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选B。

夏商时期,国君与“服国”是一种政治伙伴和同盟关系,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国君与诸侯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动,二者形成了上下级的政治依附关系。

易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2.(2019·石家庄模拟)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利,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

这说明在西周(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解析】选A。

材料中体现出在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说明以分封制为纽带构建政治框架,故选A。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正确。

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解析】选C。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大纲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王位世袭制、等级威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分封制是西周增强对领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推行分封,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盘据。

(3)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确实立(1) 确定:约公元前 2070 年,禹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辈。

王位世袭制指“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影响:政治权益由“传贤”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场面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朝占卜表现出王权与神权相联合。

2.初步成立行政管理制度(1) 神化王权: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拥有了神奇色彩。

(2)中央:相、卿士等的建立。

(3)地方:侯、伯等的建立,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领袖,按期向商王进贡,并受命讨伐。

[ 学思之窗 ]( 赐教材 P5) 从这段记录,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提示:从资料能够看出,商朝的相,权益很大。

相在中央的行政官员中,权益最高。

他不单辅助商王,还要对其教育、劝说,甚至能放逐商王。

商朝也存在分封,但这些封国大多数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王室无血缘关系,在商王朝强盛时,听从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败时,就会与中央抗衡甚至反叛,与中央的关系特别不稳固。

知识点二等级威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

2.内容(1)对象:王族、元勋和古代帝王的后辈。

(2)义务:听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跟从作战、缴进贡赋和朝觐述职。

(3)权益: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医生推行再分封;可设置官员、成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作用(1)西周经过分封制,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学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3.内容


(1)周王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王位由 嫡长子继承。
分 层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返


4.结果: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
自 主
_诸__侯_—卿大夫—士”。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主 预
[学习目标]
堂 达




探 新 知
1.掌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实行目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2.
固 双 基
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中国
合 作 探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习 •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标 •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两大基本政治制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 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探 新
SUCCESS
固 双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段史料可利用句号分层。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为第一层,主要解释了纵向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内容
分封制
(重点)
特点 作用 破坏 内容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重点)
特点 作用
★知识拓展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 承性)和稳定性。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3.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内容: ①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②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③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而且是政治隶属关系。
课堂笔记
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一看就没有手拿象 征知识的“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 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这就是对 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 以长不以贤”。 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可奈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第1课讲中国古代 早期的政治制度,第2.3.4课围绕着两条线索展 开,一条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条 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 的地位。 (2)消极作用(西周后期): ①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集权(西周。 ②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课堂笔记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武王灭商和西周的建立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误区警示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归纳总结商周变革“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项错误;精讲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1.特点1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形成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2.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完善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导读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史料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导读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史海泛舟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答案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跟踪练习1.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知,辛之所以能继承王位,在于其嫡长子的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以看出商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少子辛为帝”可得出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B.东厢房C.西厢房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精讲主题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读史明智史料一商朝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史料四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古代宗法社会的显着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跟踪练习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着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2.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解析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B项错误;“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C项错误;“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D项正确;珠联璧合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朝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臣民
部落联盟 首领(禹)
国王(禹)
国王(启)
禅让制 (传贤)
建立国家政权
世袭制 (传子)
“家天下” “公天下”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 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历史的进步。 原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 制也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是指 战国之后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1、“封建制度”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指“封” 土而“建”国。古文献中“封建”即分封制;现在通常说 的封建多半是贬义,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封建 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地 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此处“同姓”即与周王同姓的 亲族,“周”当时是王朝之称,并非“周姓亲族”为分封 主体,应理解为“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3、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 表现。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 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结果: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王权至高无上的 局面形成了。 (四)王权巩固:行政管理制度 1、时间:夏商时期(主要是商朝) 2、表现: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权力: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 领)——义务: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意义:夏商初步建立了从中央至地方的行政管 理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01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01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共同体意识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 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 本内涵。

考点二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1)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
2.“封建”的不同含义
(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 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针对练1 (2018·衡水中学一调,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
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据此,
(4)作用 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 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 和特权地位。
【易混易错】 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 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
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项正确;
“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与A项中的时间“西周”不符,故排除A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 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 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启
“传贤”
“传子”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松散性 独立性
商 王畿 (内服)
了方
土方 外 服
鬼方

