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

合集下载

大连石化四次事故学习体会材料

大连石化四次事故学习体会材料

事业部关于大连四次火灾事故的学习材料自2010年7月16日至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共发生四起火灾爆炸事故。

8.29事故(2011年)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10时许,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875号柴油储运罐起火爆炸。

爆炸发生后,引发大火并伴有浓浓的黑烟。

由于着火的这个柴油罐存有800吨柴油,处于企业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航空燃油的罐体,到13时20分左右,火灾基本被扑灭。

二、事故原因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三、油品作业需注意事项油品在收发、运输、灌装过程中,油品分子之间、油品与其它物质之间的摩擦会产生静电,其电压随着摩擦的加剧而增大,如不及时导除,当电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两带电体之间调火(即静电放电),引起油品爆炸着火。

静电电压越高越容易放电,而电压的高低或静电电荷量大小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灌油速度越快,摩擦越剧烈,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空气越干燥,静电越不容易从空气中消除,电压越容易升高;油管出口与油面的距离越大,油品与空气摩擦越剧烈,油流对油面的搅动和冲击越厉害,电压就越高;管道内壁越粗糙,流经的弯头阀门越多,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油品在运输中含有水分比不含水分产生的电压也要高;非金属管道,如帆布、橡胶、石棉、水泥、塑料等管道比金属管道更容易产生静电。

1、静电接地。

油品生产和储运设施、管道等必须进行有效静电接地,静电导体其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4Ω。

对于船岸之间的静电连接要做到“一先一后”,即船靠好后先接静电接地线,船离泊时最后再拆静电接地线。

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

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流速范围内;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物相杂质,如水等;宜采用管道或部件;用软管作业时,要注意对软管的支撑和固定,防止滑动、摩擦产生静电;严禁向塑料容器里倒装轻质燃料油。

3、采用静电消除器。

进入码头前,必须先触摸入口处的静电释放器。

大连中石油5起事故

大连中石油5起事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大连所属企业五起事故简要情况自2010年7月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辽宁大连的所属企业接连发生5起事故,分别是:2010年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和“10·24”火灾事故,2011年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和“8·29”爆炸火灾事故,2013年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6·2”爆炸火灾事故。

调查认定,这5起都是责任事故。

一、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经过。

2010年7月16日,在油轮向原油库卸油过程中,上海祥诚公司的作业人员通过输油管道放空阀加注“脱硫化氢剂”(过氧化氢)。

13时,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的立管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引发大火。

(二)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上海祥诚公司使用含有强氧化剂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输油管道上加注“脱硫化氢剂”,并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在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油管爆炸、火灾、原油泄漏,造成污染。

间接原因:一是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整个罐区管理混乱,层次较多,直接将原油脱硫化氢作业承包给上海祥诚公司,以包代管。

二是忽视变更管理,当改变脱硫化氢剂时,没有事先进行风险分析。

三是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监管不力,未及时制止承包商违规加注行为。

四是储罐根部阀设计有缺陷,当电控阀门无法操作时,手动操作用时过长。

二、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10·24”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经过。

2010年10月24日16时,在施工人员切割事故储罐浮盘的顶板及桁架时,T103号储罐罐壁与浮盘间隙冒出黑烟,随即产生明火,火势迅速扩大,81台消防车先后投入灭火,至25日凌晨1时才扑灭明火。

突发中石油大连石化起火起火原因是?为啥总是大连爆炸?

突发中石油大连石化起火起火原因是?为啥总是大连爆炸?

突发中石油大连石化起火,起火原因是?为啥总是大连爆炸?【快报】8月17日18时40分许,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车间原料泵密封失效,引发火灾。

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启动应急预案,大连市领导在现场指挥。

数百名消防官兵在现场实施救援,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火势可控。

目前火势已经开始减小,消防队员正严阵以待,直到着火设备里南的燃料完全燃烧后为止。

央视官微截图18时40分左右,大连石化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裂化装置分馏区域燃料泵着火。

目前火势已得到控制,无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现场进、出物料已全部切断,原料无泄漏,厂界4个监测子站数据正常。

目前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现场未发生爆炸,网传不实。

下面这个恐怖的现场爆炸视频也是此次事故不相符的,谣言止于智者,有谁知道这是哪里爆炸的视频,请给我们留言!在公众印象中,大连经常爆炸,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也是永恒的。

而准确的数据是7年8起事故: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市大孤山新港一艘30万吨级外籍货轮在卸油的过程当中,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并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和原油泄漏,1500吨原油倾入海洋。

2010年10月24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新港码头油库储油罐区7·16爆炸事故现场拆除曾着火油罐时,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再次发生火情。

起火的正是7.16发生爆炸的103号油罐,3人在火灾中遇难。

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大火燃烧了6个小时后才被熄灭。

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的875号柴油罐因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火灾。

2011年11月2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的大港集团油品码头海滨北罐区31、32号两个十万吨级原油罐因雷击密封圈着火。

2013年6月2日14时20分许,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油罐爆炸事故,造成2人失踪,2人重伤。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学习一、2011年发生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情况7月11日至1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上海祥诚公司大连分公司和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石油储运公司的工作人员共同选定原油罐防火堤外2号输油管道上的放空阀作为“脱硫化氢剂”的临时加注点。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

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约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使用含有强氧化剂过氧化氢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原油库输油管道上进行加注“脱硫化氢剂”作业,并在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在输油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和原油泄漏。

二、2010年发生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10·24”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情况2010年10月2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在拆除“7·16”事故损毁的103号储罐过程中又发生火灾事故。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违反拆除方案要求,擅自切割储罐浮船底板,引燃浮船底板下残留的油污等可燃物,导致储罐内起火。

