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合集下载

七上历史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知识背诵手册

七上历史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知识背诵手册

七上历史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知识背诵手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 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地点阳城,建立者禹夏朝概况:修城池,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夏朝灭亡:夏王桀,被商所灭。

灭亡原因:统治残暴。

2.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3. 夏朝建立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制社会开始4. 世袭制的确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5. 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后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发展概况:汤任用贤才,很快强大起来。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

商朝的灭亡:最后一个王纣,统治残暴,被周武王所灭。

6.西周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亡,西周衰落。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7. 分封制⑴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⑵内容:①标准和对象: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②权力: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③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8. 西周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总结讨论:(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国文化的各个时期

中国文化的各个时期

中国文化的各个时期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

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向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

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

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

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晌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

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 的教育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经历470多年,是奴隶制的初期。
一、夏朝的兴亡
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禹的帝王像
朝。
禹在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
பைடு நூலகம்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
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
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
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
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是夏 王朝正式建立的重点标志。禹死后,子

启继立。
3
夏朝疆域 夏王朝以伊、
(五)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2.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3.人伦道德教育
17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前1600---前1046年),经历了554年左右,是 奴隶制发展时期。
一、商族的起源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 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 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 许多共同之处。
18
19
鸣条之战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
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 以后,商汤分别消灭了韦(河

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 汤
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
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势 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四、原始制度文化
到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农业、畜牧业产生,女性 曾经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随 着社会生产力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犁耕出现,要 求身强力壮的男子从渔猎转向农业和专业手工业 (如制陶),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 体力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妇女则从事纺织、炊事 和养育子女等家务劳作。男子的社会地位历史性 地超过妇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父 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 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 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 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 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
东亚大陆是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之一。自1929 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 骨化石以来,之后几十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 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 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 年前至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 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 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初民一样,中国的原始 宗教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 格神的转化过程,它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 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 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巫 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 符式、占卜式等。
第二节 夏商西周文化
一、夏代文化
第一,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 已有明显发展,大禹治水实际上是一次规模 巨大的国土整治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有很 大的推动。又相传禹曾用铜制作兵器,铸造 “九鼎”,可见夏代已出现青铜器。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饮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

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

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

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

《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

”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

《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

商周以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

《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

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

《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

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夏商西周)1.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4)国家机器:军队、刑法、监狱等(奴隶制压迫奴隶的工具)(5)重要制度:禹之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6)地位/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7)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8)灭亡:桀的暴政。

2.商朝:(1)建立者:汤(2)时间:公元前1600年(3)都城:亳→殷(盘庚迁殷)(4)灭亡:商纣王的暴政。

(5)都城遗址:殷墟3.西周:(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立者:周武王(3)都城:镐京(4★★(5①目的: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为了巩固统治)②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封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调兵。

③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

④周朝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6)灭亡:①周厉王时期与民争利,发生了“国人暴动”;②周幽王的腐败;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二)青铜器和甲骨文1、青铜器(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铜器。

(2)功能与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功能由食器发展为礼器,代表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等级。

(3)制作方法:泥范铸造法(4)代表:司母戊鼎(世上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西周最早)(P23-24图)2、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作用:占卜(2)地位:中国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4)造字特点: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象形(最原始主要)、指事、会意、形声(最进步)。

(三)动荡的春秋时期1.东周:(1)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2)建立者:周平王;(3)都城:洛邑;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周峰学号:20096586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任课教师:赵兴廉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饮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

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

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

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

《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

”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

《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

商周以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

《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

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

《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

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小雅·信南山》:“黍稷彧彧”,《小雅·甫田》“黍稷嶷嶷”等。

其时黍还出现了新品种:“诞降嘉种,维秬(音jù)维秠(音pī)”。

秬是深色黍,秠为双穗黍。

麦在甲骨文和《诗经》中也常出现。

甲骨文称小麦为“来”。

《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麰,帝命率育”,就是指小麦和大麦而言,可知麦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稻在原始时代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时代已在南方种植了,而且籼稻、粳稻品种齐全。

进入夏代,中原地区也开始种稻。

郑州商城白家庄遗址发现有稻壳遗存,1《诗·小雅·白华》云:“滮(音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

