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屠呦呦青蒿素以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作文

屠呦呦青蒿素以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作文屠呦呦青蒿素,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牛逼啊!你们知道吗?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也是中国唯一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科学家。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还因为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就能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
屠呦呦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她却非常聪明好学。
她喜欢读书,但家里买不起书,于是她就去借书。
她还喜欢观察大自然,经常去山上采草药。
后来,她发现青蒿这种草可以治疟疾,于是就开始研究怎么提取青蒿素。
提取青蒿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试了几千种方法才终于成功了。
他们不仅发明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还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其他疾病,比如痢疾、黄疸等等。
这个发现让全世界都震惊了!
屠呦呦的成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就能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
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比别人更勤奋一些而已。
”所以啊,大家不要觉得自己太笨了,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当然啦,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像屠呦呦一样,她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所以啊,大家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
只有脚踏实地地学习、成长,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总之呢,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就能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所以啊,大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
屠呦呦 青蒿素

屠呦呦青蒿素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代表作为抗疟药物的青蒿素,具有较好的疗效。
屠呦呦的生平屠呦呦,在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
1955年,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疟疾流行,特别是第二次反右路线运动之后,汶川农村地区大面积发生最为致命的间日疟。
当时的疟疾药物疗效低下,处理不当易致死亡。
屠呦呦被派往指导该地区的抗疟工作,她在野外调查期间,广泛收集、筛选草药,试制新型药物。
研究的过程中,一次屠呦呦正在田间挖青蒿时,听到当地村民之间说吃青蒿可以治疟疾。
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屠呦呦发现青蒿中含有有效的抗疟成分。
随着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不懈的努力,青蒿素在1972年被提取出来了。
从此,这种抗疟药成为了世界上治疟疾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这项成就使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的疗效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的天然产物。
该药物可以杀死疟原虫,在短时间内消除疟疾症状。
该药物的疗效高,而副作用小。
这与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有关,其分子构型上的一部分很像疟原虫代谢产物,因此它会攻击并摧毁疟原虫。
青蒿素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其他疾病,如抗癌、抗艾滋病和抗病毒的领域中。
屠呦呦以她的杰出成就成为了中华民族药物研究和全人类药物研究的杰出代表。
她revolutionised了药物研究和使用,青蒿素使人们对疟疾有了希望,同时也为人们解决了其他各种疾病的难题。
这种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无疑是屠呦呦学术研究的一大成就。
通过她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性药物研究员在学术研究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和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1.Tu, Y. Y. (2016). Youyou TU: Inspiration How Chinese MedicineWorked for Malaria. Asia and 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 3(3), 376-389.2.莫宣学. (2016). 屠呦呦:“中国制造”的Nobel. 中国科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03), 20-24.3.孟伟忠. (2016). 从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谈我国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中国科技论坛, (9), 6-9.。
提取青蒿素的故事

提取青蒿素的故事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它的发现和提取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故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中国的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开始了一项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
他们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汲取灵感,筛选了大量的中草药,希望能找到对疟疾有疗效的药物。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一种名为青蒿素的物质,它对疟疾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然而,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并不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必须经过多重的提取和纯化步骤,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青蒿素。
提取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还面临了许多其他困难,例如设备不足、资金短缺、实验失败等等。
但是,他们从未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治疗疟疾的药物。
1973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证明了它对疟疾的治疗效果。
这个发现对于全球的疟疾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和精神上。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决心去迎接挑战,去克服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屠呦呦:我与青蒿素有不解之缘

