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特点

合集下载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1 历史背景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明阶段之一,它缺乏明确的界定,一般被认为是夏朝至商朝、周朝前后。

此时期集中为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和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三位朝代,延续了先秦前代国家联合制,也就是西周以前存在的大夏国家。

2 经济特征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各项文明最早的发展阶段,经济上的特点是开始进行农耕,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开发,开始以农业为支柱的贸易活动,开发以收集和有效管理水源以进行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始使用负责制的时代。

随着夏朝的发展,营建公路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市场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往来,从而使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完善。

3 暴政特征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文明史上暴政制度萌芽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主专制朝代,他们把土地作为至上。

当时也开始出现战争,加强自己的国家统治,从而形成残忍的暴政制度,封建以荷锄,石器,写着自己的名字等特殊的文兵器制度,把领地的农地抢光,封建长子继承工厂制度,建立税金,牺牲祭祀制度等,降低耕种者土地占有权而增加暴政特征。

4 文化特征夏商西周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萌芽期,持续从未有过的开放性文明,开始被形成,传统的运用文言太古,在夏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并逐步从线和文献中有效输出,其中毅都言行文件属于比较好保留的到现在,夏商西周阶段开始出现的传统文化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甲骨文,算术,音乐,作者,医学,毅都言行文件,甚至书写系统。

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文明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变革的重大突破,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成为强大大国的重要基础。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被称为“三奠基时代”,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特点和贡献。

一、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基础和主要生产方式。

在夏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了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商代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特点,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业生产力。

商代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铲耒、犁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代的衰落,西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新造农具的使用如铸铁犁,农业科技的进步如用肥料施田、旱田水稻的种植等,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提高。

农田的扩大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贸易的繁荣夏商西周时期,贸易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代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抬高,商贾阶层的兴起导致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

商代商人经营范围广泛,走出国境开展海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繁荣。

西周时期,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

周王朝与周边诸侯国建立了严密的宗法体系和周权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钱币的出现使贸易更加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3. 社会分工的细化夏商西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在夏代,人们开始出现不同的职业,如工匠、商人等,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商代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地位,农业以外的产业开始兴起。

铜器的制造、丝绸的织造、陶瓷的制作等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

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制度的健全,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种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1. 礼乐文化的培养夏商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展。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两者关系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成为西周奴隶制强盛的两个支柱 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维护和巩 固井田制,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③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 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 走向强盛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 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 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 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
单பைடு நூலகம்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三、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
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瓦解(春秋)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 知识结构板块:
1、夏朝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开国亡国之君:禹→启→桀 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 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 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 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 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 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 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 确的说法是( )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 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 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 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 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 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 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③西周实行宗法制的作用
a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b“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c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d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周公制礼作乐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
元士三鼎二簋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 宫室饮食嫁娶
b解决贵族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c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 d保证王权稳定
(2)宗法制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
②宗法制的特点和内容
特点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宗法制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 ②宗法制的特点和内容
上古:开始养蚕缫丝
西周以后,我国丝织工 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 汉时期提花机进一步完善、 定型。
嫘祖
③早期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工商食官” (统一经营管理、集中有经验技术的工匠、 集中生产、提供原料和资金) 商代出现原始制瓷
商业: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1、甲骨文 ①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③是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研究商朝历 史和古文字的珍贵资料。

初中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_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_初中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_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_初中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_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_初中历史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禹在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皋陶GāoYáo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

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

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去表示谦让,让各氏族、部落来决定由谁继位。

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

伯益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

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

最后,启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国家机器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

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

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

夏朝的监狱叫作“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

监狱、刑罚、军队、官吏,是组成国家的基本成分。

传说中夏朝的疆域:二里头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

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世纪。

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

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帝王制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的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殷商时期的王室至清朝的皇帝,中国帝王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特点。

一、夏商西周的王权制度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的王位是世袭而来,世袭的规范和程序比较清晰。

商朝时期,王权开始加强,采取了更加中央集权的制度。

而在西周时期,王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帝王制度逐渐确立。

周朝的王权不仅是世袭的,而且规定了分封制度,各地方贵族被封为诸侯,进行地方自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分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分封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扩大势力,于是国君的地位不再受制于中央王权,实际上很多诸侯国的君主已经拥有了国王的权力。

这种分封制度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割据,中央王权的衰落也使得帝王制度失去了原来的统治力量。

三、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

秦朝的帝王制度明确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原则,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在汉朝时期,帝王制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完善。

汉朝的帝王统治模式使得封建制度得以恢复,但中央王权仍然十分强大。

尽管后来的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割据势力,但总体上中央王权依然得以保持。

四、唐宋明清的封建帝制隋唐时期,封建制度重新得到发展,并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唐宋时期的帝王制度,封建制度逐渐完善,皇帝的权力也进一步增加。