“殷复兴,诸侯归之;殷道衰, 诸侯或不至。”
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 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 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 蔡。余各以次受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 独居五十三人。”
“家国同构”——宗法制 ——天下归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立嫡以长不以贤”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
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编钟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 “天子八佾(yi)、诸侯六佾、
五、元士三”
大夫四佾、士二佾。
“礼”的器物表现形式:礼器-青铜器→鼎
分封制的作用: ◆ 加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 ◆ 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 是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 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 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 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 大宗。
高度集中。
夏、商、西周(王制时期、三代时期)
史实(历史事件)
史论(历史认识)
“家国同构”——宗法制 ——天下归宗 “制礼作乐”——礼乐制 ——天下归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 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而后“削其地”。(10 分) (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宗法制的作用。(6 分) (3)结合材料三、四,材料一、二反映的制度与宗法制之间的 关系如何?(10 分)
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也强化了以 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材料四: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 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 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 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次子被封为卿大夫,卿 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 推,按血缘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 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 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
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C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 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 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 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 B 项错误;西周通过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 藩”“以拓疆域”相符,故 C 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 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大一 统”局面的形成需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故 D 项错误。
11.公元前 202 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 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C)
A.A C.C
B.B D.D
解析:刘盈是刘邦的正妻所生,是嫡长子,所以是帝位的法 定继承人,故 C 正确;遵循周朝嫡长子继承制,刘肥并不是由刘 邦的正妻所生,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帝位,故 A 错误;遵循周 朝嫡长子继承制,刘元是女性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帝位,故 B 错误;刘如意是由刘邦的妃子所生,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帝位, 故 D 错误。
1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
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D )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C.井田制度,天下归私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解析: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 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故 D 项正确;皇帝制度开 始于秦朝,故 A 项排除;宗法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B 项排除;井 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故 C 项错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 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 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 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 王朝统治的作用。(10 分)
答案:(1)观念:宗法观念。制度:宗法制度。 (2)解释:凡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 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等级阶层: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3)主要思想: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7.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 王奔丧,还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
恶”。该状况反映出( C )
A.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C.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D.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 项表述属于以偏概全,故 A 项错误; 题目中并未涉及官僚政治(无血缘关系)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根 据题目中“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中郑庄公的行为是诸 侯对周王室的挑战,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 题,故 D 项错误。
——《孟子·告子》
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其为大宗。次 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 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 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解析: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 世的尊敬”说明宗法世系观念大大加强,故 A 项正确。
2.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
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表明“陈”姓源于( C )
A.出生居住地 B.古代的官职 C.周朝分封制 D.父祖辈的字
解析: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这说明陈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故 C 项正确;“陈”不是陈姓出 生居住地,故 A 项错误;“陈”也不是古代的官职,故 B 项错误; “陈”不是父祖辈的字,故 D 项错误。
8.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 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 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B )
A.血缘纽带 B.家国一体 C.等级森严 D.地方分权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在政治上是天下共主,在血缘 关系上也是大宗。天下共主代表“国”,血缘大宗代表“家”, 周天子一人具有两种身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 B 选项 正确。A 选项错误,血缘纽带只涉及血缘关系,并未涉及政治上 的共主;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方面等级严格的内容; 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地方分权的内容。
10.《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 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
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据此可知周颂( D )
A.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积极宣扬礼乐文化 C.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 D.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解析:从材料“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 中可以看出,周颂大多是关于对祖先的礼赞,这说明周颂与农业 生产关系不是很紧密,故 A 项错误;礼乐文化维护周朝的等级制 度,对祖先神的崇拜不等于宣扬礼乐文化,故 B 项错误;崇拜祖 先是对先祖的敬仰与君权神授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崇拜祖 先,法祖敬宗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故 D 项正确。
4.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这种现
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C )
A.分封制彻底崩溃 B.宗法制彻底瓦解 C.周王室趋于衰微 D.礼制已不复存在
解析:诸侯不朝见天子,相互攻伐不断,反映出周王室的衰 微,而此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依然存在,因此,A、B、 D 三项说法错误,C 项符合题目要求。
6.《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
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
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 C )
A.扩大了周王统治 B.开发了边疆地区
C.利于文化认同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王朝通过实施分封制,使周的文化 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感,C 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没有涉及扩大了周 王统治,A 项错误。材料强调西周实施分封制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没有涉及边疆地区的开发,B 项错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与材料不符,D 项错误。
材料三: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 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 么制度有关?(6 分)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 “大宗”“小宗”吗?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 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10 分)
9.西周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 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D )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②实行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
③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嫡长子继承王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 故①错误。材料反映了周公旦代理政事,而不是周公旦继承王位, 故不是实行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②错误。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扩大了统治疆域,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正确。西周在 王位继承上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故④正确。综上所述,A、B、C 错误,D 项正确。
5.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 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
封制( B )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C.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