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2.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文化成就吗?2.知识讲解(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讲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展示甲骨文、金文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演变过程。
(2)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展示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和历法实物,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3)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乐器发展。
播放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音乐风采。
(4)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成就。
展示古代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3.课堂互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4.课堂小结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5.课后作业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文字方面教师展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实物复制品,并解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功能。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被称为“三奠基时代”,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特点和贡献。
一、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基础和主要生产方式。
在夏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了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商代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特点,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业生产力。
商代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铲耒、犁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代的衰落,西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新造农具的使用如铸铁犁,农业科技的进步如用肥料施田、旱田水稻的种植等,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提高。
农田的扩大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贸易的繁荣夏商西周时期,贸易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代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抬高,商贾阶层的兴起导致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
商代商人经营范围广泛,走出国境开展海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繁荣。
西周时期,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
周王朝与周边诸侯国建立了严密的宗法体系和周权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钱币的出现使贸易更加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3. 社会分工的细化夏商西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在夏代,人们开始出现不同的职业,如工匠、商人等,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商代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地位,农业以外的产业开始兴起。
铜器的制造、丝绸的织造、陶瓷的制作等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
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制度的健全,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种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1. 礼乐文化的培养夏商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西周

兽面纹青铜方鼎 商早期
青铜工艺
(二)商中晚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十世纪
在礼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出现成套的礼乐器,器型庞大浑厚、纹饰新奇绚丽。 特征:强调立体效果(三层花纹) 装饰:花纹密布,动物纹是主体,云雷等几何形地纹 庄重、威严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明显特点。
龙虎纹青铜尊 商中期
妇好盘 商晚期
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永盂 西周中期
匽侯盂 西周
钺 商晚期
青铜工艺·装饰
动物纹 兽面纹(饕餮纹)—— 形象:鼻梁居中,左右对称 构成:单独纹样 分类:牛头、羊头、虎头
中国对饮食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独特的偏爱。“饕餮纹”代 表中国饮食文化,把"久久"的文字结合进去,以现代的表 现手法呈现出来。
云雷文扁足鼎 商早期
菱纹鼎 夏
司母戊鼎 商晚期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 厘米,宽78厘米
妇好夔足方鼎 商代后期 通高42.4、口长33、口宽2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鼎 商晚期
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晚期
鬲(li,音历)——烹饪器,多用来煮粥用,一般为广口、多三袋足,足中空,便于加热。
凤鸟纹 凤鸟纹石磬
青铜工艺·装饰
几何形纹样 窃曲纹—— 形象:卧置的S形,两端有回钩。 构图:常左右排列,二方连续,严整有序 发展:至春秋早期,流行
云雷纹—— • 形象:回旋的线条组成,云纹,雷纹
重环、垂鳞纹—— • 形象:较单纯,装饰主题 • 构图:连续,庄重严整
青铜工艺·装饰
瓦纹—— 形象:简单、平朴 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式如一排排仰瓦。 发展:出现不迟于晚商;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先说经济方面,农业毫无疑问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
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耒耜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进行耕种,并且逐渐掌握了灌溉和施肥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的开垦范围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
在夏朝,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商朝和西周,农业技术更是不断改进。
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井田制。
将土地划分为规整的方块,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们需要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和管理,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青铜铸造业堪称是当时手工业的代表。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从巨大的青铜鼎到精美的酒器,无不展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继续发展,同时,陶瓷业和纺织业也逐渐兴起。
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和样式的陶器。
纺织业方面,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出各种布料。
商业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不如农业和手工业那么发达,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人们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
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币,商业活动也多在城邑中的固定场所进行。
在文化领域,夏商西周时期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西周时期,文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体更加规整、优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第3讲 夏商西周的文化

典型例题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 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 。 请从
① 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② 今天汉字的 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 ④世界上最早的日 月食记录 A.①②③ . C.①②④ . B.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 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 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 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 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 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 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 源形态是不准确的答案:B 。
三、《尚书》和《周易》 尚书》 周易》
1、《尚书》 、 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思考: 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1、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思想奠基: 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3、史学奠基:以《尚书》为标志。 、史学奠基: 尚书》为标志。 4、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西周奴隶社会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 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2.商部落兴起于 A.黄河上游 C.南方
B.黄河下游 D.径水、渭水流域
3.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B.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录
原因: 周厉王残暴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国人
暴动
性质: 平民反抗压迫斗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西周的统治,加速 了西周的灭亡。政权暂时由大
臣共伯和执掌,历史上称为 “公和行政”。
讨论: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通过牧 野之战打败纣王,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四、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朝: 夏历,又称阴历,以月亮的圆缺为 名称由来 依据,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较成熟文字
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 商朝: 文明古国的标志;商 文化在世界上有特殊 的地位 疆域 发展为今汉字 青铜器 信史 文字 历法 甲骨文:
西周: 西周初年,商高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诗歌方面有突出成就
夏朝 已使用铜器,但未用于农业。掌握了原 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商朝
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青 铜冶铸技术和青铜艺术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
由于井田制推行,西周农业有了发展, 金属农具已经使用,后世的农作物这 是大多已有。
西周
武王灭纣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其性 质是什么?
