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
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
这些分类,各有取义,但以治法分类较为科学。
而且实用。
一、按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方剂的文献首推《五十二病方》。
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目,医方共283首。
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张氏医通》等。
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
这种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二、按组成分类这种分类最早来于《黄帝内经》。
它是按“组成”药物指多寡、用量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体指强弱作为分类依据,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
“七方”分类由于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已不用。
三、按治法分类这种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材》。
该书原始对中药进行分类的。
他根据中药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了清朝,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利湿、消导等22剂。
这种按治法(或功效)分类的办法,概念比较明确,并能概括众多方剂的功效,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方剂分类法,一是按治法(或功效)分类,其次是按疾病分类。
剂型所谓“剂型”,是指药物经加工而制成的形态。
如汤剂、片剂、丸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简介如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适量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主要内服、含漱、外洗、熏蒸之用。
优点是吸收快,能较快地发挥药效。
其次是制作容易,不需特殊设备。
而最大的优点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最能显示中医治病的灵活性,因此,疗效比较理想,病家所采用。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药材用量大,同时非水溶性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挥发性成份易挥发散失。
此外,汤剂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是将物粉碎、过筛、制成粉状的一种剂型。
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中药及方剂第三章和解剂

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为调肝的常用组 合。
四逆散
* 佐:枳实 —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 合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
合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 * 使:炙甘草 — 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
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 — 调和诸药。
小柴胡汤 (Minor Decoction
of Bupleurum)
(《伤寒论》)
• 1.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治法、组方原理 及用法.
• 2.小柴胡汤配伍生姜、半夏的意义
【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柴胡半斤 半夏
洗,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 三两
生姜 大枣 甘草 切,三两
擘,十二枚
炙,三两
用法
*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温服 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去渣再煎,可使药性更 为醇和,汤量更少,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附方 • 1.柴胡疏肝散
• 组成: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香 附、川芎
•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
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 〖典型病案〗 龚某某,女,83岁。
• 主诉:发热5天,加重1天。
• 病史:5天前开始发热,头昏痛,口干苦, 渴欲冷饮,大便3天未行,小便色红而 短。 昨夜起昏眩不能起,四肢冰冷。查体温 38.3℃,苔白厚,脉弦有力。
• 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 少阳病 •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 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
方剂分类

一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柴胡汤、
补益剂
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二类方: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左归丸、右归丸
固涩剂
一类方: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固冲汤、完带汤
二类方:精索固经丸、桑螵蛸散、固经丸
解表剂
辛温解表
一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再造散
三类方: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一类方: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
二类方: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
和解剂
一类方: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安神剂
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二类方:珍珠母丸、交泰丸
开窍剂
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
一类方: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苏子降气汤、定喘汤、
二类方: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四磨汤、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
祛湿剂
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甘露消毒饮、连朴饮、二妙散、猪苓汤、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
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类方:三子养亲汤
二类方:痛泻要方
清热剂
一类方: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清瘟败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第3章方剂的分类

• 目的要求 • 掌握:七方、十剂及治法分类的
含义。 • 熟悉: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
代表著作
分类
• 病症分类法:《五十二病方》 • 组成分类法:《黄帝内经》(七方分类) • 脏腑分类法:《备急千金要方》五脏六
腑 • 病因分类法:《张氏医通》风、寒、热 • 治法分类法:《伤寒明理论》宣、通、
内容
• 宣可去壅:宣散之剂可以治疗壅塞之证。 • 通可去滞:具有通利作用的穴位,去除气滞邪
壅之。 • 补可去弱:用补益药物可以治疗虚弱病证。 • 泄可去闭:用泻下药去除闭阻之证。 • 轻可去实:轻清疏解的药物,可以解除外感表
实证。 • 重可去怯:用质重镇坠的药物,治疗惊怯与
精神失常之证。
内容
•涩未药物取其酸味收敛、 涩味止滑作用。
• 燥可去湿:用燥湿的药物,以治疗湿 浊内盛的病证。
• 湿可去枯:用滋润的药物治疗津枯血燥 证。
八阵
• 明·张景岳鉴于“古方之散立于诸家者,既多 且杂,或互见于名门,或彼此之重复”,而 “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 因”。并解释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 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 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 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 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景岳全书·新方 八略引》)。
补、泻等 • 综合分类法:《医方集解》
七方
• 来源与内容:源于《黄帝内经》。其记 载“七方”虽早,但并无具体的分类内 容,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 论序》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 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时才明 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 的“重方”改为“复方”,后世又引申 其义,将“七方”称为方剂的分类法之 一。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方剂啊,那可是中医里的宝贝呀!就好像是一个魔法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奇妙的“魔法药水”。
你想想看,有的方剂就像是一碗暖暖的热汤,能帮你驱走身体里的寒气,让你从里到外都觉得舒服。
比如说麻黄汤,那可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一把好手,喝下去就像给身体来了一场温暖的洗礼。
还有些方剂呢,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能打开身体里那些被堵住的“门”。
比如桃仁承气汤,专门对付那些血瘀的情况,把瘀堵的地方给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方剂的分类呀,也挺有意思的。
有解表剂,这就像是给身体的表面穿上一件防护衣,把外邪都挡在外面。
像银翘散,那就是对付风热感冒的得力干将,让你在风热来袭时也能安然无恙。
再有泻下剂,哎呀呀,这就像是给身体来一次大扫除。
把那些不需要的东西都快快地清理出去,让身体变得轻松又自在。
大承气汤就是这样的厉害角色。
还有补益剂呢,这可是给身体补充能量的好东西。
就像给汽车加油一样,让身体动力满满。
比如四物汤,那是对女性特别好的一个方剂,能让气血充足起来。
祛湿剂呢,就像是一把扫帚,把身体里的湿气都给扫出去。
让你不再感觉身体沉重、困倦。
藿香正气水大家都熟悉吧,就是祛湿的好帮手呀。
方剂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啊!每一种方剂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就好像是不同口味的糖果,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咱可不能小看了这些方剂,它们可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和检验的呀。
老祖宗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财富。
我们得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呀!所以说呀,方剂的分类真的很重要呢!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剂,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
大家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这些方剂呀,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呢!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中药学课件-方剂分类》

