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民居虽然不是当代建筑的主流设计方向,但其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空间设计方法和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传承着历史,蕴含着极强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研究传统民居在建筑领域中的优点,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为现代住宅设计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建筑方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人文精神;建筑理念;启示引言当前的高科技及新型材料的引进,使住宅工程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对原有的人类乡土文化传统脉络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居民的现实居住环境也被房屋市场的导向和流行风潮所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论,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高科技新视野,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中国的民居设计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木结构梁架建筑体系,成为现代框架建筑的鼻祖。
中国的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丰富,造就了动静统一、内外交流、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
天花藻井、隔扇、罩、架、格成为划分内部空间的极具装饰性的特殊设计语言。
空间组合的处理,空间、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及罩的灵活运用,对现代住宅设计具有启示的借鉴意义。
室内装饰艺术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有建筑就有室内空间,而完美的建筑是由内外空间设计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室内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艺术设计。
系统中三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人们进入室内,就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天花、地板、墙面、家具、陈设、灯具、五金、电器设备,以及光线、色彩、温湿度等给人们以综合印象和生理刺激。
室内房间的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气氛亦不同。
如何从研究传统中来启示现代住宅设计呢?我感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1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1.1雅俗共赏的情态观论语有云:“里仁为美”。
里,是居住区,仁是充满人情味。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摘要:衣食住行,是人生存之根本。
伴随着物质的积累、文化的沉淀、修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这四个生活基本需求。
“住”虽不位于第一,但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却丝毫不少于“衣”这个需求。
放眼中国,有着7000多年的建筑史,风格上各有千秋,具有颇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不论是传统居民建筑还是现代建筑。
虽然现代建筑和传统居民建筑有所不同,但从现代建筑中不难发现传统居民建筑的缩影。
因为建筑是文化的背影,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一个国家的建筑史就是自身的文化史,是一个灵魂的体现。
故而,时代在变现,灵魂却仍在那里。
现代建筑在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继承了部分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更好地发展了中国的建筑史。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现代建筑;研究应用引言:中国文化悠久,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同,所以就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形式。
每个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出现,都是在相应地理环境上打上烙印,标志着人与自然开始相处。
传统民居建筑房屋大多数都是木构架体系,有6种结构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最主要形式的代表;江南地区小青瓦的“四水归堂”;云南绘有彩画的“一颗印”;客家族聚居的“大土楼”等等。
中国传统住宅由于地形、气候、物质等条件不同,人们遵循因地制宜、因材制用的原则,加之地域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居。
现代建筑房屋大多数都是水泥、钢筋构架的体系,以超高的舒适度和性价比为标准,掺杂着现代和传统元素风格。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鸟巢”这一建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广东的“土楼”,这些都是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不论是在文化、环境、住宅、公共建筑中,现代建筑都离不开传统建筑形式。
一.现代建筑观念(一)人文建筑与传统文化民居建筑的扎根,出现独有的地域特色,如蒙古包、客家楼房、陕北土窑、北京四合院等特色文化建筑。
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所留下来的宝藏,是一种成果,更是一种追求。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博轩园供稿1、前言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
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
现代建筑与我国的传统民居

现代建筑与我国的传统民居摘要:传统民居是建筑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我们应合理运用这一思想,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使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本文章介绍了传统民居的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民居的特有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深刻地了解了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民居;联系;运用一、传统民居建造布局的原则以及传统元素的应用现状中国传统民居形式是多样的,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的独有材料与传统的建造工艺方法的不同,经济能力的参差不齐等原因,形成了我国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形式。
主要有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木构架庭院式民居,江南的天井式民居,福建、广东的土楼民居,窑洞式民居,以及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干阑式民居。
