的丑 陋 ,于 、怪诞 、小说 中人物命名 的寓意 、黑人 民间吟唱文学 以及非洲 是开始 向上帝祈 求得到一双 蓝色 的眼睛并希望藉此 改变不 神话 的运用等等作者也都条分缕析 ,进行 了一番梳理 。如在
注 和 思 考 。
[关键词 ] 最 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 I1O6.4
[文献标识码 ] A
[作者简介 ] 唐小 霞 (1973一),女 ,硕士 ,讲师 ,研 究方 向为英美文学。
《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视觉的多维性

《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视觉的多维性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她非常有名的一部作品。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中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觉,与传统的女性主义视觉比较单一,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反对父权制不同,该作品具有独特的女性的多维性视觉和平行的行为方式,给读者一个不定的角色定位和广阔的思考空间,给女性主义者提供了自省和作为教育的可能性,从而让女性主义更加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讲述了一个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因皮肤黝黑,由于相貌丑陋而受到周围及家里人的厌恶而渴望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因为她发现白人拥有的蓝色的眼睛很漂亮。
然而在白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下,她不仅没有实现愿望,反而被自己的父亲强奸,遭人唾弃。
最后变得神志不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信自己拥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
一、女性视角女权主义运动主要经历的阶段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女权”阶段,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
第三代女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
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权主义批评解读作品的基点。
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观照作品。
它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
这种女性视角的阅读与男性阅读有明显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女性读者与男性读者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阅读中唤起的体验有根本差别。
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观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她一直给读者展示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她的小说主题新颖并且始终贯穿着她独特的视野。
托尼莫里森意识到了社会的现实,找到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自省方式,让女性进行自我教育,找到质疑和挑战现存社会角色的方式。
最蓝的眼睛译文

2.麦瑞典,这声音听上去就像圣歌的头四个音符那样让人豁然开朗。
很少有人能如此充满深情地说出自己家乡的地名。
也许这是因为她们没有自己的家乡,只有出生地。
可是这些女孩子吸吮着家乡的乳汁,永远不让它离开她们。
她们是些浅棕肤色瘦瘦的女孩儿,曾长期注视着麦瑞典、莫毕、爱肯、巴登伍等镇子上房屋后院里的蜀葵。
和蜀葵-一样,她们又细又高,笔直挺立,根基深,茎秆壮,只有顶部的花蕊在风中摇曳。
她们的眼睛看着天空的色彩光线就能说出时辰。
这些女孩一般住在安静的黑人居民区里,人人都有一份有报酬的工作,房前过道里都吊着吊椅。
草地用镰刀修剪整齐,院子里养着鸡,种着向日葵,台阶和窗台..上摆放着一盆盆荷包牡丹、青藤和其他鲜花。
这些女孩从果农的大车上买回西瓜和大豆。
她们在窗前摆上一块硬纸板。
硬纸板的三个角上分别印着十磅,二十五磅,五十磅的字样,第四个角上印着”冰块无货”。
这些来自莫毕和爱肯的棕色女孩儿和她们的姐妹们不一-样。
她们既不烦躁,也不焦虑;她们也没有漂亮的黑脖子可以在无形的衣领里伸展;她们的眼神并不咄咄逼人。
这些红糖肤色的女孩子在街上行走时悄然无声。
她们甜蜜朴实得像奶油蛋糕。
细细的脚腕,长长的脚板。
她们用橘黄色香皂洗澡,用香粉爽身,用布头沾着细盐刷牙,用洁身油滋润皮肤。
她们身上散发出木屑、报纸以及香草气味。
她们蘸着头油梳直头发,把发路分在一边。
晚上用牛皮纸口袋的纸片把头发卷起小卷,用印花头巾把头包上,睡觉时把双手放在胸前。
她们不喝酒,不抽烟,不说脏话,避免直接谈论性问题。
她们在唱诗班里担任第二女高音。
尽管她们的嗓音响亮稳健,她们从未入选担任独唱。
她们站在第二排,身着浆过的白衬衫,蓝裙子被熨得几乎成了酱紫色。
3.她们上公立学校师范学校,学习如何尽善尽美地替白人干活:上家政课学习如何为他们做饭;学教育学来教育黑孩子顺从听话;学习音乐好安抚劳累的主人和他那颗迟钝的心灵。
其余课程的学习都在房前挂着吊椅,摆着荷包牡丹的房子里进行:小心谨慎地培养勤俭、耐心、有道德、有礼貌等品德。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最蓝的眼睛》黑人妇女悲剧的立体性透视

