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原始、夏商西周)

合集下载

大连海事大学2024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622中国水运史

大连海事大学2024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622中国水运史

中国水运史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中国水运史(古代和近代)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古代内容75分;近代内容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古代部分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0年)考试内容原始水运、夏商西周水运、春秋战国水运。

考试要求1.了解原始水运发展的两大优势。

2.了解我国的水运地理和自然条件。

3.了解原始先民的航运活动。

4.掌握夏商西周水运发展状况。

5.掌握春秋战国水运发展状况。

6.掌握水运管理制度的初创。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考试内容水运发展的历史背景、内河水运发展状况、沿海水运发展状况、远洋水运发展状况、主要港口发展状况。

考试要求1.了解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对水运发展的影响。

2.了解漕运的肇端及水运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

3.掌握内河水运发展状况。

4.掌握灵渠的开凿及其航运作用。

5.掌握沿海水运活动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与日本列岛的水运交往。

7.掌握西汉印度洋远洋航路的开辟。

8.掌握东汉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9.掌握这一时期主要河港与海港的发展状况。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考试内容水运发展历史背景、内河水运发展状况、沿海水运发展状况、远洋水运发展状况、主要港口发展状况。

考试要求1.了解这一时期水运发展的历史背景。

2.掌握水运管理体制的变化。

3.掌握内河水运发展状况。

4.掌握沿海水运发展状况。

5.掌握中国—日本航线的发展变化。

6.掌握中国与南洋、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水运交往状况。

7.掌握主要河港和海港的发展状况。

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水运繁荣的历史背景、内河水运发展状况、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水运价值、沿海水运发展状况、远洋水运发展状况、主要港口发展状况。

考试要求1.了解这一时期水运繁荣的历史背景。

2.掌握水运管理制度的发展状况。

3.掌握内河水运的组织方式。

4.掌握大运河的开凿及其航运作用5.掌握中国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水运交往。

6.掌握中国与南洋、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水运交往。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两者关系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成为西周奴隶制强盛的两个支柱 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维护和巩 固井田制,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③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 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 走向强盛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 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 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 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
单பைடு நூலகம்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三、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
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瓦解(春秋)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 知识结构板块:
1、夏朝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开国亡国之君:禹→启→桀 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 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 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 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 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 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 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 确的说法是( )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先秦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先秦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先秦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 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 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 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 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设计实施及全国主Ⅲ卷流价值24观是明显商趋周、向春,秋战如国和20汉1代8货年币1的卷发展“演《变 墨子》古中代的商业记的发载展”
反映20“21年五育全国并乙卷举”;242019年Ⅱ卷“秦国建分封造制了一批大型水利工商程周政”治题制度彰显
“四个自信全国”甲卷等。 24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二)手工业 1.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生产部门。 2.新石器(磨制)时代手工业最重要成就是陶器的发明
3.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上古时期已会养蚕缫丝。
(三)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贝壳是中国最早的交换媒介。
3.思想文化 天文学:尧设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汉字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中国绘画的源头。 戏曲:原始歌舞傩戏--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 核心”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③从秦代 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

先秦 历史 概述

先秦 历史 概述

先秦历史概述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多个朝代和国家的兴衰。

先秦时期最早的朝代是夏、商、西周,这些朝代的历史主要通过传说和史书记载。

夏朝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而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历史记载的朝代。

公元前770年左右,周朝的政权开始衰落,出现了分封制的地方诸侯国。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为多个小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争霸。

这些国家中最有名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晋、秦、楚、燕、韩和赵等。

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前身。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即齐、晋、秦、楚、燕、韩和赵。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霸。

秦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标志着先秦时期的结束。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可以总结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再到中央集权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和战争不断,但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
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A
真题再现
4.(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西周地图
C
真题再现
5.(2013·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B
能力训练
3.《春秋》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对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 是( )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崩溃 B.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强大 C.周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D.周天子与郑伯进行争霸战争
C
能力训练
12.“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
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A
能力训练
1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
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
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01.先秦史(上)——夏、商、西周

01.先秦史(上)——夏、商、西周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四羊方尊 ③武官村大墓
A、人面网纹盆 B、越王勾践剑
C、甲骨文中日月食记录 D、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9.下列与西周国人的身份和负担奴隶制国家的义务不符的是
A.服兵役 B.较自由 C.有些土地 D.做“人殉”
10.我国古代掌握水利灌溉技术始于
7.【解析】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A、C、D三项在表述上有问题。C项应改成“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才对。A项该为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D项去掉一个“最”字就没问题了。这说明在表述历史事物、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
8.【解析】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①②③都是商朝时期出现的。A属于半坡氏族时期,B属于春秋时期,D属于战国时期。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参考答案】
1.【解析】考查同学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因此应该排第一;人工取火出现在山顶洞人时期,因此应该排第二;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因此制造陶器应该排第三。
2.【解析】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材料含义的能力。这段材料的意思是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成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制度。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高中】中国古代史笔记

