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简-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西周学校_教育制度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周统治者对教育非常重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
本文将从西周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内容、学校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西周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 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普通百姓无法接触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造成“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
2. 官师合一、政教一体: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官师合一、政教一体的教育模式。
官吏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的任务。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内容与政治、宗教紧密相连。
3. 等级性:西周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等方面都体现出等级差别。
贵族子弟享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而普通百姓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1. 六艺:西周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体,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教是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2. 礼教:礼教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
礼教的目的在于灌输尊卑上下的等级观念和宗法王观念,强化西周王权的政治地位。
3. 乐教:乐教主要是学习有关宗教祭祀乐舞的知识,包括音乐、舞蹈、诗歌及雏形的戏剧、作文。
乐教是国学主课之一,由大司乐总其责。
4. 书教:书教主要包括文字、书法、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西周时期,文字已较为成熟,书法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
5. 数教:数教主要包括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西周时期,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已有一定的发展。
三、西周学校体系1. 小学:西周继承了商代关于大学、小学的划分,根据学生的年龄将学校也分为两级。
儿童年幼时在家庭中首先进行家庭教育,到了10岁左右即可进入小学。
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王宫东南附近的供王室子弟就读的贵胄小学,一种是设在国之西郊的供其他贵族子弟就读的普通小学。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 而作乐于瞽宗。”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中国教育史
甲骨文
陶文
金文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右学和瞽宗属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 设立于王都,以乐教为主。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3、特点
政教合一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4、六艺
乐射
礼
御
数书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4、六艺
乐射
礼
御
数书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5、学制系统
大学
天子设立
成均(南学) 上庠(北学) 辟雍(太学) 东序(东学或东胶) 瞽宗(西学或西雍)
国学
诸侯设立
泮宫
西周
乡学
小学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小结: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了教育史料 (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阶段(大学、 小学)、教育内容(“六艺”)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 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 在思想意识上,强调遵守礼制 在文化教育上,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西周的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
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0ee5fd802768e9950e7388b.png)
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 商: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 西周:前1066年到前771年 春秋:前771年到前476年
第一节 夏代的学校教育
一、夏代的学校教 (一)夏的由来 1、夏是国家名称而不是部落
2、世袭代替禅让
3、部落与国家的冲突
4、“少康中兴”
5、槐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
节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
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
社
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
会
艺”,是文武全才。
和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
教
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
育
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概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
况
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
条件,养而备用。
第
4祭5、、祀礼礼就和和是行婚培为姻养习家贵惯庭族的观子培教弟2的 方养育、共法文同十祖字位先计进的观制数念御列育容。为之的
教 学 重
就 校 要
被 教 内
洒扫、应对、进退、饮食、起居、装饰、谈吐等规范的学习。
6、乐
包括乐德、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等项
(五
)影 响
六艺教育对我国古代教育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虽是 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产 物,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符 合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它的生命力并不随着奴隶 制的灭亡而结束,“六艺”教 育的一些本质特点,往往被 一些进步教育者所欣赏,被 用作改革的旗帜,这在今天 仍有积极的意义。
军事教育(为掠夺财物,扩张领土,不断用兵,战争是经常的,那 么射御自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三、商的灭亡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经历470多年,是奴隶制的初期。
一、夏朝的兴亡
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禹的帝王像
朝。
禹在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
பைடு நூலகம்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
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
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
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
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是夏 王朝正式建立的重点标志。禹死后,子
启
启继立。
3
夏朝疆域 夏王朝以伊、
(五)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2.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3.人伦道德教育
17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前1600---前1046年),经历了554年左右,是 奴隶制发展时期。
一、商族的起源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 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 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 许多共同之处。
18
19
鸣条之战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
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 以后,商汤分别消灭了韦(河
成
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 汤
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
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势 与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
军事教育(为掠夺财物,扩张领土,不断用兵,战 争是经常的,那么射御自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 一。)
•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箭镞和青铜制的兵器,如戈、矛、 戚、钺、刀,说明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动员的人数也很多。 奴隶主贵族若要成为具有作战本领的各级头目和武士,接 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是必须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 育
第一节 夏代的学校教育
一、夏代的学校教 (一)夏的由来 1、夏是国家名称而不是部落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 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矢 折,又由皋(gāo )陶子伯益当选。启破 坏了禅让制,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 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 天下制度
5、槐
二、夏的学校教育 1、学校名称:序 2、内容:军事教育 为主 射、御等为教 学内容。
3、科学技术和生产 劳动为主的教育 主要存在于奴隶 的劳作中。 如青铜器的做法等。
第二节 商朝的学校教育
一、甲骨文 商代是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以甲骨文 为代表还有陶文、金文以及石刻文字。 二、学校教育 1、学校体系 王都: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 地方:序 2、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太甲不守居丧之礼,被认为是违 反孝德的行为,贵族们把他放逐到桐的地方使其 反省,待他悔过之后,才接他回来执政)
3、礼和道德教育
国学主要学习“三德”:至德、敏德、孝德 乡学主要学习“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 友、宾客。
4、礼和婚姻家庭观教育 祭祀就是培养贵族子弟共同祖先的观念
5、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洒扫、应对、进退、饮食、起居、装饰、谈吐等 规范的学习。 6、乐 包括乐德、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等项
(二)射御教育
含义: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是 奴隶社会武士所必备的条件,因此,学校一产生,培养武士的射 御之教就被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书数教育
1、含义:书指识字,数指数术。2、十位进制文字计数方法(五)影响
六艺教育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 响,它虽是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产物, 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多方面发展的 要求,因此它的生命力并不随着 奴隶制 的灭亡 而结束,“六艺”教育的一些本质特点,往 往被一些进步教育者所欣赏,被用作改革的 旗帜,这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三、六艺教育
(一)礼乐教育
1 、含义:指宗教活动的礼仪,其核心是具体化的等级名分制 度,是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反映,和原始音乐、歌舞。在 西周,礼的教育还承担着政治宗法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爱国 主义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诸多任务。 2、礼和政治教育 这方面礼的教育包括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
2、世袭代替禅让
3、部落与国家的冲突
启的长子太康继位,在位期间被东夷部落的后弈 夺权,之后后弈被其部将寒浞( zhuó )杀死夺 位,夏中断四十年。直到少康夺位。从“太康失 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
4、“少康中兴” 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 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三、商的灭亡 商朝最后的皇帝为纣,传说宠幸美女妲己,不理 朝政,荒淫无道,被西齐所灭。
箭镞
青铜制的兵器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体系 1、国学 对象: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 分类:国都:大学、小学 地方:乡学,如塾、庠、校等 管理:开学有释菜之礼,天子率百官到场主持。 课程安排从易到难 视学考试制度,考试每隔一年一次,天子视学养 老 奖惩制度
西周学校系统图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 可细分为“五学”。
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
围环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 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 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 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 位于西面的称“瞽gǔ宗”(西 雍)。
至于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较 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 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二)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的机构设于官府之中,此即 “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它视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 一个重要特点。
特点: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负责宗教祭 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 国学教育事务。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称为 “教官”,主要职责是地方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