屠呦呦:我与青蒿素有不解之缘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51期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16时30分许,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瑞典王室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其他各界人士13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颁奖仪式上,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佩戴一枚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银色胸针,与其他获奖者逐一登上用2万朵鲜花装饰的领奖台就座。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用瑞典语介绍了屠呦呦的获奖成就。
随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全场嘉宾起立致敬,现场回荡着持久的热烈掌声。
在此之前,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屠呦呦发表了名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精彩演讲。
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国女性的声音,第一次讲起了中医药的故事。
求学岁月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屠家5个孩子,4个男孩,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
取名之时,父亲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句,取“呦呦”两字,意为鹿鸣之声。
后来,在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第一页就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蒿”即为青蒿。
屠呦呦曾“开玩笑”说:“从我的名字上。
就仿佛注定了与青蒿有不解之缘。
”1948年,屠呦呦入读宁波效实中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
其后,因效实中学学费昂贵,戴着眼镜、梳麻花辫的屠呦呦在高三时,转学至公立学校宁波中学。
中学同学回忆,那时的屠呦呦并不引人注目。
属于默默无闻型。
但屠呦呦给同学们留下的深刻记忆是“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或许正困如此,屠呦呦后来在高三时急起直追,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并在1951年顺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作文200字

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作文200字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荣誉的获得并没有改变她科学研究的初心。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屠呦呦是一名中国的药学家和中药专家,在现代化学与中药学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1972年,她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青蒿素”,又称为“双氢青蒿素”,成功治愈了数以千计的患者,使得中药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关注。
这一发现,不仅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也为人类医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人们常常以其为典范榜样,以其作为他人努力的榜样。
责任造就坚韧在屠呦呦的获得奖项中,很多都是以荣誉和尊重表彰她在药学领域中的杰出贡献。
但其实在获得这些荣誉之前,屠呦呦的人生经历中也充满挑战和困难。
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但因为“牛鬼蛇神”的流言而被群众打死,当时只有屠呦呦才5岁。
她的母亲带着她和兄弟姐妹仔细地抚养着,靠织布为生。
由于贫困和生活压力,屠呦呦的教育只有初中水平。
然而,她拥有的精神价值观和责任感却超越了一个人所应有的。
在毕业之后,屠呦呦成为一名药剂师,为了改变中医的现状而日夜努力。
她不仅学习了英语和西方医学的理论,还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和理解传统的中药疗法。
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书籍中的论点,并获得对药物研发的深刻见解。
屠呦呦的研究和创新,源于对人类健康的责任感,始终关注着疾病的各方面。
发现属于自己标准屠呦呦做中药研究的时候,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发现有效成分,而这也是大部分中医学术研究的困惑之一。
那么,如何稳步取得突破?显然,坚持做到以下几点,让她一步步接近成功:一、调整思路屠呦呦明白青蒿的疗效用户切身体验,但没有科学数据的支持,这对她来说是生产瓶颈,所以她开始在解决问题时通比较深入的方式结合中西医学以及药学相关知识,同时,更加重视对农村中药生产现状和选择的学术性解读。
二、熟练操作在难度很大的前期研究阶段,屠呦呦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探索各种理化实验方法,试图找到提取青蒿成分的途径。
她精细的实验设计和不容易放弃的精神让她一步步地接近目标。
三、追求专业长期专注于药学领域让屠呦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她不仅对中药研究充满热情,还深入研究了西药。
青蒿素与屠呦呦的故事完整版

青蒿素
? 罗丹等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 1.自由基的抗疟作用; – 2.对红内期疟原虫的直接杀灭作用; – 3.抑制 PfATP6 酶的抗疟作用
故事
背景
? 文革期间 1969年 ? “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
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 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 ? 1969年,高年资科学家绝大多数“靠边站”了,不可能参加科学 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等应召加入 “523任务”。
故事
经过
? 屠呦呦加入的是 中医药协作组 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 人员一同 查阅历代医药 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 “曾经出现过 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 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故事
研究突破
?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1971 年下半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 34.6 度),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 95% 到 100%,这一方法对证明 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故事
后续过程
? 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黑色胶状物,抗疟有效组分) ? 钟裕容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II”(后称青蒿素)(白色针状结晶,
抗疟有效单体)
? 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蒿甲醚、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由中国科 学院上海药物所李英等和广西桂林制药厂刘旭等于1976年后多年研 究的结果。
其他贡献
? 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不能用于疟疾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