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材全解通

合集下载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

2 中国现代诗三首●课文鉴赏说明再别康桥一、诵读提示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简明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简明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简明教学设计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日益增多。

而在学校中,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而《中国现代诗三首》这一教材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现代诗歌写作的机会。

本教案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韵味及其创作的艺术特点。

同时,还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到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生命的热爱感。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特点和意义;2.掌握三首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3.理解三首现代诗歌的情感、意义和语言,欣赏诗歌的韵律、节奏、语言特点等。

能力目标:1.能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感受;2.能理性评价自己与他人创作的现代诗歌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珍视感觉和体验的能力;2.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和人类命运的情感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眼前》的朗诵本课的导入采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呈现。

选取《眼前》这首现代诗歌,通过领读和朗诵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言。

2.语文——现代诗歌的来源和特点通过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演变、艺术形式、思想倾向和语言特点等。

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思考将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学习现代诗歌的必要前提。

3.学练——《朝花夕拾》、《咏橘》、《人生》的鉴赏通过对《朝花夕拾》、《咏橘》、《人生》三首现代诗歌的文本分析和鉴赏,让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情感韵味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阅读——课外阅读与作品创作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和透析。

之后,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可以选择学习的一首或多首现代诗歌进行仿写或变换。

现代诗三首》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现代诗三首》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现代诗三首》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现代诗三首 - 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1. 诗歌的形式多样性
- 现代诗以其形式多样性而著称,包括自由诗、散文诗和抒情诗等。

- 自由诗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限制,强调对语言的自由运用和表达个人情感。

- 散文诗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诗意,不限定句子的长度和韵律的要求。

- 抒情诗是表达诗人内心感情和体验的一种形式,常常包含诗人强烈的情感表达。

2. 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 现代主义诗歌强调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新颖、独特和非传统的表达方式。

- 诗人在现代主义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传递复杂和深刻的意义。

- 现代主义诗歌注重诗意的构建和形象的表达,通过形象的语言来呈现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3.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 现代诗的主题多样,涵盖社会问题、人类关系、自然界和个人内心等方面。

- 诗歌通过对主题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传递诗人的思考和观察。

- 诗歌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读者可以通过与诗歌对话、感受和思考来建立个人的诗歌解读。

注意:此为课堂笔记,仅为知识要点摘要,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教学或相关参考书籍。

以上是关于《现代诗三首 - 知识要点课堂笔记》的梗概。

这份文档总结了现代诗的形式多样性、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以及诗歌的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要点。

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学习资料。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再别康桥》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领会《炉中煤》一诗所抒发的爱国热情。

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感受《再别康桥》一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三首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诗中精妙的意象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三首诗的艺术特色。

了解其抒情脉络,体会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炉中煤一.作者简介二.内容分析导入:借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被称为什么?明确:托物言志。

本文就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提问:在本文中,“物”是指什么?有何特征?明确:一是指“炉中煤”,它的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相一致的;”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地表现诗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

一是指“年青的女郎”,她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作者将年青的女郎比喻为祖国,首先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另一方面,将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前一句上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的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诗人要报效祖国的心愿。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中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某某某某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本名家骅,某某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某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某某某某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某某、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高中语文2中国现代诗三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第1册

高中语文2中国现代诗三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第1册

高中语文2中国现代诗三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第1册高中语文2中国现代诗三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第1册《再别康桥》就是抒发再次离别康桥时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留念,对眼前的离愁的无可奈何。

《死水》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绘,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赞美》一诗赞美的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健的生命力。

作者作品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

浙江海宁人。

1918年到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

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探险者》《旗》等。

他的译诗文字简练,韵律和谐又忠实传达了原意,因此赢得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1958年以后道路坎坷,但他仍然勤奋工作.其他主要译著有《普希金叙事诗选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唐璜》等。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中国当代诗三首《致橡树》《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二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 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及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三作者简历: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殿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散文集《心烟》。