尤其是宋朝的实行科举制度,使得国家的官员选拔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制度模式,同时加强了中央王权的控制力。

明清时期,封建帝制经过了一定的演变,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始于夏商西周时期的王权制度逐渐发展为封建分裂的局面,然后在秦汉帝国时期得到了中央集权的恢复,继而唐宋明清时期封建帝制逐渐完善并达到巅峰。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独特的面貌。

中国法制史年表

中国法制史年表

中国法制史年表摘要:一、中国法制史年表概述二、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1.夏商西周:奴隶制法制2.春秋战国:封建制法制3.秦汉:统一法制4.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5.隋唐:盛唐法制6.宋元明清:封建法制的成熟与衰落7.民国时期:民主法制的探索8.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与发展正文:中国法制史年表概述:中国法制史是对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

从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法制,到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法制,再到秦汉的统一法制,以及后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法制演变,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民国时期,民主法制的探索为中国法制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与发展使我国法律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夏商西周:奴隶制法制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法制的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制以习惯法为主,国家立法和司法权往往由君主或贵族行使。

夏商两代的法制以严厉的刑罚为特点,而西周时期则注重礼法并用,强调道德教化作用。

二、春秋战国:封建制法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法制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行法制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子提倡的礼治思想,以及韩非子主张的法家思想。

这些思想为后世法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秦汉:统一法制秦汉时期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朝实行统一法制,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强调法治。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法制体系,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调整。

四、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法制有所松弛,法制体系出现了混乱和动荡。

不过,这一时期也为后世法制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隋唐:盛唐法制隋唐时期是我国法制史上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法制得到了空前的完善和发展,法制体系严谨、科学。

盛唐法制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六、宋元明清:封建法制的成熟与衰落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法制的成熟与衰落时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讲 历代国家行政中枢体制的变迁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讲 历代国家行政中枢体制的变迁
•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不再属于少 府,迁至宫外,正式成为国家机构,但失去 决策权,沦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 中书省的形成与职能
• 汉武帝曾设中书,在皇帝与尚书之间起传达 作用。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设置秘书,主管 尚书奏事 。魏文帝分秘书为中书府,魏晋之 际改中书府为中书省 。
• 中书最主要的职能:审理章奏,草拟诏令。
三、秦汉时期中央国家组织的特点
• 1、创立皇帝制度,皇 权是国家政权的核心 。
• 2、国家组织规范统一
名号制度 传承制度 后妃制度 太子制度 外戚制度 宗室制度 宦官制度 服御制度 礼仪制度 宫省制度
3、行政中枢的主体是“三公”“九
卿”
秦、西汉前期:丞相(府)、
太尉(府)、御史大夫(寺)


• 东汉 :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决策兼 执行机关 ,“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 4、决策、执行主体一 元化 。
• 5、中央政府仍带有家 国不分、宫府一体、职 事相连的属性 (九卿 大部分机构是为皇室服 务的,仅少数是办理国 家政务的)。
三公职权: 参与决策, 拟定发布诏 令,组织执 行。
尚书职权: 制作发布诏 令,分曹治 事,指挥九 卿执行。
西汉后期:大司徒、大司马、 大司空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九 卿
中央行政职能部门
为帝成 大时帝 司,时 马丞御 。相史
改大 为夫 大更 司名 徒大 ,司 太空 尉, 改哀
• 三公——尚书制的演化
• 秦及西汉前期 :外朝——三公特别是丞 相位尊权重,丞相府是行政决策兼执行 机关。
• 汉武帝以后 :中朝——“尚书”权力扩 大,丞相的决策权被剥夺 ,沦为执行机 构。
• 3、九卿退化。 • 4、主要的政务机关已经从宫廷事务机构中独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前221年) 春秋 中期以后,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 青铜铸造业的振兴,新的器形开始出 现,注重与实用的结合,以龙纹为主。 同时附以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 等表面装饰新工艺。长篇记事体铭文 逐渐减少,各个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 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铁器使用的盛行 及其他工艺的发展,青铜器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发展:
• (1)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前16 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 显的仿陶器特征,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 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初步表明青铜礼器制 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与石器完全 不同,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陶范法是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主要发 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
(3)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 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 早期。明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 出现,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 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 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 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 (4)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 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青铜 工艺有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 变,食器大量出现,酒器逐步 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 花纹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 生的曲波文、兽体变形纹等成 为纹饰的主体。唱片记事铭文 很多。
• (2)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青铜 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 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 组合关系。青铜器完全摆脱了陶器 的影响,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 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 青铜器商也出现了文字。其在黄河、 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