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经历470多年,是奴隶制的初期。
一、夏朝的兴亡
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禹的帝王像
朝。
禹在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
பைடு நூலகம்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
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
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
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
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是夏 王朝正式建立的重点标志。禹死后,子
启
启继立。
3
夏朝疆域 夏王朝以伊、
(五)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2.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3.人伦道德教育
17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前1600---前1046年),经历了554年左右,是 奴隶制发展时期。
一、商族的起源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 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 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 许多共同之处。
18
19
鸣条之战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
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 以后,商汤分别消灭了韦(河
成
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 汤
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
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势 与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三、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一)国学的教育内容
1.三德三行
➢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 知逆恶;
➢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 事师长。
2.六艺:
礼,即礼仪教育、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包括吉、 凶、宾、军、嘉五方面;
乐,即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三方面;
射,即射箭,包括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五方面;
3.宗教教育
《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 鲧而宗禹。”
《礼记•表记》讲“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 之。”
表明夏代的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核心。
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 1046年)
(一)商代的学校 1.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的学校 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
(2)社会动荡的不安,战争频繁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政局 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据《春秋》所载,二百多年中,各国间的军事活动竟 达483次,平均1年有2次战争。统治者特别关心的是如 何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并尽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剥削 范围,及时享乐。在此情况下,统治者是无暇顾及教 育的,
4.读写算的教育
• 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文字,就得会阅读和 书写。
• 甲骨中发现不少练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其中 有一行刻得整齐精美,其它四行则字迹歪斜不整, 中间夹杂二三个刻得整齐的字。
• 据郭沫若分析,那一行整齐优美的字是教师刻的 范字,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当中几个整齐的 字,可能是教师手把手教的。同时数学上的成就 也被引入教育内容中。
(三)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 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的,因此,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经历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教育(1)夏朝的学校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
“序者,射也”,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至于“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①军事教练。
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②宗教教育。
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③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代的教育(1)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商代的文字也在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
商代已经有文字记载的典籍。
文字是教育的工具,典籍则是教育的重要材料。
(2)商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
(3)商代教育的内容商代学校由奴隶主国家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根据这种需要,商代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训练,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教育。
奴隶主贵族把本族的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实际就成为同一回事,“孝”成为奴隶主贵族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
②军事教育。
奴隶主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以弓箭为主,射箭是军事教练的重要内容,还要学会驾驭车马。
学校中有射御的教学活动,有时还要举行比赛和演习以检验教练的效果。
第二章_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容
(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 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 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
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 点从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 治地位。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 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 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 的商鞅和韩非等。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 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 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 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 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 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论语》、 《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 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 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
商朝青铜爵
商朝青铜尊 商朝青铜觚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朝青铜簋
商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铜卣
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 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 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 育内容(“六艺”)。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 *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 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 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 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 刑法(“刑不上大夫”)。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 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 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 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 争鸣时代的来临。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4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普硕、初试)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
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 中国教育的起源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 夏、商的教育概况2. 西周的教育概况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4. 孟轲的教育思想5. 苟况的教育思想6. 道家的教育思想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5.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 魏晋的学校教育2. 南朝的学校教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认识2. 教育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1. 教育功能的概述2. 教育的个体功能3. 教育的社会功能4. 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概述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2. 学生3. 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1. 课程与课程理论2. 课程组织3.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1. 教学与教学理论2. 课堂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2.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3.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4.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5.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 班级组织2. 班级管理的内容3.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概述2. 学生学业评价3. 学生品德评价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1.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3.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4.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师即研究者2.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莫雷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3.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 学习概述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 认知派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篇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第三章知识的学习1. 知识学习概述2.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3.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1. 学习策略概述2. 学习的认知策略3. 学习的监控策略4. 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2.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概述2. 动作技能的形成3.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七章学习的迁移1. 学习迁移概述2.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3.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4.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第八章品德的形成1. 