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郑愁予:当代诗人,作家,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

1949年夏去台湾,1958年毕业于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创作于此时。

1968年赴美,为美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成员。

1970年入文学院“诗剧作坊”,并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4年赴耶鲁大学任教迄今。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1982年开始写诗,先后出版诗集《河流》、《传说》、《麦地之瓮》(与西川合印),另外有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杀式》等。

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近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毛泽东词二首开心果冻重庆和谈期间,毛泽东谈到国内形式时说:“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

而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此言一出,全场掌声雷动。

感悟课程新理念文题背景感悟【走近作者】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时代背景】《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采桑子·重阳》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

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面对革命形式。

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相关链接】1、关于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语言知识积累【音形积累】1、生字注音:荇(xìng)斓(lán)畔(pàn)溯(sù)篙(gāo)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多音字(céng)曾.经 (zhòng)重.量(fēn)分.析曾.重.分.(zēng)曾.孙(chóng) 重.叠(fèn)分.量3、形近字(加注音)竞(jìng)竞争惆(chóu)惆怅沁(qìn)沁人心脾竟(jìng)毕竟稠(chóu)稠密泌(mì)分泌【词语积累】1、词语解释寒秋:深秋。

争流:争着行使。

长空:广阔的天空。

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浅。

恰:正值。

意气:意志和气概。

飞舟:飞快前进的船只。

寥廓:高远空旷。

2、词义辨析1、遏与扼同: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阻止事态进一不发展的意思。

异:“遏”意思是阻止、禁止,例如:欢庆奥运的歌声响遏行云。

“扼”意思是把守、控制。

例如:在人生的途行中,他一次次扼住生命的咽喉。

2、意气与义气同: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包含气概的意思。

异:“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例如:我国运动员代表对个个显得意气昂扬。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例如:“哥们”义气在校园流行引起大家的关注。

研习教材重难点语篇主旨提炼《再别康桥》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

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采桑子·重阳》:以重阳节切题,通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的秋景的描绘和赞叹,艺术地表现了诗人乐观的革命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篇结构分析一、《沁园春·长沙》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采桑子·重阳》:上阙:写重阳菊花,鼓励人们要努力奋斗。

下阙:写壮美的江天秋景,歌颂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

语篇脉络梳理【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离愁、旧梦爱═════╤═════美(喜悦、依恋)(意象、语言)(说明:板书设计力求简洁而含蓄。

“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

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

)二、《采桑子·重阳》:重阳菊花人生短促上阕努力奋斗战地菊花壮美秋景秋风强劲下阕歌颂形势激扬文字重点句段品读1、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品读】这样写,和整个诗“悄悄的”走是一致的。

诗人爱康桥而不原打扰康桥,康桥是英国艺术、文化中心,这里沉积着浓郁的学术气氛、文化气氛。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离别是暂时的,有机会还来看望康桥呢?作者对康桥那浓郁的情感都饱含在这诗句中了。

2、课文最后一自然节。

【品读】本自然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

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疑难问题解析1、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并且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为什么?提示: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

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

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

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2、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呢?提示:战地是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的,凡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东西,总使人感到更加可爱可贵,对它更加珍惜。

野菊本是平常的花,可是它却能在炮火中顽强地挺立着、开放着,绽黄吐香,把战地的重阳点缀得异样美丽。

看见了它,就叫人对当前所取得的胜利感到加倍的喜悦。

开在战地上的黄花同胜利联系在一起,胜利可喜;黄花可喜,连它的香气也似乎远胜平时了。

“分外香”只有三个字,可是却把这个曲折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整体鉴赏评价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沁园春·长沙》赏析“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有删节)开拓学习新视野品味语言之美毛泽东名句辑录: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岗山》)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娄山关》)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6、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沁园春·雪》)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9、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0、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14、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送瘟神·其二》)1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16、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17、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登庐山》)18、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庐山仙人洞照》)19、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和郭沫若同志》)2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2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2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冬天》)23、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