矿物炼制成丸剂的方剂
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胶囊
以多种草药制成的胶囊剂型
中药复方颗粒
以多种草药制成的颗粒剂型
中药复方口服液
以多种草药制成的口服液剂型
中药材制剂
中药膏剂
以中药材制成的外敷膏剂
中药浸出物
以中药材浸出制成的制剂
中药浴剂
以中药材泡浴制成的制剂
中成药制剂
糖衣片
糖衣包裹的中成药制剂
水丸
水丸状的中成药制剂
特点 根据经络归类,以调理相应经络为主 根据疾病分类,以病因病机为导向 根据组合特点分类,以方剂特效为依据 根据方剂名字分类,方名如指南参汤、逍遥散等
方剂分类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1 系统草药学
基于系统分类和草药学方法 进行方剂分类研究
2 网络药理学
运用网络数据和药理学手段 进行方剂分类研究
3 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层面研究方剂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药用植物方剂
单味药方剂
单一草药制成的方剂
复方药方剂
多种草药组合制成的方剂
药用动物方剂
海马方剂
以海马为主要药材的方剂
蛇皮方剂
以蛇皮为主要药材的方剂
鹿茸方剂
以鹿茸为主要药材的方剂
药用矿物方剂
1
矿物粉末
矿物粉末制成的方剂
矿物研磨液
2
矿物研磨成液体的方剂
3
矿物炼制丸剂
《中药学课件-方剂分类》
中药学概述 方剂分类的基本概念 方剂分类的历史演变 传统方剂分类方法 方剂分类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药用植物方剂 药用动物方剂 药用矿物方剂 复方制剂 中药材制剂 中成药制剂 现代中药制剂
中药学概述
中草药的起源
探索中草药的源起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一、选择题
型】
【A
1
1.以病证分类的最早方书是:
A.《伤寒杂病论》B.《太平圣惠方》C.《普济方》
D.《小品方》E.《五十二病方》
2.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
A.张仲景B.孙思邈C.成无己 D.张景岳 E.汪昂
3.明确提出“十剂”之名的医家是:
A.王焘B.徐之才C.张景岳D.刘完素E.成无己
4.下列哪项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A.病证分类B.病因分类C.脏腑分类D.组成分类E.治法分类5.“七方”的名称首见于哪本方书:
A.《伤寒论》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C.《五十二病方》
D.《集验方》E.《普济方》
6.“十剂”的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
A.《五十二病方》B.《本草纲目》C.《药对》
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成方切用》
7.“七方”中的急方是指:
A.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疗邪气方盛的方剂
B.药性峻猛,以治疗病势急重意欲快速取效的方剂
C.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邪微病浅或病位在上的方剂
D.两方或数方合成的方剂E.组成药物合乎单数的方剂
8.“十二剂”是在“十剂”的基础再加下列何项而成:
A.寒.热B.升、降C.调、和D.解、利E.淡、清
【B型】
A.病证B.病因C.脏腑D.组成E.综合
9.《伤寒杂病论》方剂分类的依据是:
10.《医学纲目》方剂分类的依据是:
11.《医方集解》方剂分类的依据是:
A.《五十二病方》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C.《普济方》
D.《医方集解》E.《成方切用》
12.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
13.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书是:
14.率先提出“十剂”之名的医书是:
【X
型】
1
15.以病证分类方剂的医书包括:
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外台秘要》
D.《太平圣惠方》E.《医方集解》
16.《黄帝内经》提出的“七方”包括:
A.大、小B.缓、急C.寒、热D.奇、偶E.重
1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率先提出:
A.七方B.十剂C.十二剂D.十四剂E.古方八阵
二、名词解释
18.病证分类法19.大方20.急方21.复方
三、填空题
22.方剂分类法中的病因分类和脏腑分类,均隶属于的范畴。
23.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金代,内容包括大、小、缓、急、奇、偶、。
24.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是由清代医家新创。
25.北齐徐之才的“十剂”之说原是对的一种分类方法。
四、是非改错题
26.方剂的治法分类又称功效分类。
()
27.成无己的“七方”内容是指大、小、缓、急、奇、偶、固。
()
28.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方书是《黄帝内经》。
()
29.以病证作为方剂分类法,首见于《伤寒杂病论》。
()
五、问答题
30.“十剂”和“十二剂”的内容各是什么?
31.《黄帝内经》与《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所言“七方”各是什么?
32.什么是小方、缓方、奇方、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