(三)事故的间接原因1、制定的拆除施工方案存在缺陷,且未按拆除方案要求进行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2、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对作业过程安全监管不力。

三、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联合装置减压蒸馏塔塔底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换热器管箱法兰检修更换的垫片不符合设计要求,且垫片安装不正,经7月13日、14日2次紧固后,垫片局部被“压溃”,造成原油泄漏。

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表面被引燃。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单位及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1.大连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炼油企业,现有炼油化工主体装置37套,具备205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和27万吨/年的聚丙烯生产能力,员工总数6659人,主要从事原油加工、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制造等业务。

大连石化公司持有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5年2月23日。

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七建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注册地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36号,法定代表人郝春生。

经营范围为:石油化工装置工程施工;铁路建设;城市道路、桥梁、液化气储罐、水气管道工程施工;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消防设施施工;无损探伤和管道工程等。

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和GA1级、GB1级、GB2级、GC1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11年5月30日取得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5月29日。

中石油七建公司在大连设有项目部,项目部经理贾立志,下辖一、二、三、五、六、七等6个施工队。

3.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林沅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19日,注册地为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4号2层4号,法定代表人杨赸,总经理杨福顺(受法定代表人杨赸委托,全权处理公司日常一切事务)。

经营范围为: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租赁;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园林绿化工程;压力管道安装;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绝热、电器仪表安装维修;道路工程施工;储存罐安装(以上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资质证经营)。

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与业承包三级资质和GB1级、GB2级、GC2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08年取得辽宁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

林沅公司以中石油七建公司大连项目部第七工程队的名义在这次事故现场进行施工作业。

(二)事故罐区基本情况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分大罐区和小罐区)建于2000年,为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配套罐区。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789.0473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875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876、877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1991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罐壁高度15.86m,罐容20000m3,安全储存量18000m3。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2006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0#国Ⅲ柴油(885.135吨/1061.695 m3)。

875#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8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火灾事故报告.docx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火灾事故报告.docx

附件 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 8.29 ”火灾事故报告2011 年 8 月 29 日 9 时 56 分 44 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 875 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 875 罐被烧坍塌, 874 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789.0473 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 875 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 、 876 、 877 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 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 1991 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 ,罐壁高度 15.86m ,罐容 20000m3 ,安全储存量18000m3 。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 2006 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 0# 国Ⅲ柴油 (885.135吨/1061.695 m 3 )。

875# 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 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 17.193 吨;罐壁开通气孔( 12 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 1 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 1 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 300 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 / 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 / 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 / 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 / 年煤油加氢;450 万吨 / 年常减压蒸馏B2 (常 2)、 B3(常 3)、 C1(减 1)线 (以下简称二蒸馏B2 、 B3 、 C1 线 );80万吨 / 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877存量后,3)。

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氢、馏B3(管径万加氢8产运行处调度徐锋通知,将柴油馏出油从877罐切换到875罐收油。

当时,877罐液位6.612米,温度40℃;875罐液位0.969米,温度37.6℃。

8时30分左右,吴胜指令操作员刘长青和多玮进行转油操作。

9时50分左右,内操多玮通过DCS将馏出油从877罐转875罐收,整个切换过程为自动操作。

此时,当班班长周铁在现场检查电动阀门状态是否正常。

在确认875罐调合一线阀门打开正常,并与多玮确认875罐液位上升正常后,准备确认877罐调合一线阀门是否已经关闭。

9时56分44秒左右,当班长周铁行至875罐至877罐走梯位置时,听到875罐“嘭”的一声,出现闪爆,随即着火。

现场操作人员立即报警,并进行转油、关阀等应急处理。

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下达调度指令,紧急切断了相关, Array左右的875罐含硫量小于350PPm,主要为有机硫,不易生成硫化亚铁。

硫化亚铁在与空气接触后,一般在几分钟内(最长时间不超过30分钟)就会发生自燃,875罐停止付油到开始进油,间隔9个小时23分钟,已远远超过硫化亚铁自燃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
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单位简介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874#~877#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0000m3柴油罐区,西邻成品汽油罐区,南邻成品汽油及汽油调和组分罐区,北邻成品汽油罐区。

874#、875#为一罐组,876#、877#为另一罐组,两罐组间有一道隔堤。

875#罐建于1986年,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拱顶结构,罐体高15.86m、内径40.5m,设计油品储存能力20000m3。

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储存介质为轻质柴油,2007年11月投用。

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t;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m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m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µm;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经过
2011年8月29日8时10分左右,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大班长吴某接到公司生产运行处徐某的调度指令,要求将柴油调合一线从877#罐改至875#罐。

在与车间工艺员尤某核实确认后,8时30分左右,吴某通知一班班长周某准备做此项工作,周某通知内操员多某让她联系上游装置操作员等相关人员;9时30分左右,多某通知周某切换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于是,周某赶到875#罐组立确认收油流程,并在现场用对讲机通知多某可以切换,多某随后开始切换作业;9时52分40秒,875#罐入口电动阀开启,液面从静置状态的0.969m逐渐上升;9时56分44秒,875#罐突然发生爆燃,罐底撕裂,并引起火灾。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875#罐在浮盘未浮起的情况下,收油管出口流速达4.34m/s,超过1m/s 的安全界限,产生大量静电并发生放电,在浮盘下引燃油雾、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80万t柴油加氢装置波动,造成较多轻组分进入875#罐),发生爆炸。

由此确认,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静电放电引起的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