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合集下载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建筑

河 南 安 阳 殷 墟
殷商青铜器
建筑体系——夯土台基木构架、斗以及院落 式组合、对称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 城市开始有了“城”和“郭”的区分 中轴对称的两进院落布局——出现最早的瓦, 房屋柱网间距加大,建筑技术比商代有明显 进步。 湖北圻春西周毛家嘴干阑遗址——木柱、楼 板、楼梯和板墙,反映了长江流域另一种建 筑体系即干阑式建筑的技术发展。
陕西周原遗址
湖北圻春西周毛家嘴干阑遗址
西周车马坑
金沙遗址
建筑形式、特点
筑神坛—利用鬼神来迷惑为他要给自己盖特别尊贵高大的房子 造陵墓—死后一定要挖个极为奢侈坚固的地窖 好保存他们的尸体,并且把生前的许多财物也 陪葬在里面,以满足他们死后仍能占有财产的 观念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国建筑
夏、商、周时期建筑 (公元前2070——公元前249 )
夏朝简述: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 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 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大禹)(桀) 商朝简述:(商朝也称殷) 约前1600-1046年 华 夏族 (亳)(后迁都殷)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 建立商王朝。(纣王) 西周简述:(西周 前1046-771年 华夏族 丰京 (文王时)、镐京(武王时),今都在(西安市) 商末,文王姬昌反。(姬发 )
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 距今约为3500至3800年 遗址素有“华夏之都”之称,是迄今可 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商朝早期都邑西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 中期都城(郑州商城)以及晚期都城殷(河 南安阳殷墟) 祭祀用的神坛 登高远望的高台 治宫室 造陵墓 堡垒、城垣和烽火台 “司空”、“司徒”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1、仰韶文化:
住屋的形式 正由竖穴向地面 建筑发展,初步 掌握了伐木、绑 扎、和夯土等技 术。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平面
仰韶时期房屋 特点:
平面:方形或圆形
围护与结构:木骨 泥墙
节点:绑扎
地面:烧烤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2. 龙山文化 :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房屋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家庭) 住房:“吕”字形平面
新石器时期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芽时期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发展而来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 时代建筑遗址。 木骨泥墙房屋(黄河流域):穴居发展而来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 原始的木架建筑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母系氏族 原始农业 烧制陶器 定居的村落 集中的葬地 穴居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 城市出现:
1、 郑州商城 2、 偃师尸沟乡商城。 3、 殷墟
◆ 宫殿代表: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 代宫殿遗址。
特点:夯土台基; “副阶周匝”。
中部为宫殿
西南、南面为制骨、 冶铜作坊区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 号宫殿复原图
反映我国早期封 闭庭院的面貌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 开始走向定型。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文字记载,甲骨卜辞 青铜工艺纯熟,手工业发展 发现多处商城遗址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建半坡出土陶盘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二里 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文化。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 一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 其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正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 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 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 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 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
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2· 5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史料 1·古籍 《尚书》、《史记》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 指得就是《尚书》。大约西汉初年,才在 “《书》” 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尚书》的内容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尚书》的体例 按虞、夏、商、周次第展开的,其中 虞书和夏书各2篇、商书5 篇、余下19篇为周书。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 城郭建设、宫、庙、陵墓、 囿、版筑技术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 一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 其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正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 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 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 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 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
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2· 5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史料 1·古籍 《尚书》、《史记》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 指得就是《尚书》。大约西汉初年,才在 “《书》” 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尚书》的内容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尚书》的体例 按虞、夏、商、周次第展开的,其中 虞书和夏书各2篇、商书5 篇、余下19篇为周书。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 城郭建设、宫、庙、陵墓、 囿、版筑技术
中国建筑史:西周建筑

庙的制式
古代文献有 亞 字形,但目前商周没 考古资料支持
庙的几种名称 宗庙 大庙· 太庙: 清庙 肃穆清静谓之清庙 享庙
宫 祖庙 始见于甲骨文。 金文中有大宫、太宫
室 室属于宫(宗庙)的一部分。 始见于甲骨文,金文中有大室、太室、昊室等 寝 天子诸侯日常居住场所。 “寝”始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天子有大寝、 路寝。
建筑附有设排水设施。 建筑屋顶主要覆以芦苇和草拌泥,屋脊、檐口和 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用了瓦 · 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 的卜甲有190多片,共600多字。记载有商周关系和周 初历史。 周原甲骨
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 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相同 2· 召陈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 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1· 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遗址 1976年发现,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 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 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 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
从二里头遗址看,夏代尚无独立的寝。殷商 出现前庙后寝, 杨鸿勋说:
榭
始பைடு நூலகம்于金文中的宣榭,早期记作射 。 为建于高台上的 “习武屋” ,属于宫的一部分。 郑玄在《周礼注》释:
作业 1·阅读课件; 2· 抄绘 P19 1-8、 1-9、 1-11、 1-14 P129 4-31、 4-32
· 3 号基址为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
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 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建筑发展概论奴隶社会12.3(天大考验必备)

