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炜谈易--对我学易有比较大影响的几位易学名人

曲炜谈易--对我学易有比较大影响的几位易学名人

我们每个学易之人,你的易学基础得来都不是自己创造的。或者主要来源于古书,或者来源于现代易学大师的著作。若果说你现在有了成绩,创造自己的理论派系,也是源于这些。所有易学大师的易学理论都是不断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来充实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知识才发展起来。我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今谈谈在易学道路上,对我影响力最大的几个易学人物。
第一就是邵伟华老师,我对邵老师原来尊敬,现在也如此!我尊敬他是源于他对易学界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邵伟华老师首开先河,中国的易学不知还要尘封多少年?你、我、他又怎能在网上尽情的谈易、说易?!有几个初学者不是从邵伟华老师几本著作开始的?可以说邵老师是现代易学的开拓者、是旗手、是引路人!
很多易友甚至有的大师在明里暗里在骂邵老师,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将邵老师的书说得一文不值,难道你最初的基础不是从那里来的?你骂邵老师就好像在骂你的启蒙老师一样,不能这样!你不要认为你现在读大学了,学到很多高深知识,回过头来去骂你的启蒙老师原来没教你这些东西。
我的易学之路来源于邵老师,很多易学基础都是跟邵老师书中学的。所以没有他这本书,我也不可能进入易学的大门。我觉得邵老师是我的引路人,他指引我走上易学的道路!我会一如既往地尊重他。不论别人说他的理论如何地不完备,如何不适用。只要你能鉴别地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你也一样会有收益。我觉得,说任何一本书都要鉴别吸收,不能一概全盘接受。包括我现在的理论,有些是很成熟的,也有个别之处尚在完善中,有些理论不免有些不健全,甚至是谬误!
第二是李洪成老师,他在思维理论上对我影响最大,他的理论对我启发很大,可以说我的理论主要源于李老师。有人会怀疑李老师的实战能力,认为他实战能力不行,说明他的理论不好。我觉得李老师的理论最大优点是和社会相结合,他这个总体理论方向和思维是对的,这种思想对我启发很大!我觉得易学思维的重要性不亚于易学预测技能,它是整个预测体系的灵魂!这个思维好像很宏观,有时这个宏观思维尽管解决不了某一个实际预测问题,但对总体预测理论体系奠定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我觉得理论思维就象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时,为刘备拟定三足鼎立格局一样。这种总体路线思维奠定,是以后刘备实现大业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尽管这种三足鼎立理论

思维,解决不了刘备当时的实际问题,但却奠定了一个长远目标。现在看来这种三足鼎立的思维路线是正确的。思维理论是宏观的,不是微观的。宏观正确,不一定能解决微观问题,宏观解决不了微观问题,你不能立即否认宏观是错误!所以看看三国,对学易还是有用的。思维理论相当于出谋划策的指挥者,他不一定有实际对抗能力,但有宏观调控能力。诸葛亮是用他的思维理论来指挥千军万马,若叫他实际去对抗,他手无缚鸡之力,他谁也打不过。诸葛亮不能实战,不能单枪独斗,不能说他不具备指挥千军万马的实力和能力。这其中的道理,还要广大易友细细体味才能体会得到!
第三是已经退出易坛的王庆老师,我认为他的理论技法有很多很实用,对我启发很大。所以他的理论我吸取不少,在我的书中有不少他的理论影子,这些我都毫不隐瞒!我觉得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实用的理论,我们吸取后拿来用并不丢人,只要不说这些理论是你自己发明的,这也不叫窃取,属于借鉴和继承。如果说成自己发明,是自己悟出的,那可叫窃取!我喜欢集各家所长,补充自我!所以我的书上,属于集众家之长之作,并非一家理论。我不管理论派系,只要是实用的,我就拿来用,并且毫不保留地写在书上,让大家都来借鉴应用,这有什么不好呢?有些人恶意中伤,说我的书是大杂块,我很冤枉!其实纵观我的书,也有一套完整理论体系在里面,这种理论体系兼容了各个派系的理论和经验,我觉得这并没有错!
上面这三位是当今易学界对我有很大影响力的三人。
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我没有列在其上,按一二三来排,关键是他本身不在易学界内,却对我易学之路有着重大影响。那就是我的恩师,云青道长。前面三位我是学他们的理论,或参加过他们的培训班,我只是他们的学员或者说读者,并没有拜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是我的老师,并不是我的师父!而云青道长,属于我的师父!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思维理论上,在思维上启发我。
我今天谈这个话题,主要是给自己及大家一个冷静思考的空间,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吃完奶就骂娘的不孝之人!这样的人迟早会有报应的!有不信者你等着看!上仓准会安排各种惩罚给你!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上仓的惩罚!
 古训:天、地、君、亲、师!这些都要敬!这是古代做人最起码原则!现代的“文明人”又能做到几何?请有感楚的人在此谈谈个人的想法