《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音gǔ),不能艺稻梁”,以“稻梁”代表农业,说明稻在当时北方农业中已与梁(优质稷)并列了。

此外,人们继续种植麻类作物,并取麻籽以作食物。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渔猎养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

当时肉食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狐狸、刺猬、野兔、獾、青鱼、河蚌、蜗牛等。

甲骨文反映商周统治者在大型狩猎中捕获的动物,有象、兕(音sì)、虎、豹、嫠、犀牛、熊罴、麝、糜、鹿、獐、貉等。

作为家畜驯养的动物,则主要是猪、狗、鸡、牛、羊等。

但总的来看,肉食的获得比粮食更困难,只有统治者才能经常吃到肉食,春秋鲁庄公十年(前684),齐伐鲁,曹刿欲请见庄公,陈破敌之策,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1 同上。

人们以“肉食者”来代表统治者,反映了当时肉食在农业区已不可多得。

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已经兴起,人们当以畜肉作为主要的食物。

野生的蔬菜瓜果是人类最早获得的食物。

原始先民在栽培作物的同时,也发明了蔬菜的栽培技术。

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蔬菜品种有韭、蒜1、瓜、葫芦2、荼、荠3、葵4、薇5、蒲、莲6、荇7、卷耳8。

此外,见于史载的还有芹、藻、茆(音mǎo)、蘩、苹等。

水果品种,《夏小正》记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

”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有桃仁、郁李仁、枣核等遗迹。

《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是当时有瓜、桃、李的明证。

《诗·小雅·常棣》所颂的常棣,就是棣,“子如樱桃可食”。

《诗·召南·甘棠》所诵的甘棠,朱熹《集传》说它是杜梨,白者为棠,赤者为杜。

《诗经》所诵的水果,还有山楂、葡萄、枣等。

9㈡食法夏商以后,先民的饮食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见于文献记载的烹饪技法,除燔、炙、炮、煮、蒸以外,还有烙、爆、脍、烧、炖、熬、溜、煨、渍、脯、胹(音ér)、醢、腊、醓、齑、羹等。

有些名目的实际操作可能雷同,如烧和燔。

有些只是火候、时间、器具的差别,如溜和蒸;煮与煨、炖、熬等;有些操作细节,限于史料已搞不清楚了。

但至迟到西周,烹饪技术已有很大的提高却是有史可证。

《礼记·内则》记述了周代“八珍”的食谱。

1《夏小正》云:正月“圃有见韭”十有二月,“纳卵蒜”。

2《诗·豳风·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葫芦。

3《诗·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是苦菜,荠是荠菜。

4《诗·豳风·七月》云:“七月亨葵及菽”。

葵即葵菜。

5《诗·小雅·采薇》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是豌豆苗。

6《诗·陈风·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蕑”。

蒲是蒲草,其心柔嫩可食。

蕑即莲,其子、藕可食。

7《诗·周南·关睢》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荇是一种水生蔬菜。

8《诗·周南·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卷耳又叫苍耳,即今木耳。

9 见《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萸……八月剥枣”。

郁即山楂,萸即葡萄。

即淳熬(稻米肉酱盖浇饭);淳母(黍米肉酱盖浇饭);炮豚(烧烤炖乳猪或羊羔);捣珍(脍肉扒);渍(酒香牛肉);熬(烘肉脯);糁(三鲜烙饭);肝(音liáo,烤网油包狗肝)。

1炮豚的制作,包括宰杀、净腔、酿肚、炮烧、挂糊、油炸、切件、慢炖等八道工序。

学者认为,八珍概括了夏、商、周以来的烹饪经验,反映了当时烹饪的最高水平。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调味品,有人工酿造的醯(醋)、酱、饴(用麦芽或淀粉发酵加温制成的甜味品)、酒、梅、枣、栗、盐、蜜、花椒等。

饮料主要有水、浆、酒三大类。

《周礼·天官·膳夫》云:“饮用六清”,“六清”是浆水或不同品种的酒。

㈢食器与礼制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仍以陶器为主。

考古发现的食器主要有首见于龙山文化的黑陶和白陶。

类似器物在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等地都有发现。

瓷器在商代就出现了,考古发现的器物有尊、豆、碗、盆、盂、罐、瓮等,它用高岭土作坯,经1100℃—1200℃高温烧成,釉彩有黄绿、淡黄、灰绿、浅褐等色,吸水率小,扣之有清脆悦耳的声音。