品德及其结构2.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3.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4.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5.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三篇影响学习的因素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1. 学习动机概述2. 学习动机理论3. 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1. 认知发展与学习2. 智力差异与学习3. 学习风格与学习4.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3. 教学评价设计第十二章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概述2.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3. 课堂环境管理4. 课堂纪律管理第十三章教师心理1.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2.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4.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一章、史前教育1. 教育的起源2.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3. 史前社会的教育4.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第二章、学校的肇端1.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2.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3.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第三章、古希腊教育的兴衰1. 荷马时代的教育2. 古风时代的教育3. 古典时代的教育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四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第五章、中世纪教育的兴衰1.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2. 宗教教育3. 世俗教育4. 中世纪大学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1.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第七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3.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4.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第八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2. 科学教育的萌芽3. 实在论教育学说第九章、18世纪教育的演进1. 启蒙运动2.“新教育”的构想3.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4. 中等教育的革新5. 大学教育的演变第十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3.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4.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5.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6. 教育科学化运动7. 高等教育的革新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 新教育运动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3. 新传统教育思潮4. 儿童研究运动5. 综合中学运动6.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7. 现代教育的逆流第十二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1.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2.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3.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4.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第十三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2.“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第十四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人力资本理论3. 终身教育思潮4.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5. 环境教育思潮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第一章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第三章如何进行研究设计第四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第五章如何编制问卷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第七章如何进行个案研究第八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第九章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第十章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评定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较高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 商: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 西周:前1066年到前771年 春秋:前771年到前476年
第一节 夏代的学校教育
一、夏代的学校教 (一)夏的由来 1、夏是国家名称而不是部落
2、世袭代替禅让
3、部落与国家的冲突
4、“少康中兴”
5、槐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
节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
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
社
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
会
艺”,是文武全才。
和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
教
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
育
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概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
况
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
条件,养而备用。
第
4祭5、、祀礼礼就和和是行婚培为姻养习家贵惯庭族的观子培教弟2的 方养育、共法文同十祖字位先计进的观制数念御列育容。为之的
教 学 重
就 校 要
被 教 内
洒扫、应对、进退、饮食、起居、装饰、谈吐等规范的学习。
6、乐
包括乐德、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等项
(五
)影 响
六艺教育对我国古代教育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虽是 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产 物,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符 合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它的生命力并不随着奴隶 制的灭亡而结束,“六艺”教 育的一些本质特点,往往被 一些进步教育者所欣赏,被 用作改革的旗帜,这在今天 仍有积极的意义。
军事教育(为掠夺财物,扩张领土,不断用兵,战争是经常的,那 么射御自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三、商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教育
商朝最后的皇帝为纣,传说宠幸美女妲己,不理朝政,荒淫无道,
被西齐所灭。
一、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体系 1、国学 对象: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 分类:国都:大学、小学
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一
节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
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社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会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
和
因尤为直接。
教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概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况
第Leabharlann 一(二)私学兴起的原因
节
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孟轲 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
第
变化
一 节
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
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
三、六艺教育 (一)礼乐教育 (二)射御教育 (三)书数教育
1、含义:指宗教活动的礼仪,其核心是具体化的等级名分制
度,是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反映含,和义原:始音射乐指、歌舞。
在西周,礼的教育还承担着政治宗法射教育箭、技伦理术道的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诸多训任练务。。 御 指
2、礼和政治教育
(一)学术下移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
社
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
会
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
和
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
教
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
育
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
概
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
况
传播了。
第 一
(二)士阶层的形成
二、夏的学校教育 1、学校名称:序 2、内容:军事教育为主
射、御等为教学内容。 3、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为主的教育
主要存在于奴隶的劳作中。如青铜器的做法等。
第二节 商朝的学校教育
一、甲骨文 商代是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以甲骨文为代表还有陶文、金 文以及石刻文字。 二、学校教育 1、学校体系 王都: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 地方:序 2、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太甲不守居丧之礼,被认为是违反孝德的行为,贵 族们把他放逐到桐的地方使其反省,待他悔过之后,才接他回来执 政)
驾驭战车的
这方面礼的教育包括祭祀、宾客、技朝廷术、训丧纪练、。军旅、车
马。
射御是奴隶
3、礼和道德教育
社会武士所
国学主要学习“三德”:至德、敏德、必孝备德 的 条 件 ,
1、含义:书 因 此 , 学 校
乡朋友学、主宾要客学。习“七教指”:识父字子、,兄数弟一、夫产妇生、君,臣培、长幼、
指数术。 养 武 士 的 射
地方:乡学,如塾、庠、校等 管理:开学有释菜之礼,天子率百官到场主持。
课程安排从易到难 视学考试制度,考试每隔一年一次,天子视学养老 奖惩制度
(二)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的机构设于官府之中, 此即“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它视夏商西周 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特点: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 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 他的继承槐人,在不位幸期皋间陶,矢折, 又由皋(先g后ao)征陶服子了伯益当 选。启破居坏住了于禅泗让制水,、夺位 后,攻杀淮禹水选之定的间继的承人伯 益,开创九了夷世、袭的即由畎父传子
的夷家、天于下制夷度、 启的长方子夷太、康黄继夷位,、在位 期间被白东夷夷、部赤落夷的后、弈夺 权,之玄后夷后、弈风被夷其部、将寒 浞(zh阳uo夷)等杀部死夺落位,,夏 中断四扩十展年了。夏直到朝少康夺 位 。 从的“势太力康 失 国 ” 到 “少康中兴”,前后共约 近百年。
社
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会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
和
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教
育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概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
况
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第 一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节
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
社
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
会
了学习的材料。
和
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
教
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育
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
概
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
况
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
第
(三)私家学派
一
1.儒家私学
节
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