刚开始学易,几乎和大多数易友一样,首先接触的是邵伟华老师的<四柱预测学>和<周易预测学>两本书,由于当

时(89年)在校期间,也没有人研究这个,只是自己自学,看来看去,只是记住最基础知识,尤其是四柱,没人指点看不懂.很多是断语,也记不住.看了一段期间,没有多大进展就扔下了.〈周易预测学>这本书还好,经过自己一番苦心研究,总算搞通了.但遇些难卦也是无从下手.于是还买了些古典易学书籍如《卜筮正宗》、《增删卜易》、《白话易经》、《断易天机》等,仔细研读。所以在毕业前(93年毕业),主要是研究八卦六爻,四柱看看停停多次,都是因为难以深入下去而扔掉。所以在校期间对四柱没有多大兴趣,而对六爻八卦、梅花易数有些体会。
我不是神,所以这些经历和大家一样,很多易学名家都努力为自己营造出自己的学易天赋比别人都好,什么一看就通。其实我倒觉得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比别人异常之处,在学易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解不开的疙瘩,但我不会因为有这个解不来的结,就天天想着这个问题,而是将此问题首先放下(因为当时也没条件去问别人),接着往下看,很多时候,看到一定程度,前面的结就会不解自开。所以我觉得学易需要问,但不能靠问来学易,首先自己要动脑,想不通了,不要死缠着这个问题,要马上放弃,然后继续往下学习,很可能当你学习一段时间后,你的疑问就会就不是问题了。若实在经过好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也没搞通,那你一定找明师指点一下,这样人家告诉你后印象很深,一下就会记住。
我的学易经验--不随便问,有时有问题好多日子没弄明白,也不轻易问别人。就想靠自己思索,靠看其他更多的书来寻找有关内容,看能否得到答案。多年来,一直就是这样。不点小事弄不明白就去问别人,说明自己不想动脑,或者不想深思,也不会深思,这样的人很难成大器!学易--关键是自悟!这悟道是很重要的。今天就随便谈到这里,散言之中,透真机!


其实学易绝大多数时间是靠自学,靠看各种易学书籍来学习的。我觉得读书方法很关键,有些人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久学不尽。
那么我是如何看书学习的?籍此将个人经验介绍给大家。
在学易期间(包括现在),面对林林总总的易学书籍,我没有时间哪一本都仔细阅读,我看书有个习惯,先看书中的内容介绍和书中的序。若书中的内容介绍很诚恳,序也写得比较谦虚诚恳,这样的书我一般就会买来看。而对于序和内容介绍态度不是很诚恳,宣传得神乎其神,这样的书我一般不会看。为什么呢?我觉得易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通过内容介绍可以看出作者是否属于研究学问那种,凡是真正研究学问的,