依据每个地区具有的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拘泥于形式,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原则。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其独特性,它见证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民居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整体空间以及局部空间的布局、立面造型和细节处理等等多方面都值得现代建筑加以吸收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传统美学的影响。
在现代的建筑中,传统民居的元素仍然可见,比如说,飞檐翘角的屋顶,彩色琉璃装饰,垂花门和牌楼等在生活中还是常常见到的。
再比如说,在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中也出现了相当大规模的传统元素,因为这些旧建筑本身就是属于传统的民间建筑,会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就算是用现代的手法去创造传统使其旧貌换新颜,最后的建筑也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体。
一些旅游建筑,为了营造传统的氛围,保留传统文化气息,也会引入一些传统的信息与符号。
二、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1.生态建筑——环境与风水中国传统民居有独具的特点,是因为它依据当地的环境、风水、落位等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
房屋坐北朝南、前后错落、或是依山傍水,村落合理布局。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传统民居虽然不是当代建筑的主流设计方式,但其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空间设计方法和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传承着历史,蕴含着极强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研究传统民居在建筑领域中的优点,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为现代住宅设计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建筑方式。
标签: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元素;民居建筑元素;结合与应用1、传统民居建筑元素概述1.1民居建筑特点在我国的传统民居设计中,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多种多样,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归纳为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和干阑式六种形式。
其建筑特点主要为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注重建筑群体有机组合的灵活布局,丰富多彩的彩绘和雕饰以及优美突出的屋顶造型等。
民居建筑一般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
它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合理,设计灵活,材料构造经济,外观形式朴实耐用等建筑中最本质的东西。
代表性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蒙古包、陕西及河南等地的窑洞、福建土楼、傣族民居等。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功能部分要考虑相互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传统建筑都十分注重周围环境、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整体城市环境空间。
现代建筑设计中,除了新的结构形式、新的建筑材料及新的功能需求等方面以外,在建筑布局、设计理念及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与传统建筑也有共通之处,其中把握住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以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中国传统的空间理念,同时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生态建筑的样本。
从传统民间建筑的角度看现代建筑设计

从传统民间建筑的角度看现代建筑设计一、传统民间建筑概述传统民间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特定的历史及文化环境因素,由民间建筑师或群众自发组合而成的建筑形式,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间建筑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尺度适宜,耐用实用,美观大方,功能多样。
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建筑有中国的庙宇、古镇、园林和四合院等,日本的茶室和和式住宅,西班牙的葡萄酒酿造厂和风车,德国的木屋和厨房等等。
二、传统民间建筑的设计原则1、审美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由民间建筑师或群众自发组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性,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建筑设计要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民族传统,从而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更加美观大方。
2、实用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的设计始终贯彻实用第一的原则,建筑物要注重防风、防水、抗震、隔热和采光,同时还要考虑到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合理性,使建筑物既实用又美观。
3、环境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的环境原则,强调绿化和照明,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的场所,增强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4、文化传承原则:传统民间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日积月累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色彩、装饰、建筑构成等要素,从而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民族艺术形式,使建筑有着历史的感觉和代表性。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在不断的发展中,以创意为核心,注重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和实用性,并结合当代科技、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等因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品位。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实用、美观、环保、节能、科技化、人性化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要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
四、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间建筑的比较现代建筑设计和传统民间建筑设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现代建筑设计逐渐从传统民间建筑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以个性和创造力为特点,使建筑物的设计更为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
