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_屠呦呦 (1)

合集下载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_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_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青蒿素发现历程: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1970年,课题组的主要精力还是开展对胡椒的深入研究,2—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

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

1971年广州会议上,“523 ”中医中药工作只能上、不能下的目标被再次明确。

由此,屠呦呦课题组被充实到4人,“屠组长”的麾下,才算真正有了3个团队成员。

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

他们期盼着能有所收获,但结果令人失望——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了尽头,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

很长一段时间,青蒿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等典籍都有记载。

青蒿治疗疟疾则始于公元340年间的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后宋《圣济总录》、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等著作均有“青蒿汤”“青蒿丸”“青蒿散截疟”的记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收录了前人的经验外,还载有治疗疟疾寒热的实践,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以及民间也有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

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希望你喜欢。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2月7日电(记者李玫忆、刘仲华、实习记者王娜)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出席诺贝尔报告会,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向现场的1千多名观众展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希望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从而造福人类。

等待演讲:观众寒风中排队热情高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北欧医学研究重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就是该校下设的一个机构。

12月7日的诺贝尔演讲就在这里举行。

今年的演讲地址在医学院新落成的医学礼堂。

该礼堂外形似一艘巨大的帆船,外立面是金光闪闪的玻璃幕墙。

礼堂内能容纳1千多观众,是整个学院最大的礼堂。

礼堂座位分为媒体区和观众区。

考虑到因为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热潮,此次诺贝尔演讲的组织者11月初就开始媒体注册和登记,而10多天后注册网址就显示媒体席位已满员。

由于大村智获奖,从日本和欧洲各地赶来的日本媒体有10多家,记者有30多人。

而屠呦呦的获奖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华文媒体的热情。

从中国内地、欧洲各地赶来的中国媒体也有10多家。

由于本网记者注册较早,获得了第一排的座位号。

屠呦呦的诺奖之旅吸引了在瑞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

来到礼堂门前,已经有数百名华人在排队等待入场了。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含苯和乙酸乙酯的溶剂汽油萃取ꎬ得到醇相和萃取相ꎬ醇相可
循环使用ꎬ萃取相用活性炭脱色ꎬ过滤ꎬ回收溶剂ꎬ然后得到浓
溶液ꎬ再冷却结晶得到青蒿素粗晶物ꎬ再用乙醇重结晶得到青
蒿素成品ꎮ 此方法有收率较高ꎬ 成本较低ꎬ 步骤较少ꎬ 操作简
单ꎬ安全等优点ꎮ 溶剂汽油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ꎬ用 8
86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9 年第 48 卷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于德鑫ꎬ刘乃仲ꎬ何 帅ꎬ石 敏ꎬ张艳芬 ∗
( 菏泽学院ꎬ山东 菏泽 274015)
摘要: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ꎬ将中药青蒿素推向了世界ꎮ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疟疾
早在 1983 年国外的化学家 Hofheinz W 等 2 通过化学研究
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ꎬ以( - ) - 2 - 异薄勒醇为原料ꎬ
利用光氧化反应引进氧基得到中间体ꎬ再经过环合反应合成了
最终产物ꎮ 合成倍半萜内酯ꎬ主要有两个限速步骤:倍半萜母
核的折叠和环化ꎻ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的形成程ꎮ 1986 年ꎬ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and many oth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ꎬthe discoveryꎬsynthesisꎬ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emisinin
were reviewedꎬto develop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生产ꎬ此类方法明显增加了青蒿素植物的有效利用率ꎮ 碱水提
取酸沉淀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加入乙醇搅拌浸提ꎬ得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疾抑制率100%。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30例病人治疗全部显效。

研究者们于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并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随后,经过不断改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续获得成功,并引发国际关注。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从已有XX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青蒿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经过

青蒿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经过

青蒿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经过屠呦呦的小‎组先后在北‎京医学院林‎启寿教授(已故)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梁晓‎天教授(已故)的指导下,用分离到的‎青蒿素进行‎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和部分‎化学反应的‎研究,分子中没有‎氮原子,推测此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新型的‎抗疟药。

由于研究力‎量和仪器设‎备薄弱,难以单独完‎成全部结构‎鉴定研究,因此和上海‎有机化学所‎协商。

经“上海地区5‎23办公室‎”协调,由周维善教‎授主持,吴照华和吴‎毓林负责,并同意中药‎所派一人参‎加。

自1974‎年2月起,中药所先后‎派出倪慕云‎、刘静明和樊‎菊芬到上海‎,短时期和有‎机所的研究‎小组共同工‎作。

屠呦呦本人‎没有参加有‎机所的研究‎。

尽管这些工‎作是在上海‎有机所进行‎,但是梁晓天‎教授也为青‎蒿素的结构‎研究做了很‎多贡献,并通过屠呦‎呦和她组员‎的通话,为上海的研‎究提出参考‎意见。

1974-1975年‎在有机所的‎主持下,研究了青蒿‎素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最有价‎值的四组反‎应,一是与碘化‎钠作用生成‎碘的颜色反‎应和三苯磷‎的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中过氧基团‎的存在;二是用盐酸‎羟胺反应和‎氢氧化钠滴‎定证明青蒿‎素有一个内‎酯基团;三是用Na‎BH4可将‎其内酯基还‎原成半缩醛‎,而保留过氧‎基团不变,这个产物开‎始称其为“还原青蒿素‎”,在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确‎定后,才称之为“双氢青蒿素‎”;四是青蒿素‎的氢化反应‎,用钯-碳酸钙催化‎,生成脱氧青‎蒿素。

这些化合物‎为以后的构‎效关系研究‎和青蒿素衍‎生物的制备‎奠定了基础‎[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青蒿素(Artea‎n 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3]。

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圆二色谱数‎据和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有机所的专‎家推定出青‎蒿素的部分‎结构。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高效的抗疟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发现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下是对其发现和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发现青蒿素的起源:青蒿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本草纲目》中,其中记载了青蒿具有治疟疾的功效。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

2. 青蒿素的重新发现:1971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等人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他们通过提取青蒿的有效成分,发现了其强大的抗疟活性。

这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并被认为是疟疾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3.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随后,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1972年,屠呦呦等科学家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青蒿素,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4. 青蒿素的药理学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青蒿素的药理学特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他们发现,青蒿素具有广谱的抗疟活性,能够有效杀灭疟原虫。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5.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在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后,青蒿素被证实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1979年,中国正式批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药物,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随后,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疟疾治疗和预防工作中。

6. 青蒿素的发展和改进:为了提高青蒿素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工作。

他们开展了青蒿素的合成研究,寻找更有效的衍生物。

此外,还进行了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以增强疗效。

7. 青蒿素的国际合作与推广: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组织和各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了青蒿素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此外,为了提高青蒿素在贫困地区的可及性,国际合作机构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药物供应。

8. 青蒿素的未来发展: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为疟疾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