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合集下载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陈文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金属农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原始的木、石、骨、蚌农具,不过这是一个颇为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虽然夏代已经有了青铜冶炼,但是《夏小正》中只有“农纬厥耒”一句记载,并未言明是金属农具,看来可能还是继承原始农业的木耒或石耜之类的起土工具。

考古发掘中也未发现典型的青铜农具。

如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铸铜作坊的规模很大,其总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表明铸铜业已较发达,进入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

但是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铜器多是礼器、乐器和兵器,主要是出自墓葬。

出土于遗址的生产工具只有刀、锛、凿、鱼钩等。

铜刀刃部只有3-4厘米,显然不是用来收割庄稼的。

铜凿和铜锛均为木工工具,不是农具。

(1)相反,山西、河南、湖北、河北各地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很多石质或骨质的农具,如石铲、骨铲、石刀、石镰等。

(2)可见夏代尚未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青铜工具。

商代的铸铜业远较夏代发达,已出现真正的青铜农具,如整地农具锸、、铲、犁和收割农具镰等。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早商墓葬中发现两件青铜锸,长约13-17厘米,刃宽约10厘米,器身中部都有一个镂孔,体中空,用以安装木柄。

(3)湖北省随县淅河、河南省罗山县蟒张和天湖,也出土了商代的青铜锸。

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冈、淇县摘心台、陕西省武功县滹沱村、湖北省黄州下窑、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了青铜。

(4)郑州市南关外商代城址还发现以铸造铜为主的铸铜遗址,说明当时对铜的需要量较大。

(5)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晚商文化层中发现一把青铜铲,全长22.45厘米,刃宽8.5厘米,上端有方銎,可以安装木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1960年在安阳苗圃也出土一件青铜铲,长21厘米,刃宽11厘米。

此外,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安阳市梅园庄、罗山县蟒张和天湖、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等地都出土过商代的青铜铲。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年、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朴素,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刻薄,单层花掉,并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发掘出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供应商早期墓发掘出的青铜器,器形种类激增,已辨认出一批制作更加精致的器物例如龙虎尊与饰演存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缔造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光辉时期。

器形制作高超,器表纹饰繁茂精致。

这一特征一直沿袭刀西周早期,即为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辨认出,多为精美绝伦。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中国古代青铜器特点课件[6]

中国古代青铜器特点课件[6]

花冠凤纹(西周中期)
长颈鹿角鸟纹(商晚期)
动物纹
动物在我国早已开始饲养,马、牛、羊、鸡、犬、 猪是著名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象、鹿、犀、 虎、免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此外还 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蟾蜍等不能独 立.无所归属,皆列入动物纹。这些动物在青铜器上 大多有类似的形象,属于这些动物的正面形象已归入 兽面纹的各种角型,但动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在构图 上不能列入兽面纹,应该作为动物纹、则动物纹包括 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 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 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 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 装饰。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 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9、 诱人的艺术魅力,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 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 受。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 构思巧妙的形态、
• 富丽精致的纹饰、
• 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相繁多。 加之用合范法铸造,一般一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 全一致的青铜器,因此件件面貌各异,拓宽了艺术欣赏 的视野。尤其是其中精品迭出,看了使人叹为观止。
6、以青铜礼器为大宗

初一(上)历史第5课知识点

初一(上)历史第5课知识点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生产工具的变化:石器→青铜器→铁器(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北京人、山顶洞人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3)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商朝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称为精品);
利簋[guǐ](西周)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甲骨文中最多的是象形字,现代汉字最多的是形声字。

四、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铭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工艺

兽面纹 青铜方 鼎
乳钉纹 青铜爵
四羊方尊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
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 戊大方鼎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 土,是为祭奠 商王之母戊所 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 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 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 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 代风格相区异。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
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
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 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
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人化
神化
礼化
人化
1、奴隶制建立不久,青铜器功能以实用为主,是人 化的。 2、奴隶制鼎盛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祭器,其功能 是神化和礼化。 3、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的确立,青铜器又恢复了实 用品的功能。
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夏朝:共同特点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
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而且青铜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也无纹饰,多为素面器。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
青铜器夔龙纹
(三)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
乳钉、网格、联珠等几何纹施用最多。至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它们基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到西周后期,瓦纹、重环、
商代:几何体的造型大都显得粗重,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达到均衡,重心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巩固练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巩固练习)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巩固练习)一、单选题【基础题】1.(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如“鼎”“爵”等往往是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和秩序。