现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外观和内部空间等方面更具创造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传统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空间营造、立面造型等方面都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筑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建筑设计;启示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但很多建筑并没有真正吸收西方优秀的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同质化非常明显,导致建筑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建筑从众的滥用、价值理性的缺失、文化属性的淡化等。
因此,发掘传统民居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建筑理念,从我国传统民居中汲取养分,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民居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特定时期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反映。
1.1文化因素“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是在文化的土壤中正式培育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过程,它也成为了文化有形、具体的表现形式”。
儒家率先提出“人命天授”的论点,将人与天联系起来。
道家进一步发展了天命论,用“道”来解释。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
在儒家礼制下,人的社会属性被完全释放。
儒家的“天人合一”重在通过世界秩序表现社会伦理,强调“人合于天”,建筑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平面布局方面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道家更追求自然属性,更注重“天人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主张人、天、建筑和谐共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建筑法则。
在住宅建筑中,它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地选材、阴阳有序、风水环境等等。
1.2艺术价值海德格尔曾说:“绘画、雕塑和建筑必须回归诗”。
建筑的诗性满足了人们诗意的栖居,这意味着建筑既满足了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趣味。
有“八字蓝瓦屋临门,飞檐走角”的土家族民居,有“小桥流水桃园屋,粉墙大和马头墙”的徽州建筑等。
现代民居能从传统民居中得到什么借鉴和启发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
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
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
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作者:————————————————————————————————日期:浅谈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林新新朱一帆邹怡廖望辉指导老师:沈瑜黄炜【摘要】建筑创新的出发点总离不开传统建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需求、文化、经济技术不断更新的住宅建筑更是如此。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杭州钱江时代”以及“深圳万科第五园”这两个住宅小区的调研,从而浅探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继承,从而启发出创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钱江时代;万科第五园贺拉斯曾写过一句很美的诗:光辉的塔楼和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步履匆匆。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
但是在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越发千篇一律,不再诉说着什么。
城市的差异性丧失,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也在褪去。
随着社会经济物质的富余,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以及枯燥的造型,反而更倾向于一些带有传统印记的,能反映出人们传统情结的住宅建筑。
而当今对传统民居的借鉴,大多都还停留在运用风格化表象或者符号化元素的层面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成就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而不是概而扬弃之。
其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应该并且可以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借鉴引用。
1.传统民居的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不尽相同以及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差异,各地民居带有深深的文化印记以及地理烙印。
中国现存的传统民居可归纳为六种形式: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以及干栏式。
比如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京津合院、反映了民居选址以及平面处理和空间布局的特点的江南天井院落、反映了地理环境因素对民居文化影响的云南民居等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与它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相协调的。
2.传统建筑符号的意义现代住宅造型上的传统符号最能直接反应建筑的人文特性,既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文化多元性以及地方性民族性的要求,又使得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
传统建筑符号在宏观意义上包括了选址、村落布局方式、建筑单体的组合等。
在微观意义上包括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的比例、屋顶形式、墙面处理、建筑材料运用以及细部门窗设计等等。
3.传统民居符号的提炼3.1 浅层面上,包括单纯的符号化运用。
马头墙的造型直接反应出徽派建筑情结。
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
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是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这些造型符号在南方一些现代住宅上到处可见。
当然,在运用这些符号化元素时也有以下几种手法。
3.1.1 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符号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能清晰表达出建筑的所指,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
在建筑造型的处理中,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来部分地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如传统建筑的屋顶、檐部、柱头、窗套等部分,并严格地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
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
3.1.2 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后应用到建筑的重要部位,如建筑的屋顶、檐部、窗口、入口和楼梯间等处,并真实地反映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种手法抽象而现代,既突出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