条件和原因:1.周文王时,任用姜尚、周公旦等
整顿政治和军事,是周国强大。2.商纣王暴政引 起各属国、各部落的反抗;3.牧野之战中,商奴 隶的阵前倒戈起义,帮助周军迅速灭商。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着眼于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探索这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1.经济的繁荣与交流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中心,人们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开始农耕,并发展了灌溉农业。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也开始进行副业。
陶器、青铜器、丝织品等手工制品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体系。
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逐渐频繁起来,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内部贸易,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夷狄部落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互通有无,促进了各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农业与土地制度农业在夏商西周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贵族占有土地并控制了农民的生产力,从而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分化。
贵族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则在土地上耕种,并按一定比例上缴农产品。
这种土地制度在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但在商周之交逐渐出现了一定的松动。
农田制度的存在,使得土地成为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土地的增加和分配是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的焦点。
在夏商时期,贵族通过土地的争夺来扩大自身的权力,而在西周时期,君主通过土地的划分来巩固君王的地位。
土地制度的演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3.青铜文化的繁荣青铜文化在夏商西周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青铜器作为贵族的象征和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经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展示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水平和技术能力。
青铜器的形态多样、造型优美、纹饰繁复,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这一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华夏文明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与文化的领域,它们展现出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
先来说说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在当时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
那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较为先进的耕种技术,从简单的刀耕火种逐渐发展到使用耒耜等农具进行翻地作业。
水利灌溉也开始受到重视,人们挖掘沟渠,引河水灌溉农田,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粟、麦、稻等,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除了农业,畜牧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牛羊马等家畜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制品,其皮毛还能用于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
同时,家畜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牛被用来拉犁耕田。
在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业可谓是这一时期最为璀璨的成就之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型精美、纹饰华丽。
从祭祀用的礼器到日常生活中的器具,青铜器的种类繁多。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陶瓷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陶器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造型和纹饰。
白陶和原始瓷器的出现,更是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纺织业同样取得了进步。
人们学会了用麻、丝等材料进行纺织,制作出各种衣物和纺织品。
商业在这个时期虽然相对农业和手工业来说处于次要地位,但也开始逐渐兴起。
人们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以物易物是常见的交易方式。
一些固定的交易场所也逐渐形成,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接下来谈谈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是当时主要的文字形式,它们主要被刻写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
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等,也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在宗教信仰方面,人们对天地神灵充满了敬畏。
祭祀活动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 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 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 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 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 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 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 源形态是不准确的答案:B
。
2020/8/5
2020/8/5
2020/8/5
三、《尚书》和《周易》
1、《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2020/8/5
2、《周易》
思考:《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在中 华文化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020/8/5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 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 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 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答案:B
2020/8/5
典型例题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请从 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②今天汉字的 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 ④世界上最早的日 月食记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 《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华辩证思维的源泉, 影响深远。 《周易》中的某些观点,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 修养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周易》中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2020/8/5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2020/8/5
2020/8/5
三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2020/8/5
2、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A、甲骨文里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有的内容可 与《史记》相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 的。 B、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 中以象形文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 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 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直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8/5
3、金文
思考:什么叫金文?什么叫钟鼎文?商周金文有何不 同?金文有何价值和影响?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即铜器铭文。由于金文多铸于礼器 “鼎”和乐器“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商前期有铜器均无铭文;商后期铭文的铜器也不多见, 即使有铭文,一器物也只有一二字,多者几字,最多三 十余字。金文到周代方发达起来,一铜器铭文洋洋百余 字并不稀奇,最长的《毛公鼎》铭文,多到497字。 西 周是铜器铭文全盛时期。
金文是王室大事的铭记,内容金多为歌功颂德,同时 也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活动,因此其史 料价值很重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20/8/5
2020/8/5
伊簋铭文
西周时期
铭文103字,记载周厉 王二十七年正月丁亥日, 厉王在周康宫穆太室册 命贵族伊,命令他管理 康宫中王室所有的臣、 妾、百工,并赐给他命 服、銮旗等物。伊簋已 流于国外。
1、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3、史学奠基:以《尚书》为标志。 4、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2020/8/5
典型例题
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 ( )。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 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 成熟的文字再现 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 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三讲
真诚的希望和同学们度过愉快而充实的45 分钟!
2020/8/5
一、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的发现
19世纪末发现的河南安阳殷都的废墟,称之为“殷墟”
“古贞般有祸”全形卜甲(商朝时期)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用龟甲, 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背甲,还有甲 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 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选料、制作、记叙 等内容,是研究商代甲骨文使用情况 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