小结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 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中国古代史上的关键时期 1。文字记载始于此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汉字的象形—中国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传统 汉语的句法—中国思维的逻辑 特征:模糊性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
1.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 .
1)神权政治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2)祖先崇拜 3)祭祀仪式与宗庙陵墓 “巫”与“史” 巫 与 史 4)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 秩序,等级制
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 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 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 会的秩序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2.建筑遗址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号基址为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
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 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2 号房基 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 散水,宽0.6米 ·这顶部已全部覆盖了瓦,并最早创造使用了瓦当。 瓦当均为半圆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平整 ,无突起的边轮。有些出土时当面纹痕内还残留有 朱红颜色,这种瓦当涂朱的做法为秦汉所继承。瓦 当分为素面无纹和刻画纹饰两类
1·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遗址 1976年发现,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 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 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 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 建筑附有设排水设施。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共和当年改元)
在位37年 在位14年
在位46年 在位11年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一·概况 商朝后期,居住于陕西歧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族兴 盛起来,文王时其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武王继 位的第二年,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 灭商建立周朝,迁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史 称西周。 以藩屏周 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 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 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今洛阳),建造东都 “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 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 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3·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 “殷” ) 分为甲乙丙三区 选址与布局 遗址未发现瓦,有铜锧
三 ·陵墓
1 商周陵墓制式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四出(二出)羡道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2 实例 殷墟墓葬区 妇好墓 妇好墓1976年发掘。 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2·5 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 史料
1· 古籍
《尚书》、《史记》
·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 指得就是《尚书》。大约西汉初年,才在 “《书》” 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尚书》的内容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尚书》的体例
一·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 至 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 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 “殷墟”。 青铜器
甲骨文
二·城市、宫殿 1·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遗址在郑州附近,发现大片遗址和一段夯土 墙。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 住遗址和各种作坊,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 法探明 《竹书纪年》:“帝仲丁迁于嚣” 从遗址规模、居民分布、职业和大量作坊看, 是城市遗址。 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 夯土墙遗址在城北,尚有数段露出地面。遗址 宽4-6m,最宽处约7-8m,高4m,最高达 9m。
周礼 周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 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不同等级的 贵族所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 用贵族的礼仪。 刑罚 周建立了严格的刑罚,作为控制和镇压的手段。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作坊分工比较细,号称“百工”。青铜器铸 造业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经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 新技术,许多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原始瓷器的制 作
这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 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 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 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3· 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 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 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 ,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 状态。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有这样的文字
二·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从发现的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及地层叠压关 系来判断,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与商代文化早期之间的一种文化。而且三者之间 是相互衔接的。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二里
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文化。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 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 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 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2·河南偃师二里头2号宫殿遗址
·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嫔妃,祖庚、祖甲的母辈“母
辛”,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祭祀和占卜。 此外,受武丁派遣,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 ,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功劳。 ·型制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妇好墓所出玉器共755件,为商代玉器出土最多 的墓
建筑屋顶主要覆以芦苇和草拌泥,屋脊、檐口和 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用了瓦 · 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 的卜甲有190多片,共600多字。记载有商周关系和周 初历史。 周原甲骨
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 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相同 2·召陈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 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妇好玉龙
妇好鴞尊
妇好扁足方鼎
四·甲骨文反映的商代建筑
§ 2·4 西周建筑
(公元前1046年-前771)
西周年表: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前1042年——前1021年 前1020年——前996年 前995年——前997年 前976年——前992年 (共王当年改元) 前922年——前900年 前899年——前892年 前892年——前886年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4年 在位22年 在位25年 在位19年 在位55年 在位23年 在位8年 在位6年 在位8年
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掘的「奠基坑」
· 是夏朝建立了军队、修城郭、 制定了刑法、修监狱,筑 宫室台榭。 ·夏朝使用了铜器,史籍中 有禹铸九鼎记载。二里头 遗址中,不但发现了青铜 器,而且还发现冶铜、铸 铜遗址。 ·近代夏史一度被视作虚构 的——疑古派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 一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 14测定,确定 其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 年, 正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 米、 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 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 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 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4·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 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 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青铜鼎 商晚期(公元前 13世纪 -- 前11世纪)
§ 2·2 夏代建筑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一· 概况 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 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 但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 开始从禹算起。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 了四百余年。 夏朝的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下游一带,中心 在河南西北部与山西西南部,帝都阳城。
二·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 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 建筑的方法。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 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 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 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 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 拜体系。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62 帝辛 1075─1046 30
已经比以前普遍,并且在建筑上开始使用瓦。西 周的手工业和商业主要为官府所垄断,因此称 “工商食官”。
文字 与商一样,周代凡大事也要 进行占卜和占卦,视兆象和 卦象判定凶吉。
井田制与农业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名义 上皆 归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 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 不能转让和买卖。西周中期以后,发生了土地转让
一·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 城郭建设、宫、庙、陵墓、 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礼制建筑:庙、堂、宫、 室、寝
和交换的现象。
周朝建立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仍以
木、石、骨、蚌器为主。耕作方法主要为协作式的
“耦耕”,耕作技术实行定期休耕的撂荒制。
二·建筑实例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王城,遗址已无存 发现主要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 是周人灭商之前的“岐邑” 。周文王、武王虽然 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