【高中】中国古代史笔记

第一课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二课前221年魏晋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衰落封建社会鼎盛南北朝五代十国秦朝: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公元23年东汉:25----220年一、秦汉史概述秦朝文化经济政治1、统一中国:时间、措施(灭六国、击匈奴、平百越、管西南)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秦始皇1、统一货币、度量衡2、商业: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1、统一文字2、艺术:小篆、隶书3、思想:崇尚法家4、焚书坑儒一、秦汉史概述汉朝文化经济政治1、西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郡国并行与“推恩令”②察举制2、汉武帝1、农业:①耕作工具:耦犁、犁壁、耧车②耕作技术:牛耕普及、代田法③水利工程:井渠2、手工业:①冶铸业:铁业官营、炒钢技术、水排(东汉)②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丝织业:西汉长安东西织室3、商业:商运活跃、市有专门管理机构、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4、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1、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教育:设太学和各郡县学校,推广儒学3、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东汉蔡伦改进)4、文学:汉赋5、艺术:楷书形成实行选官局限特点时间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汉代的官吏制度二、秦汉史重点分析 1、秦汉的制度变革2、官营手工业与盐铁专营制度①归纳汉代列入国家专营的主要有哪些行业? 煮盐、冶铁、铸钱、 ②影响如何?第一,增加国家收入;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有利于民生;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实训
(2011· 全国)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 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 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 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西周还没确立中央集权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B
5.(2014)“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 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
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
C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16世纪-1945年) 世界现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
先秦时期
一、先 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阶段)

原始社会

前21世纪


春秋战国
夏商西周
前770年 前221年
一.知识回忆整理
先秦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或史实有哪些?
温馨提示(注意角度和思路):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主干概念
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 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 头启土状
D
4.(2013)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 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
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④.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

据记载,西周时凡使用鼎,天子用九鼎,诸侯七 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凡使用乐器,天子用 编钟四套,诸侯三套,大夫二套,士一套。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归纳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
2、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3、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具专制、部族 色彩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 (西周)
商业
2、夏商西周(前2070年至前771年)
(2)政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什么?
① .王位世袭制——权力的延续
戴 冠 冕 的 夏 王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 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
土地归国王所有 特点: 土地不可以转让买卖 奴隶集体耕作
原 始 农 业
②耕作工具:石器锄耕,出现青铜农具, ③耕作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
2、夏商西周(前2070年至前771年)
(1)经济:
①冶金:青铜铸造繁荣, 西周晚期现出铁器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②制瓷: 原始瓷器 ③丝织: 织机、提花丝织品

庶民 奴隶
②.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1.目的—为啥分? 2.对象—分给谁?
为进行有效的统治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王畿以外的地区和人民
3.内容—分啥?
对上 ( 权利 ): 守、战、贡、述 4.权利与义务? 对下(义务): 再分封,军政财的独立性
6.作用—分的效果?
积极:巩固统治、发展疆域、百年强国。 局限:①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中央权力巩固,西周后 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根源。
经济:井田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先秦阶段全国卷实考
2011年 政 24:西周政 治 治对秦汉统 2012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一的影响
经 济 思 想 文 化
(卷1)24: 西周分封制 下的墓葬等 级规定
(卷2) 24:分封 制、礼乐 制 (卷1)24. 小农经济 (卷Ⅰ)40. 孔孟儒学 (卷Ⅱ)24. 儒家思想 (卷Ⅱ)40. 孟苏法制观念
2、夏商西周(前2070年至前771年)
(1)经济:
井田制、官府垄断工商业
(2)政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
分封制、宗法制
(3)文化: 商代甲骨文(成熟的文字)、金文
夏小正、殷历
夏朝: 创始 禹→启,确立
王位世袭制
延续到1912年清朝 灭亡
古 代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化
D
高考连线:考情报告
这一时期知识点在近5年广东新高考中分布
2010年
12题: 宗法制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12题: 宗法制
2014年
12题: 宗法制 38. 小农经济
12题: 12题: 孟子的仁 古代农业 政与土地 制度
高考连线:考情分析 1.(2010)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 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夏商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 管理制度:
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特点)
设相、卿士等协助掌管政务
地方: 封侯、伯
臣服商王 定期纳贡 奉命征讨
②.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公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诸侯
﹝卿﹞大夫
周 代 分 侯 封 伯 制 子 度

服务,食禄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西周最初统治范围在镐 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
1、原始社会:
①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公有、刀耕火种) ②政治:民主制(禅让制) ③文字艺术:汉字、绘画、戏剧处于起源阶段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 上的“图画文字” 《鹳鱼石斧图》
原始歌舞
距今五千年左右
2、夏商西周(前2070年至前771年)
(1)经济:
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平一中2017届 历史第一轮通史复习
中国史
注:思考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性质)
东周
①古代史:1840年以前。
南 西 三 夏 商 周(春秋战国)秦 汉 国 晋 北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朝 ②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③现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世界史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分封制不利于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材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 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不符史实
全国卷实训
(2014· 全国2)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 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 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商朝:发展 有套行政管理制 度
分封制
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 朝时消亡,西汉再现。 是核心;延续至今,仍 有所体现。
西周: 臻盛
宗法制
礼乐制度
楚庄王问鼎、 受破坏 诸侯王争霸、 东周: (春秋战国) 割据争霸...
(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 的是
A
殷墟戴刑具陶俑
B
牛耕图
C
甲骨文 铁犁
周天夫人所生, 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三女儿——大夫人所生, 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③.宗法制——分权的原则
1.定义
2.目的 3.内容
父系血缘、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①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相对) ③大宗与小宗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4.最大特点 5.作用
嫡长子继承制
保证了垄断和特权地位,利稳定和团结。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家认祖 归宗后,首次以蒋家人身份回大陆扫墓祭 祖。
•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 在家族中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层面就 是分封制。 分封制
权力的分配
血缘纽带(里)
宗法制
分配的原则
(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法家思想,不是儒家。不符合材料意思。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 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全国卷实训
(2013· 全国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 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 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 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阅读材料,探寻分封制的走向?
材料1:王者之制禄爵,公、候、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摘自《礼记· 王制》 材料2: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 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 《孟子· 告子》 材料3:(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 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1)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 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 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A
④.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