摘要:《最蓝的眼睛》以小说主人公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在声讨种族歧视的同时,更暴露了黑人内部的矛盾。
黑人女性的悲剧引人深思,追溯到非裔文化的根源,传统宗教中由对上帝的敬畏而引发的与女人有关的神话以及历史悠久的成年仪式又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悲剧;传统文化;必然性美国黑人女性首先是黑人,其次是女人,最后才是美国人,但要想真正成为美国人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黑人女性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即承受着白人种族歧视的摧残,同时还要在男人面前忍气吞声,成为性别歧视的牺牲品。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母女的悲剧便是适例。
她们的命运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更是意味深长的悲歌,展示了黑人女性悲剧的多维性,呈现出立体感,成为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的“多面体”。
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黑人种族内部的歧视佩科拉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反而成为父母发泄的对象。
家人尚且如此待她,外人的态度便可想而知。
买糖果时杂货店老板用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好像要将她看穿,周围的男孩总是嘲弄她,她新交的朋友不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去安慰她受伤的心灵,反而以种种方式来讽刺她。
黑人社区将所有的污垢倒在了佩科拉身上,因为她是社区里最适合被当作替罪羊的人。
社区成员内心恐惧的黑皮肤和丑陋外表如今都成了佩科拉一个人的缺点。
种族内部的压迫进一步加强了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这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更加强了主人公的悲剧性,让我们看到了黑人对自己同胞的残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佩科拉神志不清后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时刻提醒着他们自己的丑陋和心中难以抑制的仇恨,所以她的痛苦其实象征了整个黑人社区挥之不去的苦恼。
莫里森籍此表明,这种在内部转嫁痛苦的做法之愚蠢和残忍,黑人在法律上取得平等之后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当种族歧视与迫害被明令禁止后,黑人所遭受的伤害更直接的来自黑人内部,从黑人自身来看,其主观上的原因是难以抹煞的。
二、黑人的自我异化:微妙的白人种族歧视《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小说,但是书中却很少提到黑人受到白人直接压迫的事情,而主要是通过黑人之间的矛盾以及黑人内心的自我否定,自我憎恨的描述间接地反映了“白人至上”的种族审美观长期以来对黑人的影响。
【微书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微书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发表于:2014-02-06
【推荐理由】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主要讲述了黑
人小姑娘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
如果她的眼睛是蓝色的,也许,她就会变漂亮,学校里
的同学就不会再欺负她了。
如果她有一双最蓝的眼睛,
也许父亲就不再酗酒,母亲不再躲避自己的家人,哥哥
也不会再离家出走。
为此,她整夜祈求,可等待她的,
却是一桩无人能够料想的悲剧……到头来,我们所有的
希望、恐惧、爱和悲伤,都和那一年镇上的金盏花一样,
颗粒无收。
作者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美国著名女
作家。
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
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
代表作有《最蓝的
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1993年,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 /magazine/guide_text.jsp?id=547101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s
Chinese Abstract (i)
Abstract (ii)
Introduction (1)
2.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and Works (2)
2.1 About the Author (2)
2.2 About the Novel (3)
2.2.1 Writing background (3)
2.2.2 Content of the Novel (4)
3.Pecola's Tragedy (5)
3.1The Influence of whiteness on Pecola (5)
3.2 Racism (6)
3.2.1 The Influence of Racism on Pecola (7)
4.The Cause of Tragedy (8)
4.1 Loss of Spiritual Culture (8)
4.1.1 Weak Familial and Personal Ethnic Loss (8)
4.1.2 Indifference among Social Member (9)
4.2 Double Discrimination (10)
4.2.1 The Shock of White Culture (11)
4.2.2 The Black Self-discrimination (12)
5.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edy Analysis (13)
5.1 The Black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14)
5.2Individual Adapt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14)
Conclusion (15)
Acknowledgements (16)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中文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杰出的非洲裔美国女作家。
她的作品大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与命运紧密结合。
1969年,托尼·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最蓝的眼睛》。
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本文旨在分析从不同角度了佩克拉的悲剧,通过佩克拉悲剧的产生过程及产生的原因反射出文化的沦落和美国社会道德败坏。
蓝眼睛为上等阶级并能被尊重的一种象征,同样它也作为美的一种标准。
蓝色是白人眼睛的颜色,实质是寓意着白种人的身份。
在美国这片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瘠的土地上,黑人在意识形态上用一双“蓝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与自我,心灵被扭曲异化,精神逐渐走向分裂荒芜。
乱伦和错误的性价值观,冷漠的亲人,残酷的社会,丑恶的人们用伤害佩克拉的方式使他们看到自己相对美丽。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的自我歧视进一步打击了黑人的内心世界,走向不法自拔的深渊。
一个黑人女孩永远无法拥有的美丽,因为整个社会认同了白人的审美观。
而佩克拉本身不懂如何正确地去改变现状,同样去适应大人们的观点,最终精神错乱。
佩克拉的悲剧让我们深思非裔美国人的不堪的过去,令人担忧的现状和迷茫的未来。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佩克拉;悲剧;种族歧视
The Tragedy of Pecola in The Bluest Eye
Abstract
Toni Morrison is an outstandi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writer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as the frist black woman writer.In her works,she is closely concerned about the plight and fate of black women.Toni Morrison published her frist novel The Bluest Eye.A black girl craves for a pair of blue eyes. Finally,she realizes the dream of having a pair of beautiful blue eyes after praying day and night. But she finds that she still can't get rid of tragic fat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 yze Pecola's tragedy,of which the formation and the cause reflect deterioration of culture and American social moral corruption. .Blue eye is a symbol of upper class and being respected,at the same,it is a standard of beauty. Blue is the white eye color, implicating the white identity in ess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is rich in material but barren in spirit,the black see the world and themselves with a pair of blue eyes in ideology.The heart is distorted, and spirit gradually goes to desert. Incest and wrong sexual values, distant relatives, cruel society, ugly people .Pecola,a typical example,never has being to make themselves relatively beautiful by hurting Pecola,who never has beauty,because the whole social identities the white aesthetics.Whit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blacks and black self-discrimination give a further blow to the black heart world and can't help going into abyss. But Pecola doesn't know how to change current situation correctly,and she has adapted to adults' point of view and ultimately became insane. Pecola's tragedy let us ponder deeply over African-American unbearable past, troublesom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fusing future.
Keywords:<The Bluest Eye >; Pecola; Tragedy; Racial Discri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