从夏商到西周.这种制度日益成熟.如在使用鼎的数量上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分封制的崩溃2.(2022年中考真题•河南)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

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A.河姆渡出土的陶钵B.二里头出土的铜爵C.司母戊鼎D.商鞅铜方量3.(2021年中考真题•昆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二里头铜鼎B.司母戊鼎C.利簋D.三星堆青铜面具4.(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5.(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文字,是犬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所学,你认为下列对甲骨文的认知准确的是A.是中国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B.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C.最早是在夏朝发现,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D.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其中约40%是形声字6.(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2021年是小莹的本命年,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刻有甲骨文“牛”字的项坠,甲骨文“牛”字的造字方法是()A.形声B.假借C.会意D.象形【能力题】7.(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A.纹饰精美,制作精湛B.泥范铸造,工序复杂C.数量增多,用途广泛D.用料考究,科学严谨8.(2022年中考真题•广安)2021年中考真题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青铜器:卣

青铜器:卣

青铜器:卣青铜器:卣卣(yǒu)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卣为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2011年4月,山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商鸮卣】的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网友疯转,网友称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是最“萌”的文物。

这种现代、新潮的解读文物方式颇受网友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956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

宽13.4厘米。

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

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

1、【蟠虺(huǐ)纹提梁铜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34厘米,口径12.5—15.6厘米。

卣体横截面作椭圆形,花苞状盖纽,提梁两端作兽首。

腹部满饰变形夔纹,首足不现,纠结难分。

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是江南地区青铜器的特色之一。

2、【公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23厘米,口径10.2—12.8厘米。

低体垂腹,横截面呈椭圆形,提梁饰蝉纹。

颈饰相对回首夔纹,中置浮雕牺首。

盖、器均饰对凤纹,凤首回顾,羽冠相交下垂。

器身两面的纹饰稍异。

此卣纹饰华丽,铸技精湛,堪称青铜器中之珍品。

盖、器同铭:“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

”3、【鼍(tuó)龙纹提梁卣】朝代:春秋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湘潭市出土。

高49厘米,口长27.2厘米,口宽19.5厘米。

这件提梁卣器身呈壶形,带盖,扁腹,圈足。

器盖及器身都铸有鼍龙纹、蛙纹、蛇纹相互混杂的图案。

这些图案与云雷底纹相交织,构成一幅具有浓厚南方水乡地域色彩的图景。

龙,即扬子鳄,与蛇、蛙等相同,多见于南方潮湿多水的地区,以其形象为纹饰的器具当时很常见。

4、【兽面纹龙首提梁卣】朝代:商代馆藏:山西博物院1959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 新器型匜、簠、等 技术、质量、数量
形制更高大、 器壁更厚
青铜冶铸技术
冶炼 夏 制范 仿陶器 单合范 浇铸 胎质薄铸 造粗糙 纹饰 简单云纹、兽面 纹、无铭文 典型器 物 铜爵、 铜戈

选矿、粗 炼、按要 求加锡或 铅
制模、贴 片外范、 内范、烧 制、涂料
浑铸、分 铸
饕餮纹、龙纹、 后母戊 夔纹、鸟纹、龟 大方鼎、 纹、蝉纹、云雷 四羊方 纹、弦纹、乳丁 尊 及其他几何图案、 少量铭文
夏商西周时期的物质 文化
第三节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青铜时代
金属冶铸技术的进步和青铜器的大量生产
精美的青铜器
礼乐器 夏 商 鼎、爵、斝 工具 锥 兵器 直援曲内戈 车马器
食(鼎、殷、鬲、 斧、凿、锛、戈、矛、刀、辖、踵、轭、 甗)、酒(觚、爵、 锥、刀削、 戟、钺、盔、镳、軎 斝、尊、壶、罍、 铲、镰、锄、弓形器 盉等)、水(盘) 锸
饕餮纹等丶长铭 文 利簋、 珂尊、 宜候矢 簋
西周
大型熔炉
一模翻数 范
器厚
夏朝
洛阳博物馆收藏二单
商朝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商朝妇好墓
铜鸮尊 三联甗
西周
利簋 青铜簠
夏朝晚期-----商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