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贵族执政B.代远情疏C.尊卑有秩D.层级严密2.“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3.“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A.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B.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C.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D.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8.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的。

“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B.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D.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9.《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

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10.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1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课时作业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解析: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说明宗法世系观念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

2.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某某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这表明“陈”姓源于( C )A.出生居住地 B.古代的官职C.周朝分封制D.父祖辈的字解析: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说明陈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陈”不是陈姓出生居住地,故A项错误;“陈”也不是古代的官职,故B项错误;“陈”不是父祖辈的字,故D项错误。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C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到秦某某央集权确立,故D项错误。

4.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C )A.分封制彻底崩溃B.宗法制彻底瓦解C.周王室趋于衰微D.礼制已不复存在解析:诸侯不朝见天子,相互攻伐不断,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而此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依然存在,因此,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目要求。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一上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

高一上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

高一上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C8.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正逐步地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A9.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

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禅让制A10.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A1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

这说明商朝社会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B12.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

这体现出A.家国一体B.天下共主C.等级森严D.世卿世禄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四子争位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

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材料二 2019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巩固1在中国历史上,对开创“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政治局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 A.夏禹 B.夏启C.周武王D.周成王答案B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

封国面积很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授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民D.人民和铁犁答案C4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B.财产关系C.信仰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D5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

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从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依据宗法制度,父系家长在家族中居统治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子女只能服从。

故C项正确。

答案C6某班同学在讨论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关系的时候,产生了以下四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导致宗法制产生的根源B.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C.宗法制是导致分封制产生的根源D.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不同性质的制度答案B7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习卷: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习卷: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A. 离间宗亲关系B. 取消分封制度C. 维系统治秩序部D. 建立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体现出分封制等级关系,“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说明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C正确;A与材料中宗法关系作用不符合;此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B错误;前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错误。

选择题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

故选B。

选择题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

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

这本质上说明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

选择题《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他是( )答案 D解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国家的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是大禹,故选D项。

2.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下列对其王位继承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袭制 B.父死子继C.兄终弟及 D.举荐制答案 A解析由图片可知,王位在一个家族中传递,这说明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故选A项。

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B项正确。

A、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 C解析根据“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以看出,这是周初分封的对象。

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故选C项。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 D.奴隶和铁犁答案 C解析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自己的亲族、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故选C项。

6.分封制使西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西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B 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限时35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

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

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D.宗法制2.周初,“天下未集”。

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

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3.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

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B.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C.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4.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交纳贡赋5.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分封制彻底崩溃B.宗法制彻底瓦解C.周王室趋于衰微D.礼制已不复存在6.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

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皇帝制7.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

材料反映了当时()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D.分封制瓦解8.周宣王晚年,干涉鲁国立太子之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起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叛)王命”。

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B.诸侯已不承认周王为共主C.王位世袭受到诸侯的威胁D.周朝中央集权受到威胁9.《殷周制度论》中写道:“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答案】D【解析】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间争霸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4.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昭穆之制是古代的宗法制度,通过昭穆数量的多少来象征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A项正确。

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封建新秩序”表述错误。

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强调的等级秩序在礼仪上的体现。

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诸侯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AB项错误。

C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只是冲击了天子的权威。

6.《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

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 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B. 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C. 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D. 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答案】B7.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 )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宗法制严格规定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等级秩序,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符合“礼”指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故选C;材料中只是违背了正常的神主排位,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的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D。

故选C。

8.“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答案】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C符合题意。

宗法关系的依据是血缘关系,排除A;礼乐制度是宗法制度的工具,排除B;宗法制度适用于各级贵族,排除D。

9.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C.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答案】D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答案】C【解析】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贵族统治逐渐被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所取代,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时代特征故A项论述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争霸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初期继续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体现了分裂割据统一王朝转变的时代特征,故B项论述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周朝时期,采用礼乐制度,神权政治基本被废除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神权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转变,但与材料所给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不符,故C项论述错误。

商鞅至秦皇汉武之间,铁制工具不断推广,逐渐代替青铜工具,故D项论述正确。

1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2019年清明节期间,秦皇岛市文明办为弘扬传统文化,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12.《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

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答案】A【解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这一状况开始的标志是禹死后,其王位由他的儿子启夺得。

故A项符合题意。

1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了原始的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1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信息“商周间”可知,“封建制度”应是分封制。

15.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少数民族C.周朝百姓D.商代遗民【答案】D【解析】商的都城曾在“殷”,故商代也称殷商。

西周时期,“殷民”是指商代遗民,故D 项正确。

16.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表明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占主体,实行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

17.《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该规定沿袭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材料信息“先尽嫡长子孙”相符。

故B 项正确。

18.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 D19.阅读下面西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信息有(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①正确。

从表格中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可知,②正确。

从表格中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③正确。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④说法错误。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姓氏和血脉、家族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21.“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该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权受制于族权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家族私有性”强调了家族观念,故答案为B项。

22.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渚侯领地进行征税。

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A【解析】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结构和文化心理认同,A符合题意。

根据“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可以得出当时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应的是分封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