态度肯定是谦和的,只有科学谨慎的态度,写出的书才是科学的严谨的。
选好认为可以阅读之书后,先大致看一遍,对书中的总体思路和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认为值得认真细读的,我就会一边看,一边做好笔记,一般一本好书最起码要细细研读5遍以上。对于重点章节反复阅读,仔细琢磨书中每一句、每一字的含义,这很关键!我认为做学问型的人,写书态度都相当严谨,关键处每一句每一字都非常严谨,决不会随意用词。你可以用反向思维来体会作者的含义,他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是不是其中有更深的意义?而对于有些不是做学问型的人写出的易学书籍,主要目的是为了骗钱,弄出什么假理论,让你往里钻。他写书重视宣传渲染力,不注重用词的严谨性。比如有的易学书上说:“此造日主弱,属于从弱格”。这句话十分不严谨。因为日主弱,分几个档次,偏弱、太弱、弱极。这个日主弱,到底是哪种程度的弱?难道弱,就可从吗?再者,“从弱格”这一词属于极大的错误,现实生活中,只有没势力,跟随有势力,没听说旺(有势力)的能从弱(没势力)的。“从弱格”一词严谨点应是“从格”或“从强格”(从强格:古有从官格、从财格、从儿格等,八字中谁最旺就从谁)。“从弱格”的字面意思是谁最弱的就从谁,显然,这个专业词语是十分不严谨的。连专业用语用的都不严谨的人,我不相信他研究易学理论能够严谨。这个词是想当然地自我创造,那么可想而知,他的易学理论也会想当然的自我创造,根本不会以严谨地态度重新审核一下这种理论能否经得起检验。他也会想当然创造很多新鲜名词、创造所谓创新理论,我觉得这对易学和易友是一种极端不负责的态度。
总之读易学书籍,要鉴别去读,也要鉴别去吸收!任何书籍都不能全盘接受!怎样鉴别易学理论正确与否,怎样鉴别某一本易学书籍是否值得研读,我上面说的是个人的一点小窍门。其实鉴别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有自己经验的易友,进一步补充,说出你的个人鉴别经验。

最近,有很多易友问我四柱六爻新派和传统派哪个更好?这个问题,我在《四柱和六爻答疑》两本书上有过论述:

问:你怎样看待四柱新法与老法?哪个更实用些?

答:所谓的老法,也就是传统方法,这是经过几千年不断地完善,而流传下来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一种理论的延续,定然有其可利用的价值,必然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生命力,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渐渐废弃。传统的四柱理论,是经过无数先贤不断实践和发展总结

出来的。能够流传到今天,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在预测学中,运用某种理论能指导四柱预测,并且预测准确才能有生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成为历史文物,能够发展到今天,并且生命力还是那么强进,怎能轻易否定?有些人自己没有弄明白传统四柱理论的奥妙,反而说传统方法是错误的,这种自己弄不明白而就采取否定的态度,十分可笑,就像有些学生自己考不上大学,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说老师教得不好,为什么同班的同学人家都考上了?再比如一道题自己不会算,不说自己没有学到家,反而说是题出错了,岂不可笑?

笔者也提倡创新,但创新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的,绝不能想当然仅靠几个命例,就总结出所谓的新法。笔者也不排除新法中可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这还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验证,如果理论正确,就会流传下来,如果理论不正确,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被淘汰。

笔者从大量实践预测中总结出来:传统四柱理论基本是正确的,它的可利用价值很高,虽然有些地方还须不断完善,又有些谬误的地方,但决不能全面否定。很多易友徘徊于古法与新法之间,不知学哪种方法好,生怕误入歧途,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凭多年经验而言,如果您敢于冒险的话,可以试试没有经过太多时间验证的新法,或许也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但如果您是一个保守型的,是一个稳重型的,凡事求稳妥,那么还是学传统理论,因为有无数个前人、先贤走过,有很多古代书籍和现代理论依托,学习起来更方便些,参考的资料,讨论的对象更多些,这样更容易成功。


问:你的六爻预测方法是新法还是老法?你对这两派怎样看?

答:我的六爻预测方法基本继承了古代传统方法,在传统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与发展。

至于新法与老法(传统方法),笔者认为不应相互否定,这不是科学态度,而应通过长期不断实践来检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验证其使用价值到底哪个大。现在笔者只采用传统断卦方法,原因有:传统方法是由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经过几千年不断发展、验证的,而且经过笔者多年来的实践,准确率颇高,所以笔者认为,古法不可否定,而且应大力发展。至于新法,只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使用价值尚需长期验证,不能仅靠几卦来证明,因为即使是完全错误的理论,用它来断事也会有50%左右的正确机率。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你测成败,不用预测只要瞎猜,有50%的机率可以猜对,如果你有些社会经验,会猜对60%左右。

上面是我的一孔之间,各位还有什么观点,尽可以在此与大家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