青铜器产生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春秋,是贵族阶级的食具。

它最初模仿陶器的形制、品种。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食器有斝(音jiǎ)、爵、盉(音hé)、鼎、觚等,数量较少。

周以后发展较快,炊煮器有鼎、甗(音yán)、镬、鬲。

盛食器有簠(音fǔ)、簋、敦、豆、笾。

酒器有爵、斝、觚、盉、觥、卤、壶、彝等。

鼎多圆腹双耳三足,是煮肉食用的。

《尔雅·释器》谓鼎绝大的叫鼐,圆弇(音yǎn)上谓之鼒,附耳外谓之釴(音yì)。

出土商代的“司母戊”大鼎,重875公斤。

它不仅是所见先秦饮食器具的极品,也是当时饮食礼制的重要标志。

鬲与鼎相似,其区别是空足(袋足),即足部空心与腹相连。

簋的用途像碗。

一般侈口、圆腹、圈足,有的足下有方或圆的座。

同类食具还有盨(音xǚ)、簠.。

甗是蒸器,1 参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由两部分组成,上为甑,下为鬲,甑与鬲之间为箅。

甑中放食物,鬲中加水,底部加火蒸制食品。

爵为圆深腹,三尖高足,上部前流后尾,流沿上有两滤酒柱,腹旁有鋬,即把手。

斝与爵相近,只是口为圆侈形,没有流与尾。

觚细腰长身,侈口,高圈足,为饮酒器。

豆圜底高足,上承盘体,是盛肉器。

这一时期饮食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在“明贵贱,辨等列”的制度下,与社会政治相联系。

《礼记·礼运》说:“器以藏礼”。

就是说,三代以来的礼仪,从饮食器具及食品上就得到了体现。

饮食器物的礼仪,主要反映在青铜器尤其是用鼎制度上。

二里头文化中就出现了只有一少部分贵族才能使用的青铜礼器,如爵等。

到商周以后,礼乐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

如鼎(盛肉)、簋(盛黍稷)等器的使用,周代规定天子十二鼎;诸侯大牢九鼎配八簋,九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卿、上大夫大牢七鼎配六簋,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

下大夫少牢五鼎配四簋,五鼎:羊、豕、鱼、腊、肤。

士用三鼎或特一鼎配二簋或一簋。

三鼎:豕、鱼、腊或羊、豕、鱼;一鼎:豚,即小猪。

但这套礼制只适用于统治者和社会上层,在“礼不下庶人”的社会制度下,一般平民、奴隶食不果腹,谈不上食礼的问题。

二衣饰衣服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针。

人类最早的衣服,是适应人们御寒防暑、蔽体遮羞的需要而出现。

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的衣服材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的兽皮、树叶等,《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

茭,是干草。

这是说初民用干草拧成绳子,将兽皮绑在身上为衣饰。

《礼记·礼运》云:昔者“未有麻丝,衣其(鸟兽)羽皮”。

当时衣饰材料除羽、皮外,还有树叶、树皮、葛、麻等。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发明了缝纫技术,考古学家在18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一枚长8.2厘米的骨针。

到了新石器时代,缝纫工具的种类又增加了。

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骨锥、角锥、牙锥110件,骨针33枚,还有骨、角梭9件,网梭8件,骨梭针4件。

1 浙江河姆渡遗址,山东滕县北辛遗址也都发现了锥、针、纺轮等纺织缝纫工具2。

到了传说中的夏禹时代,人们已经有了比较象样的衣服。

《说苑》称禹“士阶三等,衣裳细布”。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夏书》云:“明试以功,车服以庸”,看来一进入阶级社会,人们在衣服原有蔽形遮羞、防御寒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区别等级贵贱的功用。

到夏桀、殷纣时,开始用衣饰来美化人体:“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

3 历代衣饰的主要功用,至此都具备了。

西周、春秋时期,王室有“典丝”等官职,专门管理丝织业,衣饰的种类、材料更加齐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