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六、汉代教育
汉代学制:汉代官
学制分五级:在中央有 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 政系统分学、校、庠、 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 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 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太 学 讲 学 图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
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
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 以法为教: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 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能是朝廷的法令,法令要求你作什么
你就作什么,不能有丝毫违背。
• 选士制度:隋唐时期创立科举考试制度,废九品中正制,唐 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 。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在校里成绩优秀者,选入 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成人先试于州县,及格后 再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所谓“制举法”,特种考试 ,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 之才。
汉代教育
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
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 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 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 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
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 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 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 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 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 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 同官职。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chéng yùn)、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精品)第二章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公《
序上孟 者》子 , 射滕 也文 。
·
夏代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爱一 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着氏族,因而两种 制度和两个阶级的 斗争还很尖锐,为 了巩固政权,夏代 “为政尚武”。
考《
文
夏学献 以校通 射考
造》
士 。
·
·
大
乐
之 经《
野 ,
》山 海 经
夏
后海 启外
于西
此
舞
九
伐
。
夏代的教育内容
学学 ,为 明 而大 唐 作学 位 乐, 》
于左
瞽学 宗为
。
商代的官学
商代的官学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右
学东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 大 学 , 在 西 郊 ; 左 学 ,
汉
郑 玄
《 诗
,车 右兵 人之 持法
鲁 颂 》
矛,
,左
中人
人
御
。
·
礼乐教育
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 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包括歌诗、奏乐和舞 蹈等。
书数教育
读写算教育。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代青铜簋
商代青铜卣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 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社会
主要特征是: 1、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
西学(西雍、瞽宗):习礼的 场所,由礼官主持
南学(成均):习乐的场所, 由大司乐主持
北学(上庠):习书之所,由 诏书者主持。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家庭教育
既注重知识教育,也注重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男轻女,七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
官师合一
教师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由政府直观兼任
国学有大司乐主持,各级乡学归大司徒主管
国学或者乡学大部分学官都是国家现任的职官,还有小部分是退休的官员担任总体的情况是“官师合一”
六艺教育
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之一
礼、乐、射、御、书、数
私学讲学兴起的意义
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丰富了教学内容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饮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
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
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
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
《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
”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
《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
商周以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
《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
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
《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
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幻灯片1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幻灯片2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主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其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标志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落●⑴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学习的兴趣●⑵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⑶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乱世则学校不修”、“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幻灯片3●2、私学兴起的原因●⑴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秘藏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间。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⑵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注:私学的出现时历史的必然。
至于谁首创私学,根据现有的史料,很难考查。
现有的史料说明,私学出现在孔丘开办孔家私学之前。
幻灯片4●二、私人讲学的特点●⑴私学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⑵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阶级联盟。
●⑶学术下移,学在四方●⑷政教分设,有独立的组织机构●⑸教育对象扩大,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⑹官师分离,有专职的教师。
●⑺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
●⑼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⑽多种目标,培养各类人才。
幻灯片5●三、私学产生的意义●⑴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
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⑵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⑶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⑷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三、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一)国学的教育内容
1.三德三行
➢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 知逆恶;
➢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 事师长。
2.六艺:
礼,即礼仪教育、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包括吉、 凶、宾、军、嘉五方面;
乐,即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三方面;
射,即射箭,包括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五方面;
3.宗教教育
《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 鲧而宗禹。”
《礼记•表记》讲“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 之。”
表明夏代的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核心。
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 1046年)
(一)商代的学校 1.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的学校 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
(2)社会动荡的不安,战争频繁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政局 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据《春秋》所载,二百多年中,各国间的军事活动竟 达483次,平均1年有2次战争。统治者特别关心的是如 何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并尽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剥削 范围,及时享乐。在此情况下,统治者是无暇顾及教 育的,
4.读写算的教育
• 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文字,就得会阅读和 书写。
• 甲骨中发现不少练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其中 有一行刻得整齐精美,其它四行则字迹歪斜不整, 中间夹杂二三个刻得整齐的字。
• 据郭沫若分析,那一行整齐优美的字是教师刻的 范字,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当中几个整齐的 字,可能是教师手把手教的。同时数学上的成就 也被引入教育内容中。
(三)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 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教育》课件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 (1)礼为道德规范。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不学礼,无以立” 礼的作用:定亲疏,别贵贱,决嫌疑,明是
非,使人迁善远罪。
(2)仁是最高准则 仁的内涵:
• 血缘基础:以孝为本,以悌为辅 • 心理原则:礼的内化 • 人本主义:仁者,爱人 • 个体人格:克己复礼,安贫乐道
——《礼记·内则》
2.小学教育 • 入学年龄:
15岁:平民子弟、众人之子入小学 • 位置:王宫之东南 • 强调行为教育:德、行、艺、仪
3.大学教育 • 资格限制:贵族子弟;平民的优秀分子,即国
之俊彦 • 年龄:王太子15岁,其他20岁 • 学程:九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 正常情况下:庶、富、教 • 非正常情况下: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 • 主张仁政,教化为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 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肯定人的先天素质相差极小,后天的“习 染”导致人的千差万别,肯定占社会绝大多数 的中人具有受教育的资格和能力,这在教育史 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事实上将人分为三等,成为教育实践上不作为 的借口,有一定得局限。
(3)效果 • 颜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欲罢不能。”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 教育选择。
(1)背景:私学中学生情况复杂,其年龄、社会成分、 籍贯、学习要求均不一样。
(2)实施: 了解学生 • 谈话法,有个别交谈,也有三五成群一起交流。 • 个别观察:“视其所以,听其所由,察其所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
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
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
1.军事训练
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
3.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
商代的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1.层次性
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
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
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
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
二、政治主张:富庶民
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学思行结合
(二)启发诱导
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