如在第五园的造型处理中,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和披檐抽象提炼出来,用现代的建造方式予以表达,这样既具有现代性又很容易让人体会到传统的意味。
3.2 深层面上的继承运用以及创新包括对传统符号功能上的进一步提取演化。
例如,传统民居中的院落以新的形态——垂直院落出现在现代住宅建筑中,院落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象征着人向往自然的天性。
与传统院落相比,垂直院落的三维立体形式使得其层次更加丰富,顶部遮挡有阴影,私密性良好,且具有视野开阔、采光通风良好、干燥卫生少蚊虫的特点。
并且保留了传统院落最基本的生活感受——安全感、舒适感、群体感。
而传统的吊脚楼也转而以架空层的形式出现,传统吊脚楼是为适应潮湿的环境而出现的,有通风、干燥、防潮的优点。
而如今,随着小高层、高层的出现,架空层住宅也越来越多。
架空层的空间通过引入绿化、小品、休憩空间等,将室外景观引入建筑内,形成特殊的“灰空间”,联系了室内外。
另外更有其他例如岭南风格的骑楼长街、陕北风格的窑洞、草原风格的“蒙古包”等等的传统民居符号出现在现代住宅建筑中。
4.现代住宅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运用及案例分析4.1 传统民居文化在“钱江时代”中的运用“钱江时代”位于杭州市东南部钱塘江畔,小区规划呈东西走向。
其建筑形象与尺度突破了传统,以钱塘江和过江大桥这样的地理尺度去重新定义。
建筑以板式住宅为主,板式与点式结合,强调体量在水平方向上的绵延。
4.1.1“院落”元素的运用“钱江时代”清晰呈现出竖向尺度上的盒子叠加的意象,它以一个3M*7.2M的大开间,两层高的“盒子”为基本构造单位,居住2~6户。
这些“盒子”通过咬合、穿插形成的簇群极具城市意味(如图4-1-1),也可以看作是把传统中国院落式城市平面转化成了立面形象。
“钱江时代”小区除一层住户拥有小型的私家花园外,所有住户均可共享一块公共交往空间(如图4-1-1-1),以期重建邻里关系,并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提供在高层住宅中缺乏的活动与游戏空间。
传统的院落形式及其作为情感联系的空间功能得以在现代高层住宅建筑中得以重现。
图4-1-1-1(“盒子”进行咬合、穿插)图4-1-1-2 (公共交往空间)图4-1-2(6米高的架空层)4.1.2“吊脚楼”元素的运用“钱江时代”住宅组团底层均设6米高架空层(如图4-1-2),将条状住宅区域北面8米高的绿化带和南面4米高的绿化带引入住区内部,模糊了室内外的界定,也使得小区气流贯通,更使狭窄地块相对变大。
“盒院”群以及架空层的使用使绵延100多米的建筑如同一大扇江南园林中的漏窗,毫无堵塞之感,让阳光、视觉、风、在小区中得以流通而舒畅。
4.1.3“材质色彩”的运用“钱江时代”建筑以白色和青灰色为主色调,其中以白色替换传统建筑中的白粉墙,以青灰色混凝土砌块替换青瓦,以绿色喷塑铝合金特制型材和钢材替换木构,配以大尺幅的透明白玻璃和U形玻璃(如图4-1-3),这些色彩和材料的使用种类以及规则让人依稀忆起青瓦白墙的江南传统城镇,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在建筑语言上的全面转换,但城市的文化记忆并未丢失。
图4-1-3(白色和青灰色的主色调)4.2 传统民居文化在“深圳万科第五园”中的运用。
在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万科第五园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很好地嫁接和结合,以期营造出既适合中国人居住又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居住环境。
在小区已经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马头墙、挑檐、小窗等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建筑手法。
但是,个性的白墙黛瓦、细纹的墙脚、清砖的步行道、不可窥视的镂空墙、通而不透的屏风、青石铺就的小巷、半开放式的庭院、墙顶采光天窗及多孔墙、承载文化的牌坊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则得到了继承。
4.2.1规划——村整个小区的规划是由中央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边界清晰的“村落”组成的,一条简洁的半环路将两个“村落”串联。
每个“村落”都由庭院住宅、叠院住宅以及合院阳房所组成(如图4-2-1)。
“村落”处基本上都设有传统村落常见的牌坊或者其他显示领域感的标志物。
各“村”内部都由幽深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
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
位于小区紧邻城市干道的商业街和小区图书馆与住宅区之间的地方则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互为景观。
其内部空间也特别强调开敞、半开敞、下沉院落和连廊的组合,形成丰富而使人流连的“村口”场所。
图4-2-1(“村落”形式)4.2.2外观——墙综观中国传统民居,几千年来都承袭着一种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势,那就是墙的形象,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符合礼节的形式,在整体上一般来说是外实内虚、外简内繁的。
这些传统上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对于现代建筑来说显然不完全适合,但对于住宅的私密性的保障显然是不可少的。
第五园着力塑造墙体的形态,同时设置双层墙。
里层的墙体完全按内部空间要求开窗开门,而外层墙则根据外部景观以及通风遮阳要求进行开洞(如图4-2-2)。
如此,两层强都获得相对自由,外立面上形成一张漏洞百出的二皮脸。
在两面三刀层墙体之间设置露台、阳台或留空形成缓冲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度,同时也可以隐藏诸多如空调外机等破坏力较大的附着物。
图4-2-2(双层墙设置)4.2.3内部——院第五园采用了多种院落形式(如图4-2-3),如庭院别墅“前庭后院中天井”,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园”和“四合院”叠院而成立体小院(院落+露台),以及合院阳房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无不着力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民居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也体现了中国风水上一直强调的所谓“藏风”、“聚气”的理念。
通过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内院的空间层次上的过度,在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场所。
图4-2-3(各种院落形式)4.2.4色彩——素中国传统民居在外观色彩上一直都比较节制,或者说一直比较素,没有过多的颜色。
“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长期在传统民居的外观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北方传统民居多以灰为主,南方则多以黑白为主,所谓粉墙白瓦。
第五园亦采用了这样的色彩元素(如图4-2-4),自始至终贯彻“舍艳求素”的原则,形成了宁静的住区氛围,使整个小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觉,亦唤醒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印象。
同时,大面积的白色墙体也为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图4-2-4(黑白为主调的色彩)4.2.5气候——冷印度著名的建筑师柯里亚曾经针对“形式遵循功能”提出了“形式遵循气候”的口号,并做出了大量成功的作品。
柯里亚大师在设计中所应用的“气候缓冲区”等种种价格低廉的降温防晒措施,被称为“冷设计”的手法,对广东省气候炎热的地区在建筑处理上非常适合。
第五园在设计中运用了富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和冷巷的传统做法,通过天井、廊架、挑檐、高强、花窗、空洞、缝隙、窄巷等(如图5-2-5),视图给阳光一把梳子,给微风一个过道,使房屋在梳理阳光的同时呼吸微风,让居住者能享受到一片荫凉,在提高住宅舒适度的同时又有效地降低能耗。
图4-2-5(“冷设计”手法)4.2.6景观——幽第五园的景观主线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竹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